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评价荆轲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评价荆轲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荆轲刺秦——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七(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荆轲刺秦——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七

本文约 5200个字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宋·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被燕国尊封为上卿,住进了朝中最高级别的宅院。太子丹经常到荆轲府中把酒言欢,供奉牛羊猪全席,送来美女骏马,赠予奇珍异宝,供荆轲随心所欲享用。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荆轲没有做出任何行动。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进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秦兵直逼燕国南境。

太子丹来到荆轲府宅,满怀忧虑的说:“秦军恐将攻打燕国,如果兵马渡过易水,我就不能永远侍奉先生了。”

荆轲回答道:“不用太子多说,我已经有了全盘计划,正准备汇报请示太子。执行刺秦行动,首先要有能够取信秦王的合适礼物。最近听说从秦国投奔我们的樊於期将军,其项上人头的赏金已经被秦王定到了赐千斤黄金、封赏万户侯。我想如果用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作为礼物,我断定秦王必会十分高兴的亲自召见,这就给了我报效太子您的机会。”

太子丹神情暗淡的说:“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来到燕国,我怎么能忍心为了燕国安危,去伤害一名长者的信任呢,你考虑其他办法吧。”

太子丹言毕,不与荆轲再做任何商量,立即告别。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会去、也不能去做樊将军的任何工作, 于是私下去见樊於期。

荆轲开门见山的说:“秦王对待将军真是歹毒,父母宗族全被杀戮,你千里逃亡到燕国还不放过,现在竟然以千金和万户侯悬赏将军人头。不知道樊将军对未来还有什么打算?”

樊於期泪流满面,悲痛的说:“我每想到秦王杀我父母宗族,逼我流亡的深仇大恨,就痛彻骨髓,只是没有办法去报仇。”

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既可以报将军大仇,还可以解燕国当前边境忧患的办法。”

樊於期不免心动,向前靠近着问:“如何做?”

荆轲答道:“如果我用你的人头,作为献给秦王礼物,他必定高兴的接见我,到时候我左手抓住他的胳膊,右手用匕首刺进他的胸膛,那么将军大仇可报,燕国受辱可雪。将军同意吗?”

樊於期听完,独自考虑片刻后,面色凛然的走到荆轲面前,褪下右侧衣袖,露出肩膀胳膊,向荆轲深深鞠躬。樊鞠躬起身后用右手紧握左手,共同举到胸前,神色凝重的说:“我日日夜夜就是考虑如何杀了秦王,我现在听从您的指教。”说完就拔剑自刎了。

太子丹得到樊将军自杀的消息,飞快驾车赶到,伏尸痛哭,悲恸欲绝。

人死不能复生,樊将军的死也是为了战胜强秦,太子丹没有责备荆轲,派人把樊於期的人头做完防腐处理,装入匣中密封起来。

太子丹开始进行荆轲刺秦的相关准备,首先寻找到铸剑名匠赵国许夫人制作的匕首,用一百金的重价买来,使工匠用毒药淬炼,随后用死刑犯试刀,只要被这把异常锋利的匕首刺出一缕血丝,试刀人无不立即毙命。

太子丹又为荆轲准备了一名副手叫秦舞阳,秦舞阳在13岁就杀过人,他走到哪里,旁人害怕的都不敢正眼看他,以勇士之名闻名赵国。

助手和行装都准备好后,等了两天,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就起了疑心,担心荆轲反悔。他来到荆府,顾不上再客套,直接用言语刺激荆轲:“时间很紧张了,荆卿如果有问题的话,那我就派秦舞阳先出发?”

荆轲有自己的筹划,他还需要等一个人一起行动,这人住的很远,还没有赶到。荆轲本是血气方刚之人,见太子丹竟然怀疑自己的忠诚和决心,便愤怒的说:“不用太子来催促,这趟凶险莫测的行动我肯定会去,这两天之所以耽搁停留,是在等一个帮手同去。但是既然太子催我,那就现在出发吧。”

太子丹 根本不留意荆轲所说的“等一个帮手同去”这个重要信息, 也不愿意荆轲再有任何拖延等待。

他脑子里想的只是: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现在该是你报效燕国的时候了。

太子丹率领参与谋划刺秦的近臣们,戴白帽、着白衣一起送行荆轲至易水边。

在举行完祭祀践行仪式后,荆轲和秦舞阳准备上路。

燕国著名的乐师兼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奏乐,荆轲和着拍子大声歌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苍凉悲壮的歌声感染了所有在场的人,大家开始流泪抽泣,为英雄的未来而担忧,为壮士的不归而惋惜。

突然, 荆轲催人泪下、黯然神伤的歌声又转变为慷慨激昂、壮士出征的豪迈曲调,听者无不壮怀激烈,怒发冲冠,纷纷为热血男儿奔赴疆场鼓掌叫好。

这曲乐声刚停止,荆轲立即登车,策马扬鞭,奔向西方,在大家壮行的呼喊声中,他连一次回望也没有。

到了秦国,荆轲用厚礼打点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安排进见。

蒙嘉向嬴政进言:“燕王敬仰大王的神威,不敢发兵抵抗秦军,甘愿率燕国子民投奔我大秦,做秦国的臣民,像郡县一样进贡应差,只求能奉守燕国的先王宗庙即可。燕王因为恐惧大王神威,所以不敢前来当面陈述,他特地斩下樊於期的人头,并献出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用匣子密封,在燕国朝殿上举行盛大的送行仪式后,派使者专程来向大王报告心意,愿意听从大王对燕国的指示。”

蒙嘉的这番话,把秦王嬴政的心理摸得透透的。嬴政亲政后的这12年里,志在统一六国,每一场攻伐战役都胜的很艰难,或者败的很惨烈。 如果各国能够心甘情愿的臣服于秦王之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这当然是嬴政最想要的外交军事胜利。

燕国这次主动带着秦国通缉犯的人头和富饶核心地区的地图前来拜见,是从来没有过的大事和喜事,如果能够不动兵戈控制燕国,那就可以大大加快剩余的几个国家的统一步伐。

嬴政立即安排在咸阳宫正殿,以最高的外交礼节接见燕国使臣荆轲。

咸阳宫中的侍卫们军容整肃、气宇轩昂,广场宫殿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嬴政着冠冕朝服,安排文武大臣分列大殿左右,由九位司仪传唤荆轲从咸阳宫正门进入朝拜。荆轲手里捧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地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庄重入内。

荆秦两人每进入一道宫门,就有一位司仪声音嘹亮的传唤通报。秦舞阳哪里见过这种宏大场面,他每向前走一步,就对秦王的畏惧增加了一分;每进一道宫门,内心的斗志就消减了一层。

当秦舞阳步行进入正殿,仰望见端坐在殿内宝座上庄严威武的嬴政,以及分列左右毕恭毕敬的大臣武将时,原来绷紧的斗志精神彻底崩溃了。 这次刺秦不可能成功的意念,和刺秦失败后必定惨死的恐惧瞬间涌上秦舞阳心头, 他开始脸色苍白,浑身发抖,连行礼拜见都不会了。

嬴政和群臣都很诧异的望着秦舞阳,只有荆轲明白秦舞阳这会是斗志崩溃了。荆轲行礼叩首后,向嬴政解释:“副使秦舞阳是燕国北部的粗野蛮夷之人,被大王您的神威风采所震慑,他现在魂飞魄散是惊恐紧张所致,请大王稍稍宽容他,让他完成本次外交使命。”

嬴政明白了原因,笑着对荆轲说:“那就先把他拿的地图呈上来。”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过地图,快速走到嬴政面前,直接双手呈上。荆轲左手捧着一边卷轴,右手徐徐拉开地图,当卷轴即将转完露出匕首时,他扔掉手中地图,趁势抓住嬴政衣袖,右手抢起匕首向嬴政刺去,结果匕首一刺不中,嬴政向后抽身跳了起来,被荆轲抓住的衣袖都扯断了。

嬴政惊慌失色的伸手抽身上佩剑,由于剑身太长,一下没有抽出来。荆轲手执匕首追赶嬴政,嬴政绕着大厅宝座周围的柱子躲闪逃避。

这个意料不到的突发事件,满朝文武全部乱成一团。按照秦国律政,进入宫殿的群臣,都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持有兵器的侍卫都列队在宫殿门外的长廊和台阶上,但 没有秦王本人的直接命令,所有群臣都不能靠近秦王宝座,所有殿外侍卫都不得进入殿内。

荆轲突然发难,嬴政哪里顾得上宣召侍卫,荆轲追到秦王身前,拿起匕首又一次刺向嬴政,这时站在殿下的侍从医生夏无且脱下背着的药囊,使劲向荆轲投掷过来。荆轲看到有东西向自己砸来,只能收起身形,躲避袭击,嬴政利用这个缓冲时间,跑到了一个柱子后面。

大厅慌乱之中,挤在殿中间的群臣们看到了秦王当前拔不出佩剑,于是齐声高喊:“大王,把剑推到背后。”听到这声提醒,嬴政把佩剑从腰间推到背后,剑柄向上,剑锋向下,他俯下身子,伸手从背部拔出剑来,直接刺向冲上前来的荆轲。

荆轲手中匕首太短,还没接近嬴政,就被一剑正中左腿。荆轲中剑倒地后,举起匕首,使出全身气力向嬴政掷去,嬴政摆头躲闪,匕首从他耳边“嗖”的飞过,扎在宫殿的铜柱上,火星四溅。嬴政冲上前去,挥剑砍杀荆轲。

荆轲明白刺杀行动已经彻底失败了,挣扎着爬到一个柱子旁边,背靠在柱子上,叉腿坐在地上,骂道:“今天让你逃脱,是因为我想活捉你,签订条约回报燕太子。”这时侍卫终于奉命进入大殿,当场砍死了荆轲和秦舞阳。

嬴政震怒,将所有燕国随行人员全部处死,加派军队增援驻扎赵地的秦兵,命令王翦全力进攻燕国。

大约一个多月后,秦军占领燕国首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被迫率领残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继续追击燕军主力。

曾经与燕王喜一起组成联军,抵御秦国的赵国代王嘉,不忍心看到燕王喜仓皇逃命,便给燕王喜写去一封信说:“秦国如此追击燕国王侯,都是因为太子丹派人刺杀秦王,如果你现在杀了太子丹,向秦王表明心意,秦王一定会撤兵,保全燕国或者还有希望。”

燕王喜思虑良久,最终还是派人杀了躲藏在衍水边的太子丹,将其首级奉送给嬴政,秦军终于暂缓了攻势。

五年后,秦军还是灭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并通缉追杀太子丹的门客,以及荆轲的族人朋友。荆轲朋友高渐离被迫改名换姓躲藏到赵国,但终究还是让人认了出来,随后被押送到秦都咸阳。

嬴政珍惜高渐离善于击筑的才华,就下特别诏令赦免了其与荆轲结党之罪,熏瞎其双眼,安排在咸阳宫中当了一名乐师。高渐离乐技高潮,每次演奏听者无不赞誉。高渐离在获得嬴政信任后,把铅灌入到筑中增加重量,在一次演奏中持筑砸向嬴政,并未击中,被嬴政处死。

在高渐离刺杀嬴政以后,嬴政终生不再接近六国故人。

“荆轲刺秦”的故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来源于当时在大殿上用药囊扔砸荆轲的医生夏无且,夏在事后把详细情况告诉了他的两个好朋友,这两个朋友又详细地叙述给了司马迁,所以才有《史记》中生动传神的记载。

这件事情成为 历史 上千年流传、万人瞩目的著名 历史 故事,也成为一件众说纷纭的 历史 公案,关于荆轲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主要集中在以下观点。

第一种:荆轲是不惧强权的侠义英雄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学者大都是 从道德角度赞扬荆轲执着守信、不惧强权,其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成为咏叹怀念的主调。

陶渊明用“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表达后人缅怀之情。陆游用“坡陀荆棘冢,狐兔伏蓁莽。悲歌易水寒,千古见精爽。”感叹英雄已逝精神长存。龚自珍评价荆轲“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赞赏荆轲的侠义行为。 当然这些正面评价说法的背后,也多有作者自身怀才不遇、托物言志的悲伤。

第二种:荆轲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匹夫

司马光认为:荆轲只为报答太子丹的豢养私情,不顾及宗族朋友安危,竟然想着用一把短小的匕首去强大燕国、削弱秦国,这不是英雄行为,而是愚蠢透顶的做法。

司马迁还引用了汉朝杨雄的观点:荆轲只是一个刺客,不能算作义士,按照君子的道德观念看,不过是盗贼之辈。

苏轼说的更是讽刺:“ 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 东坡先生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之辈,甚至都毁了燕赵奇士的名声。

第三种:荆轲是逆 历史 潮流的小丑

嬴政在荆轲刺秦事件发生后的第六年,完成了六国统一。中国原有的贵族封邦 社会 制度彻底瓦解,进入了延续两千年的皇权专制时代。嬴政的胜利是秦国数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嬴政只不过恰好是接力赛中持棒冲线的那个角色。

即使荆轲刺杀成功了,秦国各派势力角逐后选择的新国君, 依然只会考虑秦国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继续发挥军事优势挥师东征,夺取六国土地和人口,嬴政即使被成功刺杀,也最多只能延缓几年秦国的统一进程而已。

我们不能狭隘的只用最终的结果成败去评判 历史 人物,而 历史 也常常以退步的形式实现自己的进步。

荆轲刺秦的决策和行动,结果事与愿违。太子丹使嬴政燃起了报复的怒火,开启了对燕国的征伐。

荆轲和太子丹最终站到了燕国的反面,成为了燕国加速灭亡的掘墓者,太子丹最后竟然死在了父亲的手中。

荆轲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因为荆轲是一名值得被 历史 铭记的英雄,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中 尊诺 重义、不惧强权、敢于反抗的典型代表, 荆轲身上的那种 为尊严、为信义、为忠诚而不顾生命的精神, 已经升华凝结为中华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融入血脉,光耀后人,感动天地。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时刻和耻辱岁月。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民族都从没有放弃过反抗,而且深深坚信 这个世界所有的强权暴政都会走向灭亡,所有的黑暗专制都必定会被推翻瓦解。

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的薪火相传,支撑激励着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总能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终会拥抱充满希望的明天。

所以荆轲精神永存!

下期预告:《统一六国》: 秦统一六国不是一日之功,更非嬴政独自功劳,而是数代国君励精图治,百万秦人接续奋斗的结果。嬴政在统一战争中,每攻克一个国家,便将其国都王宫绘作图样,制成模型,迁徙当地工匠,在咸阳北面的几道塬面上,建造战败国的王宫复制品……

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荆轲?

希望对你有帮助: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古侠不是今人,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无法理解历史的必然趋势,只能凭着仁、义等的传统侠士品德来衡量世事。因此,从一个古侠的角度来评价,荆轲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称呼,象征着侠的傲骨,岂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杀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从整个历史来看,荆轲却是错了。秦国强大,六国衰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灭六国而统一的想法?面对强秦,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与之对抗,而是妄图用刺客刺杀的捷径来阻止秦的攻势。殊不知,燕国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国,过不了多久仍会出现其他国家如秦国一样虎视眈眈。统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做法都是徒劳,只有顺应它的发展,才有机会生存。“顺天者生,逆天者亡”这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是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历史的人不能强求荆轲去明白这一切,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作指导。荆轲的刺秦,在我看来也是必然,即使没了荆轲,还会有其他的张三李四出现。任何历史都是要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剥夺了利益的人,怎可能不反抗便投降。荆轲虽败,却也功成名就,同时向世人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新事物——六国统一。

历史人物是要辩证的来评的,片面来评往往过于主观了。

结合全文,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从历史的观点看,秦朝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荆轲的大智大勇虽值得赞扬,但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趋势。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参考答案:(1)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2)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

荆轲这两个字被世人所知,皆是因为他的刺秦壮举。刺秦失败,他惨死秦宫,秦王也被吓得心惊胆跳,把所有和荆轲有关联的人都诛杀,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荆轲刺秦,胜则名垂千史,败则连累众人。

荆轲剧照

因此后人对荆轲刺秦失败也多有讥讽之声。北宋苏洵说荆轲的失败加快灾难的降临,南宋鲍彪认为荆轲根本不足人道,清朝朱熹认为他是匹夫之勇,他所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称赞。但是肯定他的人也很多,比如司马迁认为荆轲志向高远,就算输了也是伟大。刺秦并非易事,评论却很容易。后代的人对前代的人物品评论足实在不为奇怪。

我觉得看待一个人,还是得看用什么标准。如果是从个人生存来看,那么,荆轲无疑就是一个死士的精神。战国因为国家灭亡战乱频繁,所谓乱世出英雄,所以当时具有英雄情怀的大有人在。隐士,刺客,谋者各种奇人异士都争相出现。看历史资料,荆轲并没有过多家室子侄拖累,他觉得精神太子丹的委托,一定是荆轲爱国之心使然。

如果从宏观来看,荆轲最终并没有成功,首先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连累了所有参与的人,还有燕国更加完蛋,毕竟荆轲是借着燕国使者的身份行刺秦王的。其次,荆轲思虑过多,按历史记载荆轲并没有马上想刺死秦王而是等待机会想逼迫他退还燕国土地,为什么其他刺客能容易完成任务,也许是因为刺客的目的就是取人性命。由此看来荆轲不是一个失败的刺客。

秦时明月盖聂为什么杀荆轲

盖聂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荆轲刺杀秦王之前认识盖聂。史书记载荆轲刺杀失败后死于秦国宫殿,先是被秦王拔剑刺伤后被秦王身边侍卫所杀。盖聂并不是秦王的侍卫,虽然没有资料否定,但是也不可能成为秦国的侍卫啊,除非盖聂也想刺杀秦王。

盖聂杀死荆轲在历史上属于杜撰。但是秦时明月里编撰了这一个情节。盖聂是天下第一剑士,武艺高于卫庄,在秦王身边担任贴身侍卫。荆轲刺杀秦王的消息被盖聂得知。盖聂告诉荆轲,如果荆轲能一次击杀成功,盖聂不阻拦,但是如果没把握仅有的一次机会,盖聂将不得不诛杀荆轲。他这样既不违背侍卫保护秦王的职责又不辜负天下人弑秦的愿望。

荆轲到了秦王面前使用他的独门剑术,惊天十八剑,可惜他刺杀却被卫庄暗中阻扰失去了唯一的机会,秦王命令盖聂诛杀刺客,盖聂用万里飘一剑杀死了荆轲。

秦时明月里并没有直接详细叙述盖聂杀死荆轲的事,而是通过墨家人对荆天明的谈话。编剧把这一真相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众人猜测揣谋,到底荆轲是怎么死的,盖聂又为什么要杀死荆轲。盖聂并非贪图功名之人,有一种解释可能比较客观:盖聂并不完全否定秦王的政绩,认为天下统一好过各国分裂战乱流离。所以盖聂心里是希望秦王活着的吧。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保护秦王,杀死荆轲的原因吧。

请结合 荆柯刺秦王 评价一下荆柯!

这次刺杀秦王的行动中虽然荆轲失败了,但他的英勇沉着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在刺秦这件事中,扮演的是“刺客”而不是“杀手”,这一点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杀手则只是冷血的杀人工具,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的刺杀计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智商,大局观和决策力。

荆轲的准备中差了一个环节,就是行刺助手。他迟迟不动正因为他在等待他的朋友,让他来当这个职务。但由于他迟迟未到,太子丹已经迫不及待,无奈之下的荆轲只好选择秦武阳。秦武阳武功高强但心理素质太差,做打手还可以,并不适合做杀手。荆轲只能接受太子丹推荐的人选,这就埋下了祸根。

行刺的时候,秦武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被秦王吓得脸色惨白引起大臣疑心,被秦王喝退,只许荆轲献图。这个时候,秦武阳便毫无用处了,行刺的任务落在了荆轲身上。

刺杀失败的原因似乎是荆轲学武不精,运气太差。但不可否认他的整套计划和准备都是非常成功的,秦武阳的仓促上阵替代成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的罪魁祸首。荆轲不得不临时接过动手的任务,注定会失败。

荆轲是深沉,刚毅,慷慨的。他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于荆轲的评价,作为荆轲,在他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都是极为高尚的,也是一个“士”或者一个“客”的必备品质。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所以从荆轲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是一个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

虽然刺秦未果,但我们仍记住了一个勇敢智慧的燕国大臣。是历史选择了他,而不是他要去创造或改写历史。

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及其历史影响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荆轲刺秦王,一方面正如他所反复申述的,是为了“报太子”的个人恩遇,这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

诚然,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扩展资料:

历史人物早已成了过眼云烟,但活着的人总是托古言今,指桑骂槐。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实际上代表他对现今社会的评价,“评价”只是一种言论武器。古代对荆轲比较正面的评价是为了宣扬忠义英雄,现代中国教科书对荆轲的比较负面的评价是为了验证和推广马克思历史观。

历史材料不会说话,人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往往选取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作为证据,这虽然即便不是造假,也属于一种变相的篡改。

如何评价荆轲?先秦思想对荆轲有何影响?

评价: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古侠不是今人,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无法理解历史的必然趋势,只能凭着仁、义等的传统侠士品德来衡量世事。因此,从一个古侠的角度来评价,荆轲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称呼,象征着侠的傲骨,岂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杀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从整个历史来看,荆轲却是错了。秦国强大,六国衰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灭六国而统一的想法?面对强秦,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与之对抗,而是妄图用刺客刺杀的捷径来阻止秦的攻势。殊不知,燕国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国,过不了多久仍会出现其他国家如秦国一样虎视眈眈。统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做法都是徒劳,只有顺应它的发展,才有机会生存。“顺天者生,逆天者亡”这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是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历史的人不能强求荆轲去明白这一切,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作指导。荆轲的刺秦,在我看来也是必然,即使没了荆轲,还会有其他的张三李四出现。任何历史都是要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剥夺了利益的人,怎可能不反抗便投降。荆轲虽败,却也功成名就,同时向世人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新事物——六国统一。

荆轲刺秦——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七(后世之人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荆轲是英雄吗?)

今天关于“评价荆轲”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