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什么区别啊,书上说互为表里是什么意)

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当时的统治关系有宗法关系决定,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合一。这两种制度结合形成的主要政治统治制度,既包含国体的性质,又包含政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特点: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实行宗法贵族专政;受封疆域都是中央(王室)之下的一级地方政区。

2、宗,即祖庙,“从门从示”,宗最早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关,“从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时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这样形成了分封制度。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

宗法制决定了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制,而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则又巩固了贵族的宗法统治。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所封诸侯有三类:

王室的姬姓同姓亲属,如伯禽(封于鲁,周公之子,带周公受封);康叔(封于卫,武王弟)。据《左传》,武王克商,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功臣,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

边远地区较为强大的异姓氏族或部落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严格按等级划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

分封诸侯,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统治权,拱卫王室。

4、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是封诸侯,建藩卫的建成,不等同于中世纪的“封建”。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

1、分封制为解除外部威胁,宗法制着眼于内部巩固。

(1)、分封制:层层分封的办法,使周天子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姬姓家族联合异姓贵族对全国的统治权;其次,新国与旧国交错在一起,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另外地方负有保卫中央之责,作为王室的屏藩,抵御外部少数民族的进攻。

(2)、宗法制:是为了解决家庭成员之间在权力、财富的分配与继承上的矛盾而通过血缘关系确立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完成了财产和权力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瓜分,保证各级贵族的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2、分封制是外在形式,宗法制是内核。

(1)、分封制形成了国家的政治体系、层级秩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典型的政治形式。

(2)、宗法制为分封制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能够建立并得到稳固。

3、分封制确立政治关系,宗法制确立人与人的关系。

(1)、分封制作为政治制度,规定了官吏的权力、义务和爵位、地位,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2)、宗法制是由人类最基本的关系,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是家庭关系,是伦理关系,是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宗法制正是按照这种社会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

4、分封制建立地方体制,宗法制建立家族内部关系。

(1)、分封制则形成了地方对中央众星拱月的格局,建立了一级一级的地方体系 。

(2)、宗法制以家族为本位,成员之间同宗同脉,是亲戚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一个家族是一个社会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家族一政治关系。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

1、宗法制确定了分封制的主体和客体,即谁进行了分封,分封了谁。

2、宗法制决定分封制的原则、方法。

3、宗法制决定分封削的层级体系,等级度、权力义务。

4、分封制巩固宗法制。

因此,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承,互相作用,以血缘关系构成国家政治结构,在家内、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政治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什么区别啊,书上说互为表里是什么意

周朝时期的政治统治制度,由周武王的哥哥周公旦创立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子孙亲戚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诸侯王拥有当地的财政军大权,但需要世世代代臣服于周天子,每年向周天子进贡,战争时期需要随周天子打仗,守卫京畿。

宗法制是王位权力血缘继承关系,下一代诸侯国国王、士大夫、诸卿等一定要传给嫡长子,这样世世代代相互传下去,并且规定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习礼。

看了描述就知道他们的关系了,分封制定了框架,宗法制定了内容关系,分封制赋予了诸侯王土地、军队、人民的管辖权,宗法制固定了相互之间的臣服关系、继承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联系

一、分封制:

1、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2、内容: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3、特点: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4、作用: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二、宗法制

1、目的: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

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大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国与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森严的社会等级。

4、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二者联系: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分封,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

扩展资料:

分封制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百度百科-分封制

百度百科-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什么时候开始瓦解,最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正式瓦解于秦始皇最终被郡县制代替宗法制不严格的来说是西周就结束了 因为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 但是中国以后的制度里少不了嫡长子继承 所以宗法制实际上是一直有影响的

分封制,宗法制,禅让制,世袭制,礼乐制谁能用大白话分别解释下它们的区别?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图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

2、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王位继承人。

3、禅让(拼音:shàn ràng),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4、“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天下的传承等。

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有的是受命于王。弑君夺位,抢班夺权、谋权篡位,不在世袭之例。

5、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扩展资料:

支撑周朝的四大制度之一: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百度百科-分封制

百度百科-宗法制度

百度百科-禅让制

百度百科-世袭制

百度百科-礼乐制

百度百科-井田制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都是周朝的重要政治体制,反映了当时国家一体、重视血缘宗族的统治特点,是当时的那段特殊时期的政治产物。从?国家?的角度看,这种制度就是分封制,而从?一族?或?家?的角度看,即可以视为是宗法制。事实上,宗法制是维持分封制秩序的一种保障。

其实,这两种制度很好区别。在各类历史资料只要涉及到?谱系,家谱、宗祠?嫡庶之辨?祖先祭祀?亲属称谓?追根认祖?这些跟家族相关的信息,首先考虑的就是宗法制。而其他跟国家有关的,例如 ?朝圣?等级森严?这些信息时,首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相关性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大臣们和先辈的贵族划分到各地,建立了诸侯国,解决了统治层内部的矛盾。分封出去之后,实际上削弱了他们的实力,巩固了自身的政权。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的矛盾,但次要的矛盾有时也是会对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的。实施分封制后,将地方政权的建立和自己统治的有机统一结合起来,周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使王室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疆域内的领土。

分封制也促进了各个诸侯国社会历史的快速发展,为奴隶制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封制也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进程,促进了文化渗透。

在整个西周的发展中,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结合,周天子作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仅仅留下了小部分的土地和人口,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都分给了诸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这些诸侯和王室的力量不断扩大,实力越来越强,最终导致了周王的分裂。

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什么区别啊,书上说互为表里是什么意)

好了,今天关于“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什么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