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杭州临安日本留学中介机构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杭州临安日本留学中介机构的问题。
建水县的著名人物
张隆,明代建水州人。正统贡生。任杭州知府,浚西湖,维修白堤、苏堤,治理彰河,政绩优异,清正廉明,得以觐见皇帝。后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墓。明代嘉靖年间建水首祀四贤祠,张隆居四贤之首。状元杨升庵有碑文,称张公“官处脂膏不自肥,润西湖广其利,彰水安其锸,考绩三年,最于全浙”。旧志称其“继美白、苏”。
刘洙,明代建水州人。正德进士。任刑科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针砭时弊,敢于谏言。著有《奏疏》三卷、《参驳》五卷。其施政主张载入史录。后辞官回乡,教授子弟,施救乡民。状元杨升庵为其作《刘都谏阡表》,立碑于町畸寨后。
萧崇业,明代建水州人。隆庆进士。历任兵科都给事中、南京操江提督等职。博学好古,深通国家典章制度。万历皇帝派他率船队渡海册封琉球(今冲绳岛)中山王。中山王以重金酬谢使臣,崇业慨然谢绝。作有《却金行》、《航海赋》、《南游漫稿》等诗文。滇省史学界称其为“滇中航海第二人”,其诗文被誉为“开云南海外文学第一页”。
包见捷,明代建水州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侍郎。以敢于上疏,弹劾不法税使而闻名朝廷内外,并潜心研究历朝典宪。万历皇帝以某朝典章制度询问廷臣,唯见捷能敷陈无遗,受皇帝赞赏,赐额“文献名邦”,下诏建坊于其故乡临安。卒后诏赠工部尚书。
傅为詝,清代建水县人。雍正进士。乾隆年间任贵州道监察御史、奉天府府丞,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力主去奸民,除冗苛,申法禁,清狱讼而端风化等,人称“直谏名臣”。后以赡养老母告假归家,著书立说。著有《读礼偶存》、《读汉书论》、《藏密诗抄》等,卷帙浩繁,实为大儒。诗与古人相埒,书法不让南园。
陈世烈,清代建水县人。乾隆进士。历任广西正考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工诗文,擅书法。归里后任昆明五华书院山长,育才无数,施应培、钱沣、周樽、李松龄、杨焯等云南名士出其门下,三迤人士视为“泰山北斗”。
张履程,清代建水县人。乾隆举人。陕西大荔、华阴等县知县。居官慈惠,唯民为亲,开仓出麦,赈济灾民,督工开河,勤治水患,每离任老幼泣送。还乡后主讲崇正书院。诗作有《彩云百咏》、《彩云续咏》等。所咏史事,可补志乘之缺,为云南方志界所推重。有“出为名吏,处为名儒”之赞。
向逢春,建水碗窑村人。制陶匠人。后专攻紫陶,爱书画,创残帖断简装饰工艺,具有浓郁的人文特点,为我国陶艺一绝。一生佳作不计其数,被人争相收藏。建水陶能跻身全国四大名陶,向氏作品功不可没。其造型、书画、磨光被誉为“向氏三绝”。是我国陶艺发展史上的名家。
梁之相,建水县城人。号“二十万卷楼主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硕士。博学多能,通经史,擅诗文,精书画,喜收藏。对目录学、版本学、方志学、图书馆学以及文学、史学均有研究。个人藏书多达二十余万卷。著作达二三十种之多,是云南近现代的知名学者,有“墨林奇才”之誉。解放后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文史馆副馆长。
刘宝煊,建水西庄新房人。早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后于云南大学任教。一九三八年回乡,任建民、临安中学校长,于校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培育出大批人才。一九四八年受中共华南分局之托,组织武装斗争,任讨蒋自救军二纵队司令员、思普地区临时人民委员会主任,解放后任昆明市教育局局长。
本人跪求七年级下册的历史复习提纲,是人教的,跪求,一定要全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原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分为四段(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五大河(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连接七省区:(略)
7、开通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形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二、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任用贤臣(姚崇),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并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兴修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丝织业和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出现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2、完善人物及措施表格归纳为: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8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四、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吐蕃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
2、回纥, 西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
3、靺鞨 ,东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满族 。
4、南诏, 西南 ,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方式:(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李白(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劲柳骨”
1、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家,“颜体”《多宝塔碑》
2、柳公权:《玄秘塔碑》
四、绘画:(唐朝)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擅长人物画。)
(唐朝)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画圣”“吴带当风”)
五、艺术宝库: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以上内容用表格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1、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
2、雕版印刷术 : 唐朝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
二、文学方面(诗歌):
1、李白 ,盛唐时期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风格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称 “诗仙” 。
2、杜甫 ,由盛转衰 ,代表作“三吏”、“三别” ,风格或气魄雄浑,或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 人称“诗圣” 。
3、白居易 ,唐朝中期 ,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风格现实主义,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诗歌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类别 代表人物 著作 成就
书法 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 创立了新书体-颜体,是继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柳公权 《玄秘塔碑》 自成“柳体”
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历代帝王像》 擅长人物故事画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石窟艺术 甘肃西部的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辽、宋、夏的和战:
1、宋与辽——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2、与夏和战
(1)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2)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三、金和南宋的对峙:
1、12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1038年)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1115年)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时,一般人吃不起羊肉,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多用牛车出行。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它是宋朝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结果。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2、抗元英雄:文天祥。
3、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的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13、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科学技术的发明
类别 发明者 朝代 成就
活字印刷术 毕升 北宋 经济、省时大大促进文化传播。比欧洲早约四百年。(与隋唐时期的雕版印 刷术作对比)
指南针 战国时期 人们根据此时指示南北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宋时期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
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火药 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宋元时期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二、史学、文学方面:
1、史学: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注与《史记》作对比)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
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
2、文学: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豪放派”
两宋之交 李清照 《声声慢》等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婉约派”
南宋 辛弃疾 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 元朝 关汉卿 《窦娥冤》
绘画 宋朝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元朝 赵孟頫 《秋郊饮马图》 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3、书法:
东汉时期: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风格多样的书法艺术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宋四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加强君权措施: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②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朝政。③设立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考试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考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统治:①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强化君权,进行削藩;③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3、到达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海船规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
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
24.5米,宽6米,
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明朝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怀抱。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唐朝 靺鞨 渤海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2、1644,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2、1661年,郑成功率兵进入台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被迫投降。
2、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台湾) 1624年
1661~1662年
1683年
1684年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清朝设置台湾府
东北(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
1689年 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两次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求七下的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荣一时的隋朝
1、★★ P.2、南北重归统一
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P.4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P4《隋朝大运河》图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从605年起开凿大运河。
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四个河段:从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P.5五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3)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隋朝的政治统治,促进了我国的内河航运的发展;但另一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隋朝暴政的重要表现。
(4)运河与家乡:淮安地处运河的邗沟段,淮安有漕运总督府,运河之都——淮安。
(5)评价:“开凿大运河”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P.8---9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1、★★主要表现:
⑴ 政治清明: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革除弊政,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那时名将、名相辈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⑵经济繁荣:人民生产和生活安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国力强盛。
⑶文化昌盛:继承、发展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广纳贤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⑷民族关系和谐:边疆各族同汉族通好,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册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⑸外交开放:唐政府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鼓励对外贸易,那时中外贸易活跃,交往频繁。
2、主要原因:
(1) 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吸取隋亡教训,政治清明,政策开放。
(3) 唐太宗能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贞观年间名将、名相辈出。
(4)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P.9武则天的政绩: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主要政绩为: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评价唐太宗
﹙总评﹚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1、政治经济上﹕
P.8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欲望。
P.8②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
P.8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2、文化上
P.18④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
3、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
P.9⑤唐太宗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共同拥戴,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蕃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⑦唐太宗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友好往来。
﹙总结﹚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对外交往更具开发性,社会出现了国家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友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同时,他的统治也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不愧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P.15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二、★★原因和条件: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武则天时期的政策延续和稳定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保证;唐玄宗本人的励精图治。
三、★★表现:
1.政治清明:P.12任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
2.经济繁荣:
(1)农耕技术提高和农业的发展P.13---14: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西域蔬菜的传人;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2)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名。(3)商业繁荣P.15(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四、地位:唐朝历史的全盛时期。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1、 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P.18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P.18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P.18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P.89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八上P.117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P.19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P.89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P.23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原因:唐代文明的先进与国力的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唐政府具有博大的胸怀,外交的开放。
二、表现:
1、P.29遣唐使及唐对日本的影响
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成为推动日本社会改革的核心力量。
唐对日本的影响:
①政治方面:日本仿照隋唐政治制度,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除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仿照隋唐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向他们收取赋税。
③文化方面: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唐诗在日本广为流传,中国书法深受日本的喜爱。
④社会生活方面: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日本的建筑、饮食、茶道、钱币、重阳节登高等。
2、P.30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并精心设计了日本的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3、P.31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同天竺(古代印度)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千里迢迢,不畏艰难,矢志不移,辛勤讲学,回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三、意义:促进了中外交流,丰富了唐代文明,提高了唐朝的国际地位,中国人被世界称为“唐人”。
四、启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平交往。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P.33赵州桥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类似的桥早七百多年。
2、P.34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诗的繁荣
(1)原因: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2)表现: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3)P.35李白、杜甫、白居易及其成就
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品
备注
李白
盛唐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仙
杜甫
唐朝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诗史”“诗圣”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P.38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
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敦厚,人称“颜体”;柳公权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人称“柳体”。两人被后人合称“颜筋柳骨”。
2、P.40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阎立本的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画技高超,人称“画圣”,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
3、P.40敦煌莫高窟
隋唐时期开凿的莫高窟座落在今甘肃西部,是隋唐艺术成就的全面集中体现,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P.50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备 注
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族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
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
2、P.53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组织了纪律严明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权臣秦桧却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P56—59表现: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1)P.56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2)P.57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P.58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基础;②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五代十国时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④南宋时,完成转移;⑤元代时南方继续发展,形成北方倚重于南方的局面。
P.5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同时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自然因素: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三国以来南方经济的开发,也为南方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4、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②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③要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④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等。
第11课 万象更新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代的衣食住行
P.6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P.62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P.63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杜甫朱门……路有……”)
P.63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宋代的娱乐活动和民俗
P.63乐: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
P.6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P.66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后,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他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忽必烈即汗位后,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忽必烈的统治
(1)政治: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经济:重视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重修运河,开发海运,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3)外交:马可·波罗和《马可·波罗行纪》
3、行省制度的创立
(1)主要原因:疆域的辽阔。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辽阔。
(2)主要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基础:秦朝创立的郡县制。
(4)主要内容:①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②其它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始于元朝;③元政府还设立了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5)影响:①奠定了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的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特别是中央对台湾和西藏的统治。③行省制度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便利了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4、★★★P.69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P.69主要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许多民族在一个地区交错复杂的局面,这不仅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P.69主要表现: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外迁,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③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4)认识: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现象和最高形式是民族融合。②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③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有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宋元时期。④民族融合的作用在于它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5)启示:①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倡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③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P.7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州才出现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P.73---74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人们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州,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1、P.77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P.78---79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词人
生活时代
风 格
苏轼
北宋
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李清照
两宋之交
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
辛弃疾
南宋
悲叹山河分裂
3、P.80《清明上河图》
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
(1)P88---89改革行政机构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P.89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握禁卫、监视、侦查等,P.91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并增设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P.89加强文化专制。沿袭前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影响: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种高压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也给明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它是明政府政治高压的重要表现,表明中国封建政治制度走向衰落。(明朝的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封建经济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表现。)
。很高兴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到您,祝您愉快,有问题欢迎追问,满意请点右上角或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古代城市(长安)
时代西汉
所在陕西省西安市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洛阳,原作“雒阳”,古为豫州的一部分,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旧称伊洛。东与郑州市相连、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邻、西与三门峡市相接,北隔黄河和焦作市相望。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以洛阳城为都超过千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升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位于中国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北有邙山,南有伏牛山。毗邻中岳嵩山。自古以来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市境内为豫西小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多种类型。
洛阳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多雨且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601.6mm。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杭州临安日本留学中介机构”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