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濮阳日本留学机构哪家好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2014必须去日本打工,现在负债40万人民币了,2013去过日本打工的进来说说详细情况。有多少分给多少分。)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

张居正

张居正概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庆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自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工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庆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踌躇满志。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防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措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古代姓东方的名人

历史上姓东方的名人有哪些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东方虬,唐朝史官、诗人。武则天时任左史,善于写诗。

东方显,著名唐朝学士。在唐开元年间位列含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古代有哪些名人姓 东方什么 东方朔,汉武帝时期的

古代姓方的 都有哪些名人 方姓名人  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历代名人总数排第38位,相对率(名人比例/人口比例)排第11位.

古代名人: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 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 武定节度使,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

古代两字姓氏的名人有那些? 司马光,诸葛孔明,夏侯嵩(据说是曹操的亲爹),欧阳修,东方朔,上官仪还有他孙女上官婉儿,公孙秧(商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门神),百里奚(具体干什么的我忘了)

古代历史名人姓复姓的有哪些? 一、姓氏:

1.我国现存的复姓有81个:欧阳、太史、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南宫、万俟、闻人、夏侯、诸葛、尉迟、公羊、赫连、澹台、皇甫、宗政、濮阳、公冶、太叔、申屠、公孙、慕容、仲孙、钟离、长孙、宇文、城池、司徒、鲜于、司空、闾丘、子车、亓官、司寇、巫马、公西、颛孙、壤驷、公良、漆雕、乐正、宰

父、谷梁、拓跋、夹谷、轩辕、令狐、段干、百里、呼延、东郭、南门、羊舌、微生、公户、公玉、公仪、梁丘、公仲、公上、公门、公山、公坚、左丘、公伯、西门、公祖、第五、公乘、贯丘、公皙、南荣、东里、东宫、仲长、子书、子桑、即墨、达奚、褚师。吴铭

2.中国古代复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阳

b白马 百里 柏侯 鲍俎 北宫 北郭 北门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阳 宾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涛 长鱼 车非 成功 成阳 乘马 叱卢 丑门 樗里 穿封 淳子

d答禄 达勃 达步 达奚 淡台 邓陵 第五 地连 地伦 东方 东里 东南 东宫 东门 东乡 东丹 东郭 东陵 东关 东闾 东阳 东野 东莱 豆卢 斗于 都尉 独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尔朱

f方雷 丰将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馀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车 高陵 高堂 高阳 高辛 皋落 哥舒 盖楼 庚桑 梗阳 宫孙 公羊 公良 公孙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敛 公梁 公输 公上 公山 公户 公玉 公仪 公仲 公坚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龙 古孙 谷梁 谷浑 瓜田 关龙 鲑阳 归海

h函治 韩馀 罕井 浩生 浩星 纥骨 纥奚 纥于 贺拨 贺兰 贺楼 赫连 黑齿 黑肱 侯冈 呼延 壶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连 季孙 茄众 蒋丘 金齿 晋楚 京城 泾阳 九百 九方 睢鸠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单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阳 乐羊 荔菲 栎阳 梁丘 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阳 伶舟 冷沦 令狐 刘王 柳下 龙丘 卢妃 卢蒲 鲁步 陆费 角里 闾丘

m马矢 麦丘 茅夷 弥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万俊 昌顿 慕容 木门 木易

n南宫 南郭 南门 南荣

o欧侯 欧阳

p逄门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宁 破丑 仆固 濮阳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连 祁连 乞伏 绮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阳 丘丽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卢 屈同 屈门 屈引

r壤四 扰龙 容成 汝嫣

s萨孤 三饭 三闾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师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犹 胜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孙 士贞 叔孙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鸿 司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孙阳 索阳 索卢

t沓卢 太史 太叔 太阳 澹台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统奚 秃发 涂钦 吐火 吐贺 吐万 吐罗 吐门 吐难 吐缶 吐浑 吐奚 吐和 屯浑 脱脱 拓拨

w完颜 王孙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温孤 温稽 闻人 屋户 巫马 吾丘 无庸 无钩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钥 西乡 西门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宫 戏阳 瑕吕 霞露 夏侯 鲜虞 鲜于 鲜阳 咸丘 相里 解枇 谢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鱼 徐吾 宣于 轩辕 轩丘 阏氏

y延陵 罔法 铅陵 羊角 耶律 叶阳 伊祁 伊耆 猗卢 义渠 邑由 因孙 银齿 尹文 雍门 游水 由吾 右师 宥连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迟 乐羊 乐正 运奄 运期

z宰父 辗迟 湛卢 章仇 仉督 长孙 长儿 真鄂 正令 执......>>

古代有东方绝永这个人吗 东方朔:汉代滑稽家,出入宫廷,文学修养很好,通晓世事,常借说笑话来劝谕皇上,深受上人们赞赏。据说他矮小,所以后人画东方塑都画成矮个。

东方虬:唐朝史官、诗人,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古代姓东方的名人就这几个,没有东方绝永

历史上姓向的名人有哪些 1 古代的名人: 邵长蘅:武进人(今属江苏),清代诗人。 邵齐焘:江苏昭文人,文学家。 邵普涵:今浙江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 邵雍: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祖先为河北范阳人。 邵伯益:著名学者。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 邵林:青州刺史。 邵兴:解州安邑人,南宋抗金将领。 2近现代名人 邵逸夫

古代双姓名人的有哪些 双 渐

曾跟从朱熹( *** 先生)学习,庆历年间举进士而仕官,官汉阳知府。博学能文,为政平和,对百姓很宽松和气,深受吏民爱戴,称他有古代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之风。

双 林

清朝满洲正红旗人。乾隆年间,平定贵州、湖南苗民叛乱,连战连捷。

双 清:字止澄,江西省临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毕业于贵州师范学堂。曾任广州大元帅府参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任国民 *** 交通部参事。次年二月,任浙江省 *** 委员兼秘书长,十二月任国民 *** 交通部秘书。

双士洛三国时魏国名吏,官梁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双弥周三国时魏国人,任河州刺史,有惠政,深得民心。双子符唐代名吏,曾官州刺史,德高望重,瀛、吕二州民争伏阙请之。双庆(公元?~1771年待考),满族,瓜尔佳氏,字咸中,号有亭,一号西峰;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臣。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诗才侍高宗。清乾隆年间历官安徽学政、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坐事降职,终太仆寺少卿。工诗,著有《亲雅斋诗草》。双全(公元1840~1880年待考),达斡尔族,瑚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朝将领。以体健力大闻名,从军属僧格林沁部下,以佐领委为营总。后率兵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因有战功,优旨赏巴图鲁勇号,又赏黄马褂,记名副都统,云骑尉世职,后奉旨授西宁办事大臣,驰赴新任,病卒于途。双福(生卒年待考),满族,额苏哩氏;满洲正蓝旗人。著名清朝将领。宁古塔副都统。清咸丰、同治年间入关,在直隶、山东、安徽、潜山、怀桐、安庆、陕西等处,委为营总统领。赏戴花翎,赐“德楞额巴图鲁”,都统衔头品顶戴。历任双城堡总管、宁古塔副都统、伯都讷副都统。

古代和现代姓方的名人共5个 近代名人

方举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 1866年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是当时中国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该公司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产生的标志.广东省香山人.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两次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在1911年3月2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家居福州九彩园,族大丁旺,称“九彩园方家”。

方声涛: 清光绪31年赴日士官学校留学,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1915年任讨袁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长、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 福建民军总司令,北伐革命军广州大本营参谋长,大元帅府卫戍总司令,福建省主席. 福州人

方君瑛:中国革命先驱者。1906年,她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弟声涛、声洞、嫂曾醒以及弟媳郑萌、王颖先后都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暗杀实行部部长。福州方氏家族六人举族起义, 被誉为“方家满门英烈”。 福建福州人。

方君璧: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海外中国画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福建福州人。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 爱国名将。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 湖南新化县人.

方本仁:民国要员,爱国将领。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历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国民 *** 江西宣抚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右路军总指挥,湖北省府主席。湖北黄冈人。

方绍舟(1868―1940)。安徽定远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曾任讨袁皖北总司, 抗日战争期间,为凤(阳)定(远)抗日别动司令。

方地山:时人称大方. 近代联圣. 名而谦,字大方,号地山. 方善做诗词文制联。他为人嵌名字联,全为即兴,从不起草,浑然天成,词意极工,往往将典故自然融入,不留斧凿之痕,堪称一绝,被誉为联圣. 江苏人.

方药雨:时人称老方.近代古钱界最负盛名的三大收藏家之一. 与杭州张叔训,重庆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俗谚曰:“北方、南张、西蜀罗,蜚声海内外。著有《校碑随笔》被海内外鉴赏家推崇为空前之作。浙江人.

方液仙: 中国最早的国产蚊香(“三星”蚊香)的创制人.中国首家化妆品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办人.被誉为中国日用工业品之父. 祖籍宁波人.

方叔洪:民族英雄,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6月25日在鲁南对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时任 *** 51军114师中将师长。国民 *** 追认为烈士,奉祀于各地忠烈祠。方叔洪中将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方大曾: 江苏无锡人, 出生北京。 被摄影界誉为“中国第一位战地记者”。第一个报道“七七事变”的中国战地记者,随后在抗战前线失踪。

方振国: 民族英雄.九--八事变后,方振国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6路军,任司令。该军在开原、铁岭、清原、西丰边界的韭菜峪、下老坎一带打击日伪军,日伪惊慌不已,后遭伪满军队的围剿,方振国在突围时壮烈牺牲。辽宁开原县人.

方志敏: ......>>

古代姓麻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麻的有哪些名人 麻 秋

后赵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东将军,在今湖北省麻城筑城驻军,该城被称作麻城。性暴戾残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吓日:“麻胡来了。”啼声立止。

麻 贵

明朝将领, *** 。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年),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将,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宁夏总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官,赴朝鲜击倭寇,数战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镇辽东,败蒙古泰宁等三卫的侵袭,后因病退职。麻氏家族多将才,与铁岭李氏被誉为“东李西麻”。

麻九筹

宋朝人,有神童之称,通晓经典,为文精密奇健。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居礼

唐代画家。善画佛像,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

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麻云汉

号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画有萧疏之致,一时称名笔。

麻俞宝

字作盈,为人正直,素无偏斜,犁云锄雨,创业成家,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缙云沐白村迁居于永邑白岩山洋溪口(杨溪口)居住。

我想要一些关于“梁”这个姓氏的故事与得来。我叫:“梁嘉锦”,如果你是我父母,你为什么要给我取这个名

梁姓起源 关于“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诗经》卷之二《邶·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之类的小鱼。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亶)”。“鳢”就是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嬴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禹贡》上有“治梁及岐”。《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梁山古属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编辑本段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嬴”。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嬴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嬴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擅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编辑本段二、是出自姬姓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编辑本段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入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编辑本段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编辑本段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为家,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姓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从长安、洛阳、汴梁、余杭,到扬州、益州、福州、广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像近代中国的梁启超、梁实秋、梁漱溟,他们都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现代化城市,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几个梁姓人氏来。像天皇影星梁朝伟、著名作家梁凤仪、流行歌星梁咏琪,都是家喻户跷的大众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发源地,那里却没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梁姓迁徙史 梁姓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秦汉之际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其后梁遐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姓再次南迁,至元、明梁姓在广东、福建、浙江已发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 香港地区的梁姓,一般来自广东的番禺、新会、顺德、南海等地;台湾的梁姓,一般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口的98%。 移居海外 远在西汉时期,被称为“乐浪郡”的朝鲜就有了汉人、汉姓。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大批汉人作为俘虏留在了高丽,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罗发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罗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满社会现实,乘机发动农民起义。他信任贵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让他带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权力,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双方在非恼城进行决战,梁吉战败身亡。时至今日,朝鲜和韩国境内依旧生活着许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运动员梁英子、实业家梁玉京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梁姓人氏。 越南古称安南、交趾,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很多,联系也十分密切,生活在这里的梁姓人也为数不少。例如发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装起义,其***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为越南在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的振武学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复会组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15年在香港被英国当局逮捕。出狱后,梁玉眷又于1917年,与郑文艮一起发动士兵起义,占领太原市。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梁玉眷光荣就义。 美国,从1943年至1965年,共接纳华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国补充修改了移民法,华人人美人数明显增加,到1980年,美国的华人数量已达806040人。从1981至1990年,华人数量从80万猛增到 164.5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数没有记载。 加拿大自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华人数量增长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国共有华人7.9万人,1991年增加至58.6万人,其中多伦多25万人,温哥华15万人。从1858年首批广东籍华工抵达加拿大,大量的广东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美洲之行,特别是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四邑人”数量最大,约占华侨人数总量的78.5%,主要从事饮食、杂货、房地产、服务业。

梁嘉锦,嘉者,美好。锦者,富贵也。

2014必须去日本打工,现在负债40万人民币了,2013去过日本打工的进来说说详细情况。有多少分给多少分。

要看你做什么咯,我是在那留学打过工。日常用语最好要会点哦,不过薪水的确比国内要高很多,最后一点建议不可跟日本人做真心朋友,跟日本人想出,会日语好一点至少可以交流彼此意见,他们也会尊重你但是你会总感觉间隔和别扭,那是他们妒忌中国人

历史上吴姓的名人

吴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阳人,字七云,号悬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进士,由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对诗文尤其喜爱,无书不读。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难久视,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为他朗诵。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书的编修总裁,并著有《锡老堂诗抄》15卷(安徽省图书馆藏通志馆抄本),《锡老堂文集》5卷,《畿辅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吴曙东,当.代林学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贫.穷,在宗.族的资助下在桐城中学毕业。1921年去日.本.鹿.儿.岛高级农林学校攻读林业学,1925年回.国,先后任.浙江省林场技术员,浙江大学农学院,安徽学院皖南分院教员,教授,安徽东流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学》(上海永祥印书馆,1952年),《造林学本论》,《森林经营学》,《农田防护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吴德修,当代农学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农学专业,1953年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历任安徽省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主持“淮北小麦大面积增产途径及栽培技术”课题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主要著作有:《小麦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碱改地造良田》(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议谈养猪》(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郑州一号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等数十篇论文发表。

五十九.伍蔚曾,现代外国语文学家,安徽定远人,1906年生,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建.国.后,曾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现代英语简单陈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汉语法词典》.《英汉科技常用短语词典》等。

五十八.吴瑾光,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安徽歙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后在该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历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师,化学系教授,从事溶液络合物及萃取机理的研究,近年来,用傅立叶交换红光谱方法研究稀土络合物化学.萃取化学和生物无机络合物,开展稀土复合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萃取机理与稀土络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此论文获得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等论文100多篇。

五十七.吴震生,清代戏曲家,安徽歙县人,号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与历鹗交情很深。虽然为官刑.部,但是对戏曲独有情钟,创作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传奇《换身荣》.《天福降》.《世外欢》.《秦洲乐》.《成双谱》.《乐安春》.《生平足》.《万年稀》.《闹华州》.《临濠喜》.《人难赛》.《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称《玉屋书屋十三种传奇》,又名《太平乐府》,清代乾隆年间刻本刊印,现多家图书馆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吴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鉴泉,号师郎。少年时期勤奋好学,熟读经书,特别喜爱《易经》。后因多次应试不中,随弃文学医。他关门闭户,攻读医书达十年之久,并拜师学习,能博采众长,结合临床,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医疗技术,治好的病人不可记数,一时名声大振。后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汇集各家学说,于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医书《不居集》,并刊行于世。这是一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医学不可不读的著作,并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作用。另外,他还留下《伤寒症治明条》,《推拿神书》,《易医会参》,《师朗医案》等著作。

五十五.吴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常熟,字哲甫,号执虚,自号竹桥,别号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进士,官礼部主事,后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家乡(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著述,并将家中书楼命名为“素修堂”,擅长古文,诗词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斋诗前后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乐府》十四卷,《杜诗义法》八卷,《唐律六长》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诗臆见》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读礼知意》四卷,《方言考据》二卷,《洪范音谐》二卷,《诗余辨讹》二卷等。1803年病势。

五十四.吴嘉棠,当代著作家,编辑学家,安徽歙县人,号自惜楼主,笔名楼自惜。1913年生,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1934年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文学院留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英文报刊《大.陆报》编辑,总编辑;《大.美晚报》(英.文)执行编辑兼任《申报》采访主任。1949年去日.本,创办泛.亚.通.讯.社。1956年后,任香.港《英.文虎报》主编,《中..国邮.报》编辑;1967年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北.美区代表,1983年在香港去世。

五十三.吴颖芳,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宁人,,字西林。年幼时赴童.子.试,为衙役所训斥,后决心不再应试。与历鹗交游,从之学诗。为学宗守汉代章法,特别深于乐律,六书,音韵的研究,晚年学习佛.教,精心研究唯树论,自号树虚。闭户村居,不愿外人知晓,潜心著作,收获甚多。主要著作有:《吹幽录》五十卷(清代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金石文释》六卷,《说文理董后编》六卷,《临江乡人诗附拾遗》五卷等。

五十二.吴新智,当代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安徽合肥人。1928年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7年--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人类学学报》副主编等。主要著作有:《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人种类型的研究》.《陕.西大荔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保存完好的头骨》,《中.国汉族髋骨的性别差异和判断》.《中国古人类的年代学》.《中国早.期智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人类》.《人体测量法》.《中国和欧.洲早期智人的比较研究》等。

五十一.吴景超,当.代.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字北海。1901年生,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3年--192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教授兼任社会学系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教务长;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新经济》.《社会研究》.《新略》等杂志主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主要著作有:《都市社会学》.《社会组织》.《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劫.后.灾.难》.《马.克.思.论.危.机》.《中国人口新论》.《中国社会学向何处去》等。1968年去世。

五十.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康熙末诸生一七零一年生,吴敬梓十三岁丧母,跟随在江苏赣榆县任教谕的父亲吴霖起(康熙二十五年拨贡)生活,生性豪放,放荡不羁,曾畅游大江南北。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荐举博学宏词,不就,后屡次考场失意,心灰意冷,只好变卖家产,于三十三岁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靠典当变卖衣物和朋友接济生活。一七五四年在贫困中去世。但是,他在贫困中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讽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五十卷,五十六回),另外还著有《文木山房集》四卷,《文木山房词集》一卷。新中国成立后,又发现吴敬梓诗文三十九篇。一九五四年在北京举行了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大会;一九八一年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举办了吴敬梓诞生二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儒林外史》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如今,《儒林外史》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吴敬梓也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的文学家。

四十九.吴涫,明代著作家,安徽歙县人,字仲虚,隆庆年间进士。主要著作有:《唐诗纪》一百七十卷(明刊本,现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古今逸史》五十五种(校辑,现江苏南京图书馆藏三十一种九十九卷,安徽省图书馆藏六种十一卷);《合刻山海经水经》(明刊本,现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

四十八.吴道新,明代末官吏,诗人。安徽桐城人。字汤日,号无斋。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后,隐居白云山,人称无斋先生。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桐旧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四十七.吴谦,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医学家,安徽歙县人,字六吉。博学多才,精通各科。熟读今古医书,临床经验丰富,曾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官至太医院判供奉内廷。乾隆时与刘裕铎为总修官,主编综合性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包括医学各科共十五种九十卷,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为他自己撰写。全书注重临床实用,图说方论具备,附有汤头歌诀,曾作为太医院教本。由于简明扼要,切合实际,流传很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多次出版。

四十六.吴绮,清代官吏,词人,安徽歙县人,号丰南,又号红豆词人。顺治九年贡生,授中书舍人曾任湖州知府。主要著作有:《宋金元诗咏》二十卷补遗二卷;《林惠堂全集》二十六卷;《六怀词》一卷;《红豆记》一卷,《选声集附词韵简》四卷;《扬州吹鼓词序》一卷;《岭南风物记》一卷。

四十五.吴立真,当代地质学家,安徽省金寨县人,系吴氏阳山分支著名科学家。一九二八年生,高级工程师职称。一九四九年五月参军,在二野军政大学获一等学习模范称号;进军大西南后在昆明市政府工作。后去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学习,获得优秀学生称号。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大庆油田,江汉油田,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工作,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两次。在编写的众多报告中,有八篇在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十多篇研究报告结集出版,参加了《中国陆相大油汽田》,《中国近海大海气田》两部专著,有中国石油出版社出版;撰写的《流花11-1大油田》一文,获得部级优秀论文奖,负责研究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个,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两个,中国海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一个;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两个,并荣获全国第四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与吉林大学合作研制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经专家评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他负责制定的勘探部署和方案中,经钻探有五个地区发现油田。现已经从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离休。

四十四.吴泰昌,当代文学评论家,作家。安徽当涂人,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文艺理论研究生。历任《河北文艺》《人民文学》编辑,《文艺报》文学评论组组长,副主编.副编审.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散文世界》常务编委,《儿童文学》编委等。参加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小说史》等专著的编撰,出版的散文集和文学评论集有《八方集》,《艺文轶话》,《文学情思》,《文艺随笔>>,<<吴昌泰散文选>>,选编和主编的有<<阿英文集>>,<<十年散文选>>等。

四十三.吴勉学,明末清初著作家,刻书家。安徽歙县人,字肖愚,号师古。生卒年月不详。博学多识,家富藏书。明代万历年间,曾校刻经史子集及医学书籍数百种。其闻名于世的有:《二十二子全书》一百六十九卷,《初唐诗汇》七十卷另有目录十卷,《盛唐诗汇》一百二十四卷另有目录二十二卷,《河间六书》二十七卷,《类证活人书》二十一卷,《对类考注》二十卷,《唐乐府》十八卷,《十三经》.《四史》.《资治通鉴》.《性理大全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医学六种》.《痘症大全》.《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东垣十书》等。在刊刻这些书籍时,许多都有他进行校订,校注。

四十二.吴铠生,近代学者,著作家,安徽桐城人,号北江,字辟疆。吴汝纶之子。自幼随父亲习文,诗文继承父业,曾任大使幕僚。民国后,入总统府任秘监至终。主要著作有:《吴门弟子集》十四卷,《左传微》十二卷,《左传文法读本》八卷,《孟子文法读本》七卷,《北江先生文集》七卷,《北江先生诗集》五卷,《诗义会通》四卷,《汉碑文范》四卷,《晚清四十家诗抄》三卷,《尚书大义》二卷,《周易大义》二卷,《古文范》二卷。

四十一.吴昶,宋代学者,著作家,安徽歙县人,字叔夏,号友堂,生卒年月不详,师朱熹而友洪迈,程大昌。曾以征荐为郡校书,经史皆有著述,很得朱熹的喜爱和嘉勉。主要著作有:《吴友堂诗文》五十卷,《吴氏书说四十卷》(十分可惜的是此书已经失传),《易论》四十卷,《史评》七卷。

四十.吴柄南,当代作家,安徽泾县人,一九二九年生,一九四九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零年进入华东军区文艺干部训练班学习,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戏剧理论,表演.导演,一九五七年后历任安徽省话剧团.安徽省文化局(厅)创作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剧本《茶棚会》.《春》等十多部,电视剧本《大江潮》等,并有散文.随笔等近二百多篇文学作品发表。

三十九.吴建国,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五五年生,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任安徽省金寨县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理事,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一九九八年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曾三次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会议,其中一九九八年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创收活动之反思》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奖;两次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学术年会。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六十余篇,图书馆专业学术论文十多篇,创作小品《兰兰的小红帽》,参加安徽省小品大赛演出,参与《吴氏阳山分支宗谱》(八修)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

三十八.吴组湘,当代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安徽泾县人,原名吴组襄,笔名寄谷,野松等。一九零八年生。一九二九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一九三一年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反帝大同盟。一九三五年后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和秘书,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国文系任教。曾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并加入中国***,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山洪》,《鸭嘴唠》;中短篇小说《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某日》;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以及《吴组湘小说散文集》,《吴组湘选集》,《吴组湘全集》等。

三十七.吴绍青,当代医学家,安徽巢湖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二一年毕业于国立湘雅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九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医学研究,一九四六年回国,历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上海医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肺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结核病和呼吸》杂志副总编。一九五五年在第十四届国际结核病防治联合会年会上,发表《结核菌对异菸肼的耐药性和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的学术论文,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主要著作有:《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实用内科学》,《实用结核病治疗学》等,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一百多篇(部)。一九八零年逝世

三十六.吴昆,明代著名医学家,藏书家,安徽歙县人,一五五二年生,字山甫,号鹤皋。生于书香门第,祖父吴正伦医名颇著,家有数世藏书。至吴昆时,家中藏书数万卷,其中以医书居多。他十五岁开始学医,除向祖父及家父学习外,还伯同乡余午亭为师,并悉读家中所有医书。成人后,又遍走江浙,宛陵(今安徽当涂).姑溪(今安徽和县)等今安徽大部分地区行医,结交名医,拜师七十多人,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以致医术精湛,名声大振。主要著作有:《内经吴注》二十四卷,《素问注》二十四卷,《医方考》六卷,《针方六集》六卷,《脉语》二卷,《十三科证治》,《药纂》,《参黄论》等。

三十五.吴孟复,当代古籍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安徽庐江人,一九一九年生。别名吴常焘,吴山萝。一九三七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民革成员。一九三七年后,曾任上海政法学院.暨南大学副教授.教授,上海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纂。一九五六年回安徽工作,历任合肥师范学院教授.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室主任,爱好教育学院教授,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安徽省语言学会.文学学会.考古学会。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宋词鉴赏词典》(合著)等。

三十四.吴承仕,近代经学家,教育家,安徽歙县人,字检斋,号茧斋,一八八四年生,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三岁参加殿试为一等第一名。章柄麟弟子。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精通音韵.训诂及古代名物制度,旁及群经.各史.诸子.佛经.道藏。三十年代初,接受马列主义,是中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曾在北平创办《文史》,《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参加“一二九运动”,一九三六年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天津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支持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九年因遭受汉奸迫害而逝世。主要著作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经籍旧音辨证》.《三礼名物》.《尚书古文辑录》.《礼服释例》.《淮南旧注校理》.《六书条例》.《唐写本尚书舜典释文》.《监狱解蔽篇》等。

三十三.吴肃公,清代学者,著作家,安徽宣城人,字雨若,号晴岩,别号街南,自署匏道人。从叔父吴垌学,又随同沈寿民游学。为学以明诚为宗,慎独为枢,其文章格调似韩愈而简洁,近似《左传》《史记》体裁。主要著作有:《街南文集》二十卷.《街南文集续集》七卷.《阐义》二十五卷.《明语林》十四卷.《读书论世》十六卷.《姑山事录》八卷。

三十二.吴学静,当代逻辑学家。安徽合肥人,一九三三年生,一九五八年华东政法学院政法系。曾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安徽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工作,担任过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系主任等职。兼任安徽省逻辑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逻辑学简明辞典.数理逻辑部分》.《形式逻辑学》等

三十一.吴定,清代文学家,安徽歙县人,字殿麟,号瞻泉,一七四四年生,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曾从方立中,李仲醇受经学,后与刘大魁由黟县教谕移主歙县问政书院,拜刘为师,学习古文辞,,刘归枞阳后,他五次渡江求教,并和姚鼐.任大椿十分相好,姚鼐凡有新作,总是与他先睹为快。晚年回归故里歙县,精心研究经学,特别是对《周易》.先秦诸子和《史记》研究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紫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周易集注》八卷,《中庸注》二卷,《紫石泉山房诗抄》二卷。一八零九年去世。

三十.吴抗生,当代物理学家,一九三二年生,安徽桐城人,一九五三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一九五六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从事低温物理研究,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全国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主要著作有:《超导电性,第二类超导体与连接超导体》.《超导电性基本原理》等,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一百多篇。

二十九.吴应萁,明代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安徽贵池人。一五九四年生,字风之,.次尾,号楼山。崇祯十五年贡生,崇祯年间,与复社著士顾杲,陈贞慧声讨阮大铖,受到加害,逃回家乡,于一六四五年因响应金声抗清,被叛徒出卖,在家乡贵池石灰冲被害。他擅长今古文,意气纵横,激昂豪放,慷慨磅礴,一生著作颇多,题材多样。主要著作有:《宋史》五十卷,《楼山堂集》二十七卷,《启桢两朝复录》十卷,《读书观止录》五卷,《东林本末》三卷,《留都见闻录》二卷,《熹朝忠节死臣列传》一卷,《复社姓氏目录前卷》一卷,《北京察疏略》一卷等。

二十八.吴应宾,名代学者,作家。安徽桐城人,字尚之,号观我,万历十四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后隐居故里,四十多年,闭门著述。深于性命之学,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尤其擅长诗词创作,主要著作有:《中庸释论》十二卷,《大学古本释论》五卷,《学庸语释》二卷,《宗一圣论》二卷,《性善书》一卷,《学易斋诗文稿》,《方外游》等,另外《龙眠古文》收录其文章十七篇,《龙眠风雅》录其诗作一百二十三首。

二十七.吴华强,当代中医基础理论家,一九四三年生,安徽肥东人,一九六六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医多选题》(合著).《医述校注》.《外科正宗校注》.《王清任的医疗思想》等。

二十六.吴伟陵,当代信息学家,安徽省安庆市人,一九三八年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进修,后在北京邮电学院任教曾担任北京电子学会信息专业学会委员,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著作有:《信息处理导论》.《英汉信息论词汇》(主持修订).《英汉无线电电子学词汇》(主持修订).译著有:《数字卫星通讯》.在国家级学术期刊和国际期刊发表专业论文一百七十多篇。

二十五.吴多桢,当代作家,安徽颖上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八年毕业于安徽省立工业学校。先后任颖上县,治淮总队等单位秘书科长,编辑等职,一九八二年后历任颖上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县志总编辑,阜阳地区地方志学会副会长。颖上县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淮上风云》.《颖上今古》.《颖上县志》(主编).主要学术论文有:《管仲墓址钩稽》.《颖上历代修志时间小考.》.《浅议资料考证工作》等。主编了《安徽颖上吴氏宗谱》。

二十四.吴兆棠,当代教育家,1905年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学日本.德国.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教务长兼任中央大学教授,教育部督学,中等教育司司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委员。1949年去台湾任政治大学训导长,教育研究所主任,台湾省教育厅厅长。1964年在台北去世。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训练原理与实施》等。

二十三.吴兆洛,当代作家,安徽阜阳人,1931年生,曾当过教师.报社编辑.1962年调入文化部门工作,曾任安徽省阜阳地区群众艺术馆馆长。主要著作有报告文学,戏剧,小说,故事,曲艺等150余篇(部),近100万字,其中小戏《万分之一》获得安徽省文艺调演一等奖,并有安徽电视台拍成电视片,小说《赵赖五发愤》被多家报刊转载,并收入小说集。

二十三.吴则虞,当代哲学史家,历史学家.版本学家,安徽泾县人。1913年生,师从章太炎,在章太炎的指导下,精研古籍,攻读音韵.文字.训诂诸学,造诣很深。曾任南岳师范学院.重庆师女子范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西南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央党校讲授中国哲学史,文字学,校勘学等课程。他喜爱收藏古今书籍,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中国藏书史,古籍校勘整理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工具书使用法》.《版本校勘学通论》.《版本通论》.《晏子春秋集释》.《晋书校勘记》.《清真词校记》.《稼轩词选注》.《续藏书记事诗》等

二十一.吴式颖,当代教育史学家,安徽泾县人,1929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后去前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师范学院学习。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外国教育史,苏联教育史,主要著作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话》.《俄国近代教育》.《苏联当代教学理论中的教学过程问题》等。

二十.吴汝纶(前期已经上传,不再传。)

十九.吴立本,当代摄影家,安徽省怀宁县人,1919年生,早年在商店当学徒,1935年进入南京中央**厂,先后任放映员,录音员,摄影助理。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曾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团摄影队任摄影助理,在东北**制片厂摄影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制片厂摄影师.中央新闻**制片厂摄影师.编导。北京科学教育**制片厂副厂长,中国**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人民的胜利》.《逐个民族大团结》.《五月的节日》等。

十八.吴玉晋,清代学者,著作家。字山夫,康熙时官安徽凤阳训导,生卒年月不详。精通六书假借之学,主要著作有:《金石存》15卷(清乾隆年间刊本题名为《金石癖》),《六书述部叙考》6卷,《别雅》5卷,《山阳志遗》4卷,《说文引经考附补遗》3卷,《十忆诗》1卷。

十七.吴正河,安徽巢湖市人,1952年生,现任安徽省巢湖市图书馆馆长。安徽省图书馆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曾任巢湖市剧团

姓梁的名人有谁

梁姓起源

关于“梁”字:

梁姓所用的“梁”字,其最早的含义是和土木工程的营造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梁”是流水小桥,也是捕鱼的坝堰,梁姓先祖居住的陕西韩城又有不少形似桥梁的“梁山”,七沟八梁,无梁不成山。

《诗经》卷之六《大雅?大明》曰:“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国语?周中》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这里的“梁”,就是架在河流上的桥,所以其注云:“成梁所以便民,不使涉也。”有了小桥,人们就不需要赤脚趟水,当然给百姓带来很大便利。“梁”字除了有桥梁的含义之外,在古代还有河堤的意思。地处河南黄河故道上的开封城,历史上称为“大梁”,之所以这样称呼,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大的桥梁,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大的矮坝堰,利用它可以捕鱼,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诗经》卷之二《邶?谷风》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这里的“梁”,就是“鱼梁”,即在河边筑起的矮堰,站在矮堰边,可以用竹子编织的笱,捕捞泥鳅之类的小鱼。孔子有个学生就叫“梁(鱼+颤-页)”。“鳢”就是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韩非子?内储说》卷上《七术》云:“似蛇,蚕似蝎。”所以,孔子的学生要把“梁”字和“鳢”字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姓名。

黄河故道上有捕鱼的矮堰,地处西北黄土高原的夏阳就不可能有此物了。嬴姓之后,在夏阳被封为梁伯,则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座古今闻名的“梁山”。《禹贡》上有“治梁及岐”。《诗经》卷之六《大雅?韩奕》则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梁山古属同州府,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

梁姓来源主要有五:

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

据《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干,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吕,称梁康伯。春秋时,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梁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云:“梁氏出自少昊,至伯翳佐禹治水,赐姓嬴氏。周孝王时,封其十六世孙非子于秦。其曾孙秦仲为宣王侯伯,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汉景帝世,梁林为太原太守,徙居北地乌氏,遂为郡人焉。”由此可知,少昊氏——伯翳——非子——秦仲——梁伯,血脉相承,在春秋时期形成梁姓。据《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记载,少昊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他的母亲名叫皇娥,父亲是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有一次,太白之精光临人间,降落在西海之滨,在水的一方遇上了花容月貌的皇娥。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就玩起了美妙的游戏,奏起了动听的音乐。他们尽情地游玩,放纵地嬉戏,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晚霞烂漫,方才感到又饥又饿。他们二人便来到森林中采摘桑葚,解渴充饥。没想到这西海之滨的孤桑之葚,叶红葚紫,万岁一实,吃完之后可以长生不老。二人吃饱之后,以桂树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以此作为爱慕之情的永恒纪念。然后,二人泛舟海上,“抚桐峰梓瑟,唱清越之歌”,度过了一段风流而浪漫的岁月。不久,皇娥有了身孕,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他便是少昊氏。

少昊氏能听百鸟之语,辨百兽之音,因而能与各种禽兽自由对话,驯服牲畜,成为部落德高望众的首领。在少昊氏做首领的部落之中,人们以小鸟作为自己的图腾,以鸟命名自己的官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

少昊氏有八个儿子,天下之人谓之“八凯”。“八凯”的后嗣又有皋陶,皋陶的儿子是伯翳。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抚驯鸟兽,舜赐姓嬴”。伯翳的后代有仲衍,长得是鸟身人头,担任夏帝的“大戊御”。仲衍生费仲,费仲生恶来、季胜。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杀死了恶来。另一个儿子季胜接续嬴姓的香火,生下造父,造父在周穆王身边做官。周穆王游览西海之际,徐偃在国内犯上作乱,造父率领周穆王的军队,一日千里,讨伐徐偃,最终平息叛乱。为表彰造父的战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不久,赵城失守,他又逃到赵夙,担任了晋卿大夫。这一支嬴姓,以国为氏,改姓赵氏,就是赵武灵王那一族系。

恶来虽死,却有后代非子活在人世。他继承了祖先擅长驯服牲畜的一技之长,被周孝王封为侯伯。当时,强大的西周政权已经是到了强弩之末,国力江河日下,少数民族乘机入侵周朝边界,掠夺周朝的财富和人口。特别是好战而强悍的西戎,更是掠夺成性,变本加厉,烧杀不止,成为西周朝的心腹大患。

国难当头,秦仲作为侯伯非子的曾孙,又被周宣王封为侯伯,并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只可惜秦仲“出征未捷身先死”,刚一与西戎交战,就命丧黄泉。

好在秦仲身后还有五个能征善战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雪恨,他们主动向周王室请战,要求率兵西征,剿天西戎,收复失地,解除国家的心腹大患。周宣王很快就批准了秦仲五个儿子的请求,拨给他们7000匹良种战马,反击西戎。

秦仲五子果然没有辜负周宣王的一片苦心,奋勇杀敌,大败西戎,威名远扬。西周王朝为表彰五兄弟的赫赫战功,封秦仲的长子为西陲大夫,封二儿子秦康为梁伯,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定为梁国。梁伯好大喜功,经常在封邑内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痛苦不堪。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宋人郑樵《通志》也认为:“梁氏,嬴姓,伯爵伯益之后秦仲,有功于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为同州县,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城者。《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僖十九年,秦取之,子孙以国为氏。”这部分梁氏,在后来移居河东的不少。

二、是出自姬姓

据《路史》等所载,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安定梁氏出此。是为河南梁氏。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云:“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名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业,而赐姓命氏。”这说明,姓氏是君王依据自然天象,而对王公子弟赋予的特殊称号,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德。《国语?晋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简、僖、姑、儇、依是也。”姬姓原本是黄帝的姓氏,只有黄帝的嫡传之子有资格继承这个姓氏。所以,黄帝正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昌意,就成为姬姓的合法继承人。玄嚣,又名青阳,居于江水一带。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高阳氏就是颛顼,他生于若水,居于帝近(今河南濮阳东南),担任过北正之官,主要管理民事。高阳氏之后在商朝末年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姬姓子孙分封到神州各地。周平王的儿子姬唐封于南梁(今甘肃陇西一带),其后代就以梁为姓。所以,邵思《姓解》、《广韵?路国记》都认为:梁姓直接由姬姓演变而来,是黄帝的正宗传人河东之梁氏——土生土长的又一支梁姓。

三是以邑命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地,故以邑为姓。是为山西梁氏。

河东梁氏也是由地名得姓。“晋有解梁城,高梁、曲梁之地,此则以邑命氏者也。”(郑樵《通志》)故夏阳梁氏产生之前的梁姓人物,有一部分是河东梁姓。西周的梁鸯,春秋之时的梁弘、梁由靡、梁五、梁婴父等等,皆为河东梁氏,这一点从多种典籍上的记载可以证明。

梁鸯是周宣王牧正的役人,能够驯服各种禽兽,因而被周宣王招至园庭之内,饲养虎狼之类动物,无不驯顺。周宣王向梁鸯请教驯兽的技巧,梁鸯说:“我不违背动物的要求使动物发怒,也不迎合动物的需求使它们欢乐,我的内心没有顺逆,则就被禽兽视为同类,所以能彼此沟通。”言外之意是向周宣王传达治国的方略。梁鸯在世时,夏阳梁姓还没有形成,这个生活在秦晋交界地带上的梁氏人物,泰半可能是晋人,也有一部分来自黄河对面的夏阳。

这些来自晋国的梁姓人物,不是出谋划策的士大夫,就是率兵打仗的赳赳武夫,文武双全,在春秋战国之际,颇有威名。晋国有两位梁弘,一个是曲沃武公的战车军官,曾在汾水之滨大败晋哀侯,并俘获晋哀侯与栾共叔,此事发生在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春。另一个梁弘是襄公的大夫。据《左传》记载: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没有成功,于是便顺手牵羊,灭掉了滑而班师回朝。此举激怒晋国的军队,他们兴师动众,讨伐秦军,在觳(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

梁由靡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献公在位时,跟随里克讨伐狄人,驾御战车,败狄于采桑(今山西宁县境)。梁由靡认为狄人没有廉耻,放纵他们必然遗患无穷,不如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他们。里克却认为不可,遂止。后来狄人果然又来侵晋。

由于河东梁姓人氏能征善战,人相出将,闻名遐迩,后来被朝廷迁往甘肃和宁夏一带,形成最著名的安定乌氏梁姓。

四、源自魏国、魏文侯少子毕的后裔

是据《通志?氏族咯》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亦被称为梁国,后亦有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魏”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姬姓,位于现在的山西省芮城县。晋献公攻灭魏之后,把它改成毕万的封地。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定都安邑(今山西运城一带),国号“魏”。为躲避秦国的威胁,魏迁都大梁,又称梁。大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到了魏文侯少子毕统治的时候,魏国为秦所灭,毕之后代以国为姓,形成开封梁姓。

五、少数民族改姓梁氏

鲜卑族

《魏书?官氏志》也说,北魏时的鲜卑人中有一支姓拔列,在孝文帝改姓时被称为梁。由此可知,当今梁姓人中还有一些是当年鲜卑族拔列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长城内外,活跃着不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要算匈奴、鲜卑、羯、氐、羌。由于匈奴族在两汉时期,多次与刘姓皇族通婚,他们的后代便放弃胡姓,改为汉族刘姓。像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聪、刘曜等人,他们就是改姓汉姓的匈奴人。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一大批鲜卑贵族开始说汉话、穿汉服、姓汉姓。身份较高的鲜卑人分别被赐为元氏、长孙氏、穆氏、陆氏、贺氏、刘氏、楼氏、嵇氏、尉氏等十大贵姓。地处代北的拔列兰氏,在这次汉化活动中被改为梁姓。所以,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梁氏有二,伯益之后,封于梁,以国为氏。又有拔列兰氏改为梁氏,魏姓也。”在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胡人改姓梁氏,像梁国儿等人就是如此。清朝时期,世代居住在铁岭一带的满族良佳氏又改姓梁氏,给梁姓氏族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

蒙古族

在河南省汝阳县的陶台堡,那里生活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梁姓氏族,他们就是由蒙古族皇亲国戚的后裔演变成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先祖为也先帖木儿,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他的儿子和克齐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袭父亲的封号,出任云南王,后来又改封营王,他的女儿嫁给了蒙古沈王。

汝阳梁姓的第一世始祖为梁彪,第二世为梁志、梁忠,第三世为梁暹,第四世为梁玉,第五世为梁成。梁成曾经在浙江做过钱塘县尉,明朝授予他钱塘尉管军百户。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梁铭,二儿子梁镛,三儿子梁鉴。

梁铭,《明外史》有传,官至征西将军,封保定伯爵。据《名山藏勋封记》记载:“梁铭,汝阳人,嗣父燕山护卫百户,从靖难守战,积功为都督府佥事。”洪熙元年(1425年),他担任参将,出镇宁夏,不久去世。是否担任过征西将军,正史不载。

梁铭的儿子梁瑶,继承了父亲的封爵,在交趾当兵。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担任副总兵,镇压邓茂七发动的农民起义,因军功受到嘉奖。没想到邓茂七手下的残余势力,宁死不屈,再次发动起义,使梁瑶受到降职处分。景泰二年(1451年),梁(王缶)

担任“平蛮将军”,到湖南、贵州镇压韦同烈的民乱,经过三年苦战,平息了民乱,他因此进封流侯,加禄五百石世伯。天顺元年(1457年),梁(王缶)晋升为总兵,镇守陕西,又在凉州平叛中荣立战功。七年之后,他被朝廷召回,封世侯,去世后赠蠡国公。梁瑶多次掌管兵权,从不滥杀无辜。他的儿子都在军中当兵,南征北战,多次立功,被朝廷授予要职,均辞而不受,深受时人褒扬。

梁成的二儿子梁镛,后来从汝阳移居到四川保宁府阆中县,在这里形成阆中梁氏,梁成也随儿子移居到四川,梁成的老伴,则随儿子梁鉴去了江宁。

梁鉴是在明朝初年由汝阳迁往南京的,当时居住在江宁府葛仙乡。由于子孙繁衍较快,人丁兴旺,梁氏家族分别居住在邵上村、向上村、涤口村、湖墅村等四村,其中湖墅村的人数最多、势力最大。

湖墅部位于会城南八九十里许,出聚宝门,有小河可达,循岸需行走一日。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特别适宜水稻和桑树的种植。人口大多以农业为主,读书做官的不太多。有梁志仁者,见于典籍。据《明外史》记载:“梁志仁,南京人,保定侯铭之裔也。万历末,举于乡。崇祯六年,授衡阳知县,调罗田邑。豪江犹龙与贼通,志仁捕下狱。犹龙知必死,潜导罗汝才别校攻城。志仁偕典史单思仁、教谕吴凤来、训导卢大受,督士民守御。已而城陷,志仁持长矛巷战,杀六贼,力屈被系,使跪不屈,贼怒,碎其肢体而焚之。妻唐被逼,亦大骂遇害。思仁等亦不屈死。”由此可知,《明外史?梁志仁传》误把梁鉴之后,误当做梁铭之后,但这也恰好,证明他们肯定是梁成的后代,世居河南汝阳。梁铭的后代后来移居到河北保定,后代有梁傅、梁任、梁永福、梁继藩、梁世勋、梁天秩。

到了梁氏第二十世,梁宝善的一支迁居到广西桂林,在由桂林去湖南的途中,梁家的老人途中患疾,卒于舟中。正当梁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听说当地有位姓梁的人,就去拜访。一打听,才知道是保定府遵化郡的同族兄弟,姓名梁竹君。梁竹君慷慨解囊,出钱出地,帮助他们安葬老人,其丧礼如同家人。

咸丰初年,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两次进攻桂林,给梁氏家族造成很大恐慌,大家都想去逃难,其曾祖不肯搬迁。正好梁朝议的儿女亲家黄金门在湖南永川县任职,于是去投靠了黄金门,黄金门退职之后,与梁氏人家回到长沙,不久便投靠了梁竹君,在湘潭定居下来。

此支梁氏,前后出过进士1人,举人9人,贡监21人。三品官1人,四品官1人,五品以上官17人,八品以下官15人。有90岁以上的老寿星2人,八十岁以上的老寿星8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20人,60岁以上的老人31人。

宕昌羌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是三苗之后,西周之初,他们的先祖曾经随周武王讨伐商纣。汉朝时,羌族有先零羌、烧当羌等,世代居住在汉朝边地,不断骚扰内地,成为边患。他们主要分布在金城、会宁、安乡、西平等地,逐水草而居。《风俗通》说:“羌者,其先本戎贱,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他们的风俗习惯是:“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妻后母,纳嫠嫂,如北狄之俗,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织。” 《广志》上说:“羌与北狄同,其人鲁钝,饶妻妾,多子女,一人生子数十,或至数百。”这种特殊的生育观念,对于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羌族,无疑是繁育后代、延续种族的法宝。

羌族梁姓的始祖,是南北朝时期的梁勒,《北史》上记载为“梁(勒心)”。据《周书?异域传》记载:“有梁勒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部众两万余落,勒孙弥忽始通使于后魏。”仇池位于甘肃成县西北的洛谷镇,是羌族梁姓的重要居住地。由历史记载可知,他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始于梁勒的孙子梁弥忽,先后保持了九代人。后来,梁企定与渭州人郑五丑发动叛乱,与中原政权进行对抗。朝廷于是派遣大将军豆卢宁和王勇等人前去镇压,平定了宕昌羌的骚乱。保定元年(561年)梁弥定派遣使者贡献方物,要求讲和。不久,他又送来了生禽猛兽,讨好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再次发动叛乱,入侵洮州。洮州总管李贤把他们驱逐出境。一年之后,梁弥定又联合吐谷浑入侵石门,李贤再次给予迎头痛击,将宕昌羌驱逐出境。梁弥定的屡次侵扰,激怒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武帝当即派遣大将军田弘率大军追击宕昌羌,将他们大部歼灭,把他们的故地改为宕州。这支梁姓除少部分作鸟兽散,逃向荒漠之外,定居下来的逐渐被汉化

在其他羌族部落中,也有不少梁姓人物。据《万姓统谱》记载:“梁览,字景(睿攵),魏金城人,世为西羌部落。”他的曾祖梁穆就是一个羌族部落首领,由于他把抱罕城奉献给北魏,因此被北魏封为临洮公。他的祖父梁(显页)官至尚书,封南安公。他的父亲梁钊,任河州、华州的刺史,封新阳伯。梁览本人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官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居住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氐族人梁谠、梁熙兄弟。他们虽然是少数民族,却在民族融合中接受了汉人的先进文化,并成为博学多才、妙笔生花的天下,名士。时人谚语说:“关东堂堂,二申两房,未若二梁,琼文绮章。”

据《前秦录》记载:无愧为氏族的骄傲“梁谠,字伯言,略阳(今甘肃天水)氐人也,博学有隽才。仕建,为著作郎,稍迁至中书令。”苻坚即位之后,梁谠出任安远将军、幽州刺史,镇蓟城。没有多久,他又进位侍中。

梁谠的弟弟梁熙,也以文藻清丽建重于时,但名气和官职却比兄长逊色许多。

氐族

氐族是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三代之际就建立了国家制度。秦汉以来,世代居住在岐陇一带,与梁氏的发源地很近,故氐族中的梁姓为数不少。

略阳氐人梁平老,他才识明敏,令行禁止,有王佐之才。苻坚非常欣赏他,倾身呵护,无微不至,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苻生当皇帝时,荒*奢侈,对酒当歌,喝醉了经常借酒发疯,胡乱杀人,搞得满朝文武大臣人人自危。梁平老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很有正义感。他先去找苻坚商议,决定处死苻生,为国除害。梁平老说:“大臣们在朝一日,如度十年。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怕祸乱发生的时候,国家俱亡,这是你殿下的事情,应该及早下手。”苻坚认为梁平老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行动方案,寻找机会处死了苻生。苻坚即位,梁平老升任尚书左仆射,并作为全权大使,都督北蕃诸军的军事行动,后又升任镇北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朔方侯。建元八年(372年)十一月,梁平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谥曰“桓”。梁平老在镇十余年,鲜卑、匈奴对他是又怕又爱,敬而远之。他的儿子梁成,担任过中垒将军、兖州刺史、荆州刺史,主管荆州、扬州各州军事事务。后来,他又领护南蛮校尉,配兵一万,镇守襄阳。不久又转任卫军将军,驻守洛涧。淮南战役失败后,梁成被东晋将士所杀。

后秦将领梁国儿,不知属于什么民族,史籍称“西胡人”,意即西域的少数民族。梁国儿身强力壮,擅长骑射,在姚苌的手下当镇北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随姚苌南征北战,立下的大小战功不计其数,被封为平兴侯,进位侍中。梁国儿忠诚朴实,有少数民族不拘小节的习惯。他曾在平凉为自己建了一座陵墓。时常带领妻妾到墓中饮酒行乐,喝到尽兴之时,就站到灵床上放声高歌,当时的人或以此为笑料,当面讥讽梁国儿,而他却不当一回儿事。由于他性情开朗,不拘小节,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去世。

隋唐之前,梁姓名人多为行伍出身,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居无定处,四海为家,其宗族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梁姓人氏又转向科举取士,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仅梁颢一族,一次就出了三个进士,一门出了十几个进士。这些文化名门世家,就像蜂蝶逐花,总是随着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到处迁徙。从长安、洛阳、汴梁、余杭,到扬州、益州、福州、广州、香港,梁姓人氏中的文人墨客,总是走在中国文化的风头浪尖上,展示了一个古老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像近代中国的梁启超、梁实秋、梁漱溟,他们都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代宗师。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台湾等现代化城市,一脚踩下去,就能踩出几个梁姓人氏来。像天皇影星梁朝伟、著名作家梁凤仪、流行歌星梁咏琪,都是家喻户跷的大众人物。反倒是在梁氏的发源地,那里却没有太多的梁姓人家。

梁姓迁徙史

梁姓在晋代以前集中繁衍于北方各地,且以西北为主要的分布地区。秦汉之际梁姓散居于河东(今属山西),汉景帝时,有梁林为太原太守。西汉末年,梁氏自河东迁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汉平帝时,梁姓后裔已分为两支:一居安定(今甘肃东部及宁夏大部分地区);一居扶风(今陕西关中西部一带)。梁姓南迁是西晋“永嘉之乱”之时,有梁芳以族随晋渡江,便大举繁衍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合浦(今属广东河浦)之间,其后梁遐开基福建福州,是为闽、粤始祖。隋唐时期,梁姓在南方又有了新的发展。宋末因金兵入主中原,直到蒙古军南下,梁姓再次南迁,至元、明梁姓在广东、福建、浙江已发展成大族,并遍及全国各地。

香港地区的梁姓,一般来自广东的番禺、新会、顺德、南海等地;台湾的梁姓,一般来自江苏、浙江和福建。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80%的台湾人都来自福建,其中漳州人、泉州人最多。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汉族人口急剧上升,约占全岛人口的89%。

移居海外

远在西汉时期,被称为“乐浪郡”的朝鲜就有了汉人、汉姓。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炀帝三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大批汉人作为俘虏留在了高丽,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梁姓人口。公元 892年,新罗发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就是一位名叫“梁吉”的新罗人。梁吉是北原小京(今江原道原州)的地方豪族人士,因不满社会现实,乘机发动农民起义。他信任贵族出身的僧人弓裔,让他带兵攻打溟州酒泉郡,弓裔利用手中的权力,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于897年宣布自立。梁吉率兵攻打弓裔,双方在非恼城进行决战,梁吉战败身亡。时至今日,朝鲜和韩国境内依旧生活着许多梁姓人口,像乒乓球运动员梁英子、实业家梁玉京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梁姓人氏。

越南古称安南、交趾,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很多,联系也十分密切,生活在这里的梁姓人也为数不少。例如发生在1917年的越南太原士兵反法武装起义,其***之一就是梁玉眷。梁玉眷原为越南在日本的留学生,毕业于日本的振武学校,后加入越南的光复会组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15年在香港被英国当局逮捕。出狱后,梁玉眷又于1917年,与郑文艮一起发动士兵起义,占领太原市。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失败,梁玉眷光荣就义。

美国,从1943年至1965年,共接纳华人66145人,其中梁姓人只有137人。1965年,美国补充修改了移民法,华人人美人数明显增加,到1980年,美国的华人数量已达806040人。从1981至1990年,华人数量从80万猛增到 164.5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6%,其中的梁姓人数没有记载。

加拿大自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后,华人数量增长很快。1967年,加拿大全国共有华人7.9万人,1991年增加至58.6万人,其中多伦多25万人,温哥华15万人。从1858年首批广东籍华工抵达加拿大,大量的广东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美洲之行,特别是来自广东台山、开平、新会、恩平的“四邑人”数量最大,约占华侨人数总量的78.5%,主要从事饮食、杂货、房地产、服务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梁启超 梁兴初 梁羽生 梁薇 梁必业 梁思成 梁从诫 梁灵光 梁从学 梁守槃 梁鼎芬 梁鸿志 梁金华 梁佩兰 梁希 梁黄胄 梁国斌 梁巘 梁树权 梁披云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宰相?(2014必须去日本打工,现在负债40万人民币了,2013去过日本打工的进来说说详细情况。有多少分给多少分。)

好了,今天关于“濮阳日本留学机构哪家好”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濮阳日本留学机构哪家好”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