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素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让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

让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让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摘 要: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音乐 美育 渗透

通过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突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的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率,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健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尽可能自己制做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

小学生美育视频怎么拍

拍摄小学生美育视频步骤包括确定主题、准备教材和道具、制定计划和脚本、设置拍摄场景、使用合适的设备、拍摄过程和指导、编辑和后期制作。

1、确定主题:首先确定您想要拍摄的美育主题,例如绘画、手工艺、音乐等。选择一个与小学生相关且有趣的主题,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2、准备教材和道具:收集相关的教材、工具和道具,确保您有足够的材料来展示和解释美育活动。这可能包括颜料、画笔、纸张、乐器或其他艺术用品。

3、制定计划和脚本:根据您选择的主题,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脚本。列出每个场景和需要拍摄的内容,以确保拍摄进程有条不紊。

4、设置拍摄场景:选择一个适合拍摄的环境,确保背景整洁、明亮,并且没有干扰因素。您可以在教室、工作室或户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

5、使用合适的设备:使用高质量的摄像设备来拍摄视频,如专业摄像机、智能手机或数码相机。确保画面稳定、清晰,并使用合适的麦克风捕捉声音。

6、拍摄过程和指导:在拍摄时,给小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和示范。解释每个步骤和技巧,并鼓励他们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7、编辑和后期制作:将拍摄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剪辑出一个流畅、有趣的视频。您可以添加一些背景音乐、字幕或特效来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摄影注意事项

1、构图与视角:构图指的是在画面中安排元素的方式。摄影师可以通过运用线条、对称、平衡等构图原则来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同时,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视角也可以改变照片的效果。

2、合适的装备: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对于摄影的质量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摄影,如风景摄影、人物摄影或微距摄影,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镜头。此外,考虑使用附件如滤镜、闪光灯等,可以增强拍摄效果。

3、后期处理:后期处理是摄影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数字软件进行图像的裁剪、调色和修饰。但是,应该尽量保持照片的真实性和自然性,避免过度调整和篡改。

怎样在美术课堂中实施美育

一、 细心观察发现美

我校地处杭州市的闲林古镇,古街幽巷,庙宇飞檐,庭院深深。但是很多同学在古镇生活了许多年,却没有发现古镇的美。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美就在身边。

观察过程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笔者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先提出观察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对象的特征(形状、大小、色彩等)。

如在执教乡土美术《章太炎故居》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来到章太炎故居参观,在参观前,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章太炎故居的结构是怎样的?(四进加一过道的大宅院)

2. 它的上面有那些装饰?(木雕、砖雕等)

3. 雕刻了哪些内容?(故事情节、构图等)

4. 它有什么颜色?

章太炎故居是至今保存完好且不可多得的、集清代木雕之精华的所在。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锼镂剔绘巧夺天工。经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发现,仅图案装饰一项就有六类:人物、动物、花卉、几何图形等,其中花卉有:梅花、莲花、牡丹、竹子、松树等。这些花卉还有着美好的寓意,比如莲花代表连年有余,牡丹花代表富贵等;制作工艺形式有浮雕、透雕、圆雕等;创作手法有写实、夸张。经过细心的观察,同学们无不惊叹:太美了,这座故居犹如一个艺术的宝库。

没有用心去观察生活,就难以发现美,即使有很好的素材出现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经过引导观察,学生渐渐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美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 文化情境中感受美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确实,古建筑中的美术作品只能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才能被正确地认识和解读,而且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实地游览余杭通济大桥、余杭双塔。学生在欣赏古建筑的过程中,感知古建筑所传达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真正理解从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启迪了学生的智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笔者通过向土生土长的余杭老市民了解关于双塔的故事传说、查阅地方县志等途径了解双塔,编写了乡土美术教材《家乡的塔》,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余杭双塔的故事吗?

生:老师,我从老人的传说中知道,余杭的两座宝塔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大禹治水时用了竹篙把船固定住,就下船治水了。人们为了纪念大禹,就在插竹篙的两端造了两座塔,这就是塔的来历。

生:我经常在苕溪边玩,也听老人们说起过这个故事,大禹真是个做事一心一意的人。

师:是呀,学习这一课,我们还知道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上这节课时,学生们兴趣特别大,经常在苕溪边玩耍的学生们纷纷讲起了自己熟知的故事,他们把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的更是加上了自己的丰富想象,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有血有肉。其他学生对双塔和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家乡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乡土美术的传统是乡土文化沉淀的结果,是民间生活、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共同要求,也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把乡土美术和学校传统美术有机结合,让乡土美术在与学校美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三、 点石成金创造美

创造是艺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国的教育革新者认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而创造美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古镇的一些民间艺术作品中,如砖雕、木刻、谯楼、古塔等艺术与儿童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表现内容常常跨越时空,将不同属性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时性,儿童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亲近感,容易引发儿童的创造表现欲望,又能使儿童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

有一位同学创作了一幅名为“古镇印象”的黑白纸版画,画面的左上方是东门谯楼,右下方是北门谯楼,两者之间用青石板、棋盘石铺成的古街相连接,画面简洁概括,令人赞叹。我问她为什么想到这样创作?她说,我家住在东门,而学校却在北门,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踏着青石板经过这两座谯楼。我以前总觉得谯楼阴暗破旧,令人有些害怕,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就开始留心观察它们,才知道这古朴、简洁、无华也是一种美,所以想创作它。

余杭山沟里,山水秀美,山间潺潺的小溪,溪中嬉戏的鱼儿和被溪水打磨光滑的鹅卵石,是学生们的最爱。

笔者听过《卵石变个样》一课,执教教师通过提供各种素材让学生找创作的灵感,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卵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以打开创作思路,丰富表现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从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中,执教教师将课堂创作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各样的人,并根据石头的不同形状,通过彩泥进行想象添加,创作自己喜爱的作品形象。如以下两件作品,就是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巧妙的添加创作的栩栩如生的大象和小刺猬。

四、 从我做起热爱美

很多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逐渐风化,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这正需要美术老师重拾古建筑那段光辉岁月,让它们再次发出熠熠光辉。

例如某老师执教的《余杭水城门》一课时的片段。

师: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城门或水城门?

生:(讲述自己查阅资料获得的有关城门即水城门的知识。)

师:古往今来,水城门一直扮演着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角色,人们对水城门也倾注了许多美好、丰富的情感。

师:我们的家乡余杭有没有这样的水城门呢?

生:(古镇余杭现存有2座水城门)

师:今天,我们就来设计或画一幅水城门的作品,表达一份对文物古迹的热爱之情吧。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学生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在评价作品时,老师要求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 是否表现家乡的水城门。

(2) 水城门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 构图合理吗?

通过这样一课,学生不仅了解了余杭水城门,更是通过绘画把它保存下来,从而更加热爱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

古镇有悠久的民间故事、美妙传说、风土人情、乡土文化等。同时,由于人们对乡土美术文化的认识、开发和保护不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潮中,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或消失,尤其是那些民间制作工艺,随着老一辈艺人的故去,它将永远消失。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访问当地民间艺人,搜集记录有关资料,将乡土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制作地方相关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泥塑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学生们走街串户,询爷爷问奶奶听神话传说故事、历史典故,访民间工艺,查家谱,收集地方戏曲资料,品尝家乡小吃;教师带学生外出写生,描绘家乡的一草一木,临一临古建筑的装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分类,作为资料保存下来,画一画家乡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笔一画中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并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

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

语文古诗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结构的美学系统。中学语文教材集中了不少名篇佳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中不同个体生命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朗读中充分感受美 1 增强美的感受。教师范读不但可以再现课文的情趣,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师因势利导,就会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生发美感。如课文《岳阳楼记》,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江南洞庭湖的雄浑阔大、岳阳楼的气势非凡、作者范仲淹的豪迈情怀以及整个作品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师出色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开辟了通畅的渠道。 2 在吟诵涵泳中引起美的想象。课文的美好意境能引发丰富美好的想象。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水青山的美丽,鸡犬相闻的安祥,敦厚热情之人情的温暖,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意境。学生在朗读中无不赞赏那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无不向往那淳朴诚挚的美好情谊。美好的意境使学生想象在不知不觉中蔚然成荫;日已西斜,诗人要告辞了,朋友却苦留不住,只好怅然送客;在门口热情的主人千叮咛万嘱咐:等到重阳节再来村中,菊花开遍篱边的时候,一定要来田舍共赏菊花,再醉流霞。诗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真诚的邀请,尔后带着微微的醉意。更带着故人的友谊,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朋友的家。 二、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能力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既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1品味美的语言、感受美的形象。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读课文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领略语言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作品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执教郦道元《三峡》一文时,教师应当就语言之美和内涵之丰富进行重点处理。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 “凄” “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中,作者不但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对偶,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强烈情感。 2 品味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如,教学《使至塞上》时,要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它用直来写孤烟,写出了大漠辽阔孤烟直上的景象,用圆来写落日,使夕阳也显得格外鲜明,整个景象奇丽壮阔,意境苍茫雄伟。苏轼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_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如《天净沙·秋思》中用九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再现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把前三句联结起来,强化了游子的愁情。最后一句点题,画龙点睛,突出了主人公难以言喻的沉重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个深远的意境来,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深挖作品的人情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纯美的品质 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则能发现人类精神的闪光,起到感染学生,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塑造美好的人格。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通过写她能织布,与小姑的友爱,离开焦家时的装束等,表现了她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等优美品德。中学语文课本中体现人情美的人物是很多的,像屈原、张衡、周瑜、黄淑英、刘和珍、吴吉昌等等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榜样,美的感染。 美育对人格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通过潜移默化,长期熏陶,方能筑起“人格长城”。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以长久的、健康的、高尚的美育,那么,就一定能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成为一种享受,并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人即人性的完全复归”。 总之,利用教材进行美育是语文课的功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的美。

如何通过美育,提升孩子的形象气质?

通过美育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形象气质,以下是一些方法:

1.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从而对美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更高的追求。

2. 培养自信心:美育可以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艺术领域也能够有所表现。

3. 培养细腻的情感表达:通过参与音乐、戏剧等艺术活动,教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们学会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内心的感受,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4. 培养良好的肢体语言:参与舞蹈或其他身体艺术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优雅地运动,并培养良好的肢体语言。这有助于塑造他们的形象气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5. 培养社交技巧:在艺术活动中,孩子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通过与其他艺术家或参与者互动,孩子能够学会合作、尊重和倾听他人的能力。

6. 培养品味和风格:艺术可以启发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发展自己的品味。引导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个性和风格。

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美育机会,并鼓励他们从中自由地发展和探索。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美和品格,让他们理解美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内外兼修的完美结合。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历来是被看作一种“大节”。“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舍身取义”等等,崇尚气节,讲求情操,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并逐步凝结巩固起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民族气节。这种信念经过一代代人的充实提高,到了宋代的范仲淹、明末的顾炎武分别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对之做了精辟总结,表达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豪情壮志和浩然正气。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才能成就未来。把我们的大学生们培养成如此有大爱的人,正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形成了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美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中国伦理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审美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性能力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那就首先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只有具备有良好情操、美好道德的人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和超越自己。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这种内在联系的经典概括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思想家把人与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共生的现象称之为道德。“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其理论基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人与自然共处在这个宇宙大系统之中。但是,由于无保留地开发自然,无节制地消费,享受自然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高度紧张起来。今日世界已经面临竭泽而渔的困境,人类盲目地征服自然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不断涌来,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一语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21世纪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们,只有具备自我超越、不断进取、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高尚情操和审美精神,才能够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艰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身价值。

如何基于学科本位,挖掘地理学科中的潜在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首先要努力发掘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如科学美、自然美、人文美。

2.教学过程中调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来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教育,例如灵活的运用地图、景观图、模型、板图板画、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课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地理教学工作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是最生动直观的美育。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美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地理书刊, 制作地理教具、模型, 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观看地理知识的**电视等。

让美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了,今天关于“美育素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美育素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