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在这个ldquo 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rdquo 这个口号是什么年代,由谁提出...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

我国社会分层状况是什么啊?(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不是文学贡献哈,我只是指为民生的贡献)我需要一个公正而且详细的答案)

我国社会分层状况是什么啊?

建国以后,我国在社会分层问题上基本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毛泽东同志的阶

级分析方法,沿用了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五个阶级的界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致力于反对资产阶级和缩小工农差别。由于政治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体

制又较单一,加上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保守性的平均主义,社会分层并不明显

,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别不大,基本上可分为工人、农民、干部三个大阶层。虽然文革期间

也重提阶级斗争,以家庭成分划分社会阶层,人为地引起不正常的社会斗争运动,严重影响

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但总体上社会资源的分配还是比较平均,社会层化也仍比较简

单。

开放改革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一的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

存转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政

企分开,人事及户籍制度比较宽松,招聘制和合同制的广泛使用,加速了社会流动,特别是

分配制度上“大锅饭”被打破,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劳保福利上差距拉大,社会分化比较

明显,产生了一批先富者和暴富者,也出现了一些失业和盲流,社会分层越来越复杂化。城

镇的工人阶级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分别置身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

业、合资企业和私人企业之中。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和职业,如经理、经纪、

管理者、雇佣者、企业主、包工头等。在单位边界弱化及分配多元化条件下,城镇劳动者的

社会地位出现较快分化。农村的农民也由于责任制,承包制及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了新的

阶层分化,除了原有的集体农民和个体农民外,还有乡镇企业的承包者、经营者、管理者、

雇佣者、个体工商劳动者、干部和技术人员等,多种经营使劳动的收益和生活方式出现差异

。所有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依仗的条件不同,使他们在社会地位、薪金收入、福利待

遇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差异,各自的发展前途也截然不同,也就打破了原来的干部、工人、

农民三层结构的格局,这就形成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多样化状态。

我们认为,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我国的社会分层包括了阶级的层化和阶层

的多样化二方面。阶级的层化是指在现有阶级内部,因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划分若干层次

的群体,如工人阶级中,由于分工和职位不同而分化若干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不是单纯

的统一政治利益,还包括若干经济和社会利益。而阶层多样化则是指在整个社会中逐渐分化

出多种社会特征不同的群体,同处一社会而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数量和方式的不同,使得社

会成员产在政治、经济、社会声望和各升迁机会上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也就是说,社会分层

既可以从阶级内部的发展而成,也从不同阶级之间分化而成。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

析方法和阶层分析的方法相结合,就是要注意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差异,既不能混

淆阶级与阶层的性质,也不能以阶层分析代替阶级分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作为对立的阶级不复存在,而非敌对的阶级差别仍然存在,甚至还有利用资本的剥削性阶

级,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成份之一发挥着一定作用,但都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和符

合初级的社会特征,没有敌对性和等级性。而其他阶级也是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平等相处,

互相补充。我国的阶层划分主要是在社会成员的社会特征上的相对差别的划分,属于非阶级

分层,划分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如区域的、所有制的、经济收入、职业的、生活方式等。以

某一标准而划分的群体之间存在的社会地位差别就可以视为阶层差别。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社会分层中的阶级差别并不严重,而阶层差别则在社会的

转型期中有突出的表现。尽管阶层的界限很难划清,但由社会成员的政治待遇、社会声望及

升迁机会的差别而构成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层次序列是比改革开放以前明显,作为同一层次的

社会成员在现实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和机会是相接近,而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则有越来越明显

的差别。特别是随着社会分配按生产要求分配,人们的收入来源及差异会越来越多,也使其

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探讨不同社会阶层在目前条件下的教育机会的差异,划分不

同阶层的指标主要依据居住城乡、从业单位、职业职位及经济收入等四个维度来衡量。而教

育机会则主要按教育社会学所指的内涵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考察我国当前社会分层变化对

教育公平的影响。

首先,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它也是城乡居民教育机

会不均的最严重表现。由于我国的历史条件,城乡差异一直是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城

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均有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有很大。特别在教育政策导向上,

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师资条件倾斜的局面,农村的教育无论是

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还是在教育机会和教育投入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据1996年的人口

抽查,我国现有12.24亿的人口约有70%居住在农村,而国家的教育经费主要投放在城市中,

农村的教育经费大部分是自筹解决,师资分配上愿意到农村的各级师范毕业生一直较少,农

村大量使用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长期处于不合格状态之中。据1990年

统计,全国学校危房面积为1312万平方米,农村占了86%,全国中小学生师生比例是14.6:

1和22:1,而农村则是达到18:1和25:1,且有30.4%的民办教师;城市中学设备合格率有

42.5%,人均图书21册,而农村中学则是分别只有17.6%和3.6册;在全国1.8亿的文盲和半

文盲人口中,农村占了90%,在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及义务教育普及率方面,农村都比不上

城市(注:郭继严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的蓝皮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造成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我国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形成了城乡居

民二种界限分明的身份群体,他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获得社会资源数量和方式明显

差别,使得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加上我国的经济底子较薄弱及政策倾斜

等因素,自然加上人为地形成了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在教育条件基础上,还是在教

育思想观念和水平上,城乡的差距甚大,正视这个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调整,

才能促进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和持续发展。

其次,城镇居民的工作单位性质是我国社会分层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标准,仍然影响居民

的生活条件及其子女的教育机会。开放改革前,我国基本是以单一的公有制为主的社会组织

结构,社会成员所在单位的性质与个人获取的社会资源数量差异关系不大,因而社会不平等

现象相对不明显。开放改革后,我国逐渐形成以全民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单位体

系,许多政策和法规都围绕单位性质而区别对待,使单位的性质集中反映社会与个人的利益

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单位与社会联系并获取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因此,单位的社会

功能逐渐强化并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依据。而社会成员在不同单位中所获得的形式和实

质利益差异也逐渐明显起来,据统计,1993年全国2.73亿企业职工中,国有企业职工约占30

%,集体企业约占13%,乡镇企业职工约占41%,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占4%,三资企业职工约

占11 %(注:《中国统计摘要(199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1页。),各

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均收入也逐渐拉开距离,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的工资差异是1:0.7

3∶1.41,其中, 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和三资企业职工比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高约一倍,而个

体工商户的年收入更是各企业职工的2—3倍,这些个人经济收入的差异使社会成员在社会生

活中的条件和消费水平大为不同,成为不同社会阶层。目前不同性质的单位从业人员所形成

的阶层在我国是相当普遍,代表着工薪阶层中的分化,工薪阶层的等级差别正在扩大,而他

们之子女的受教育机会也因此有所不同,在某些学校中有些老师从过去歧视个体户子女到现

在偏爱有加,只因有利可图。随多种所有制及多种经济成分收入的合法化,新的社会不平等

将逐渐加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再次,家庭经济收入的差异拉大致使各阶层教育消费方式不同,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

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队199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按年收入分,5000元以下的

贫困家庭占总家庭的3. 8 %,5000—10000元的温饱家庭占36.1%,1—3万元的小康家庭占

50.1%,3—10万的富裕家庭占8%,10万以上的富有家庭占1%, 说明了我国的阶层结构发

生了极大的改变,仍然有约40%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国家在物价方面的改革及

学校招生收费制度上的改革,又使身处低家庭收入的家长在供子女上学问题上承受新的压力

。国营企业职工子女过去有企业办的学校或一定的资助,现有较少有这种优惠,而且下岗职

工的生活津贴少得连子女的教育费也难以继续支持,据1992年秋季的统计,全国小学生、初

中生、高中生的平均交费约200元、240 元、和400元(注:《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云南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206页。),有些学样竟违反国家规定巧立名目收费, 有些学校则

以择校生、选位生、赞助生等名堂收取各种费用,如广州的某些中小学以赞助费5—10元万一

次性招收中小学生,这是非普通工薪阶层所能承受,有些打出“贵族学校”的民办盈利性学

校,以收取每人15—30万教育储备金向社会招生,学校的设备师资和环境条件极其优越,尽

管这与多种教育需要的满足是合理可行的,但与我国的义务教育和教育公平的精神相违背。

在普通学校中的竞争也因经济差异而失去某些公平的条件,如果课余的辅导或家教的费用越

来越高,学习用品和资料越来越昂贵,从1992年全国每家庭消费中的教育消费人均64元增到

1994年的126 元(注:《中国统计摘要(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使许多低收入家长感到不胜负荷,应付子女教育的问题倍感困惑,这是值得关注的新的教

育机会不均等。

最后,由行业和职位不同所构成的差距扩大,人为地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开放改

革以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划一,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使社会三大阶层相对差异较小

,干部、工人、农民在各自行业的职位级别上的收入、声望、权力等方面基本一致,随着开

放改革强调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在人事劳动制度上改变职位终身制,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打

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进一步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促进了社会竞争和人才流动,拉开了

个人劳动所得的差距,这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规律的。自“国家公务员制度”出台后,原

来干部身份被国家公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所代替,他们是社会分层中的一个重要独立阶层,

这个阶层内部也由职业分成若干权力、地位、收入、声望等不同的层次,职位不同意味着地

位的不同,反映在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上也有差别,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由职位拥有的特权也

为子女受教育提供方便,于是有的以权谋学位,有的以权获得较好的教育条件,有的以权谋

优越的教育结果和出路,使教育公平受到权力的干扰。而行业和职业的差别也影响家庭经济

条件的差别,间接影响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低职位的家长苦于生计,只能为子女选择方便就

业的教育条件或提早完成学业,中层职位的家长,也各借行业及职业的特点和优势,谋求在

这种条件下其子女的合适教育。这样,职位的因素渐渐渗透教育领域之中,在教育机会上进

行不正常的角力,使教育公平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

另外,部分行业没有一定的晋级增资程序,过分强调职业职位因素,使社会资源的分配

单纯因职位而异或拉大档次,滋生了新的官僚主义和食利阶层,如一些政府要害部门的领导

,各种福利和不正常收入已高出本身职位工资的十倍或几十倍。一些三资企业的中方职员或

国营企业的领导平均月收入比企业职工的全年工资收入还高。目前全国约有 440万人年均收

入在3万元以上,200万人拥有百万以上的财产,而全国贫困人口约有8000万,其中2000万是

居住在城镇,月收入不足103元。(注:陆学艺主编《21世纪的中国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第156页。)。家庭收入在中下层占了63.4%,反映社会分配的基尼系数也增至

1995年的0.44,达到差距较大的程度。如此鲜明的数字对比,使我们看到社会的贫富悬殊越

来越大,这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教育公平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除上面所分析的情况外,我国社会分层的状况还对区域的教育公平、性别的教育公平有

间接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分层的多样化有助于结合地区经济和社会条件调整教育机会不均

等状况,满足不断增加的多样化教育需要,消除传统的封建的世袭教育观念和落后的男尊女

卑观念,促使各阶层家长争取地区和性别的教育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有些地区特别是落后

贫困地区的社会分化现象,会加剧区域内或性别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使贫穷者因无法应付

教育费用而放弃或失去子女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女童的教育机会。最近的一些调查统计数字说

明了这种忧虑,我国现存了1亿文盲人口中,2/3是女性,200万未入学学龄儿童中2/3是女

童,近300万失学辍学儿童中2/3是女生(注:1995年3月22日《光明日报》),其中多数是

生活在于贫困地区的女性。另外,女性在入学机会、受教育程度、教育过程、择业分配上出

有明显的不平等,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这种性别差距越大。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有歧视穷

人或妇女的倾向,而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和家长们的意识有问题,也是受社会条件限制的现实

所决定,因此,社会分层是影响地区、性别教育公平的间接因素,进一步研究这些情况才能

为适应我国社会分层变化的教育公平工程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措施。

开放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分层越来越复杂,在新的社会分层况状中,有许多是有积极

意义的,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以世袭身份为主的社会分化模式逐渐会被以社会成员自己的

学业和职业为主的分层模式所代替,这一转变又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对消除现

阶段社会分层复杂化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以及对解决一系列的教育利益矛盾问题有是帮

助的,分层的标准多元化和人格化改变了传统的封建世袭身份保守倾向,特别是社会成员的

权力、收入、声望和机会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努力奋斗,使社会流动更具合理

性,教育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关系紧密,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更加理性和良性发展,而社会

分层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也只有在合理的分层条件才有意义,它使全社会都能重视教育,

关心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促进正常的社会流动。我们研究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

针对社会分层的新情况对教育公平问题直接作用,其中不少是负面影响。总之,我国目前社

会分层状况对教育公平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有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研究,我们也希望

教育工作者本着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加强我国社会分层变化的教育对策研究,改善教育制

度以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生一个孩子好还是生两个好

随着国家鼓励生二胎,现在很多父母选择生二胎,两个娃的家庭肯定会有趣很多。可面对两个孩子相处的一些琐事,许多无奈接踵而来,该怎么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呢?

耐心引导大孩子的情绪与心理,让大孩子有“大哥哥/大姐姐”的自豪感;

多留一点空间给两个孩子,家长不要事事都插手,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好好磨合;

父母对待两个孩子要一视同仁,让两个孩子不会有被冷落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以更平和友好的心态去相处;

当两个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不要刻意去批评哪个孩子,最好是从中引导,让两个孩子彼此交流,从而化解矛盾。

如何处理大孩子的心理问题

“爸爸,你快看我!”“妈妈喂我吃饭!”“我不管我也要穿纸尿裤!”大娃这是肿么啦?其实啊,大娃只是害怕因为有了小弟弟/小妹妹,父母便不爱自己了,所以拼命想让父母的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面对大孩子这样的心理,各位宝爸宝妈应该怎样处理呢?

面对大孩子的这一系列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大孩子知道父母仍旧是爱他的,并不会因为新生儿的到来而忽视他。如此,大孩子就能心中找回安全感,便不会时常做一些出格举动来吸引父母的目光。

所以,父母可以经常与大孩子进行沟通,耐心地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与担忧,并给予孩子保证与承诺。同时,尽可能地让大孩子参与新生儿降临的全过程,让大孩子参与帮宝宝取名、买新生儿用品、看望新生儿等等,让大孩子逐渐接受自己的小弟弟或小妹妹。

同时,随着小宝一天一天地长大,家长面对两个孩子一定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两个孩子,尽可能不偏心,这样才有助于两个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生二胎两个孩子如何避免偏心

在日常生活中,你对待两个孩子是否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很多二胎家庭,因为父母对某一个孩子的偏心,常常会造成另一个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所以,要想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尽可能做到不偏心才是王道。那么,二胎家庭如何避免对待两个孩子偏心呢?

父母经常会不自觉对乖巧、成绩好的孩子偏心,而冷淡顽皮、成绩差的孩子。如果要避免偏心,父母一定要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不应该因为其他原因对子女厚此薄彼。

父母应该完整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包括接受他们的优缺点。如果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佳,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对比,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和伤害,否则孩子敏感的内心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偏心。

生二胎两个孩子经常吵架怎么办

因为抢一个玩具、抢一个零食而吵架甚至是打架的情况在很多二胎家庭都屡见不鲜。对此,各位宝爸宝妈也是闹心的很。佳禾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的小窍门!

孩子吵架后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吵架的原因;

接下来分别找两个孩子谈谈话,找出之所以整天拌嘴的根源,询问孩子们是否对对方有意见,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根据孩子说的原因进行总结,看看是不是自己教育的不到位,如果是的话一定要加强教育;

向两个孩子灌输:两个孩子同是家庭的一部分,都是父母的宝贝,要彼此相爱,好东西应该和家人一同分享,好玩的应该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这才是好孩子。

生二胎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怎么办

“‘妈妈,哥哥又打我!’下班刚回来,小女儿就哭着跑过来告状。”这是一位二胎家庭的妈妈在某论坛上的留言。面对大孩子屡屡欺负小孩子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单独与大孩子沟通,不要过分苛责,耐心询问他之所以欺负小孩子的原因;找到原因后,尝试走进孩子心里,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安抚被欺负的小孩子的情绪,让小孩子的委屈感逐渐减少;

将大孩子和小孩子叫到一块儿,让大孩子向小孩子道歉,安抚小孩子原谅大孩子;

以后的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一视同仁的问题,不能让大孩子有父母偏心小孩子的感觉;

多进行家庭活动,多与孩子们沟通交流,让大小孩子彼此之间更加融洽与和谐。

宝爸宝妈们,

两个孩子怎样相处?

有没有学到呢?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每年选择交的档次不一样有影响吗?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每年选择交的档次不一样有影响吗?当然是有影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属于自我储蓄性质的养老保险,所谓自我储蓄性质,就是指基础养老金只要是在同一个统筹区,不管缴纳哪个档次,养老金都是一样的,但个人账户养老金体现的是多缴多得的原则。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发(2014)8号文件精神建立的,也是我国除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也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一种养老保险,目前超参保人数达到了5.2亿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乡居民。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9.67亿人,除了4亿多人参加的是职工养老保险以外,其余都是参保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按照国发(2014)8号文件精神,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行的是12个缴费档次,但是各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于缴费档次进行了调整,有的是10个缴费档次,有的是13个缴费档次。按照制度的安排,参保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每年调整一次缴费标准。在调整缴费标准过程中,这是没有强制性规定,完全根据个人的实际和经济状况,由个人自由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只能是一年一次。每年7月1日到下年度的6月30日是一个缴费年度,也就是每年的7月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一次缴费标准。

在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这么几个因素。一是要考虑今后的真正养老问题,缴费标准过低,是达不到今后养老目的的,只是取得一个领取养老金的基本门槛,可以直接享受国家财政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在基础养老金比较高的地方,这种选择方法是比较有利的,比如上海市的基础养老老金达到了每月1100元,如果选择抵挡缴费几乎是象征性的。

二是要考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最高缴费,目前我看到的应当是内蒙古,最高缴费标准可以达到每年每人7000元,如果按照最高缴费标准一直缴纳15年,虽然个人账户养老金比较高,但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是否能达到持续缴费的水平也是需要考虑的。

三是要考虑国家和集体的补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个人缴费的同时,国家、集体还要给予一定的补助。集体补助主要是那些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国家补助是全国统一的,但是各地具体的补助标准是不统一的,一般按照当地最低标准缴费的,国家补助每年每人不低于30元,超过500元的,每年不低于50元,缴费标准越高,国家补助也就会高,国家补助、集体补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由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比较多,所以个人选择缴费的余地相对比较大,但是综合考虑我上面所讲的三个因素,我个人认为还是不要频繁变更比较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这个只要符合待遇的领取条件,不管缴纳的是哪个档次,基础养老金标准都是一样的,目前大部分地方都是100多元钱,你每年缴纳200元和每年缴纳3000元,甚至7000元,基础养老金标准都是一样的;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个部分是完全和自己的缴费标准挂钩的,缴费标准越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如果每年选择一次缴费档次,由高档次降为低档次,那么影响最大的还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如果由低档次选择为高档次,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得到提高。所以在自己经济能力能够承受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每年选择。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由于缴费档次比较多,个人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每年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对基础养老金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档次高,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高,缴费档次低,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就比较低。

楼主你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13个缴费档次,每年选择的缴费档次不一样会有影响吗?我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确实它分为不同的缴费档次,当然你选择缴费档次越高,实际上对于你个人而言,你所付出的缴费成本也就越大一些,比方说你之前可能每年是按着200块钱来交费,那么今后也完全可以选择每年2000块钱来交费,所以对于你个人来讲,你所付出的成本将会大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我们。所交纳的费用水平越高,实际上进入到我们个人账户当中的金额,也就会更多,其实,你所交纳的这个钱它是完全进入到,了我们个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账户当中里面去。所以最终你是可以获得一个更高的养老金的收入,那么我个人建议,如果说你的经济条件不错,那么实际上是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缴费标准和缴费档次。

毕竟多交纳的费用最终受益的是你本人自己,而我们在有限的缴费年限前提下,适当的提高自己每一年的缴费标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这个缴费总额,那么最终你所享受到养老金的总额也是会比较高的,因为我们居民养老金它是由个人账户和基础账户组成个人账户,这一块就取决于你所交纳的缴费标准,如果说你的缴费水平越高,那么最终享受到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待遇也就会更高一些。

有影响。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每年选择交的档次不一样有影响吗?

你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分为不同的缴费档次,个人可以在这些缴费档次中间选择自己想要交的档次,次年是可以进行变更的。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般分为12个档次

你所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可能是某个地方的缴费档次的分级。

从全国来看,按照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个档次。

因为每个地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缴费档次,所以有的地方可能会少于12个档次,有的地方会多于12个档次。

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会有影响

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影响缴费补贴的高低。

因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地都会给予一定金额的缴费补贴。

缴费补贴的金额,随着缴费档次的不同而不同,缴费档次越高,要么当然补贴的金额也就会越高。

所以你选择的缴费档次的高低,自然影响你享受补贴金额的多少。

你选择缴费9000元,可能补贴500元。如果你只选择缴费100元,补贴只有最低的30元。

2、影响60岁后养老金的高低。

缴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养老金待遇的多少。

所以如果你选择的缴费档次降低了,就会导致你60岁后领取的养老金也会变少。

如果你选择的缴费档次变高了,那么也会让你的养老金水平随之上涨。这是立竿见影的,因为养老金是多缴多得,少缴少得。

我建议你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年稳步提升缴费档次,至少保持缴费档次不下降。

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类似把钱存银行一样,交不同档次拿的钱不一样而已,多缴多得,其它的就应该没有什么影响了。

实际上,从全国来看,各省市设立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缴费标准、补贴数额等都不太一样的。

目前,除了四川、重庆、云南等三个省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是13个以外,其它省市都不是13个档次。最少的是6个档次、最多的是15个档次。

而从具体的缴费标准来说,各省市同样有多种标准,最低的每年交100元、200元等,最高每年交7000元、9000元的都有。

另外,各地给予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也不大相同,最少是每年30元补贴,最高是每年675元补贴。

就拿设立13个缴费档次的四川来说,缴费标准从最低每年1档交200元标准到最高13档每年交4000元标准,相应的补贴也是从40元到200元不等。你选择的缴费档次不一样,政府给你的补贴也不太一样,如下表:

至于缴费不同档次是不是有啥影响问题,需要结合城乡居民养老金计发办法来解读。

我们知道,城乡居民60岁领取的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而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由政府全额支付,本省内所有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居民都是一个标准,不会因为你缴费标准的高低而变动和影响。

所以,缴费标准的高低影响的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高低,缴费的标准高,进入你本人账户的钱就多,如同把钱存银行,存得多将来拿回来的钱就多,何况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收益比存银行要高很多。

还拿四川省作为例子,假设我们缴费15年后正好是60岁的话,你始终按照最低1档200元标准缴费与每年交不同档次缴费标准比较,会看到拿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明显不同:

按1档200元年标准缴费15年,共支付3000元,加上每年40元的补贴,实际进入个人账户里的钱是3600元,如果我们按每年5%的利息计算,60岁时候个人账户余额就是5180元,这样的话,拿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只有 37.3 元,加上目前105元的基础养老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就是 142.3 元。

如果每年交不同档次的缴费标准,比如从1档开始,每年提高1档,到13档后不再变更缴费15年的话,共支付23900元,加上15年的政府补贴1665元,实际进入个人账户里的钱是25565元,再算上利息,60岁时个人账户余额就是30953元,这样拿到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有 222.7 元,加上105元的基础养老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就是 327.7 元。

当然,你也可以一直按最高档每年4000元标准缴费,这样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标准最少是 750元 了。

所以说,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的高低,主要是看你总体交的钱是多少,多交多得,与每年选择交的档次不一样关系不是很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每年选择交的档次不一样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城乡居民社保选择好一种档次缴费一般最好不能更改,如去年你选每月缴纳100元最低档,今年你选200元一个月档,明年你选300元一月的档。这个能造成最后社保缴费计算不确定的因素。选好那一档缴费最好不要变。这个于医保不一样,居民医保你可以选择今年第一档,明年你可以选择第二档缴费。

城乡居民凭本人身份证,自愿申请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并且根据第一次缴费选择“缴费档次”;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所在地政府财政根据你的“缴费档次缴费额”,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并记入“个人账户余额”。

如果你初始选择一个缴费档,下一年度想更换“缴费档次”,需要你在缴费之前,填表提出申请更改,审核批准后;按更改的新档次继续缴费,同样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15年缴费期限内,允许你多次变更档次,不可能年一变动;间隔期应有三年以上,而你的“个人账户余额”也是根据你15年的各年度的缴费额,余额累计数,包含“财政各年度补贴金”,参保人年满60岁时,凭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去户口所在地的村委会(社区),填写申请表格上报乡镇养老保险管理局,根据“个人账户余额” 139,核准你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并与“国家基础养老金”,按月发给养老金。

可以肯定告诉你,不影响你的养老金,但是你如果下年度需要“更改缴费档次”,需要在缴费年度前,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按“更改档次”缴费;任何事物都有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遵循“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政策制度执行。

附2020年度31省市“基础养老金”发放额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可以是四个档次(比如南京),也可以是十个档次(比如上海、天津),并不一定就是十三个档次,对于缴费档次的设置并无硬性规定。

居民养老保险缴费设置成几个缴费档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缴费档次的选择。因为档次的选择,最为直接地决定着参保人未来养老金的高与低

居民养老保险主要面对的是农村的农民和城镇的居民,目前参保人数高达5.35亿之多,这其中90%以上的参保人又是农村的农民。目前领取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6亿,月人均养老金水平大约为190元。

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要远高于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前者参保人数比后者参保人数多出一亿人;但是,居民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享受的待遇要远远低于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享受的待遇,目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大约为3100元。

职工养老保险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比居民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高出15.3倍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在缴费档次的选择上非常重要,既不要选择最低缴费档次,也不要选择最高缴费档次,因为最低缴费档次实在是太低了,每年缴费金额只有200元,解决不了基本生活开支的问题。

但是,也不要选择最高缴费档次,有的城市最高缴费档次每年的缴费金额高达12000元,这太脱离现实, 参保人要是有这样的经济条件,早就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了,何必参加养老金待遇低的居民养老保险呢,这不符合常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最好选择中档或者中高档的缴费档次,每年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为最佳 ,因为这个区间的缴费档次是根据绝大多数城市的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普遍偏低的情况而选择的,具有非常之强的针对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城市的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 最低标准基本上都在一两百元 的水平, 参保人如果选择最高的缴费档次,那么,肯定是非常吃亏的

因为所有参保人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参保人选择了最高的缴费档次而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在这一点上,它与职工养老保险完全不同, 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越高,其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也就越高。

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实在太低,个人账户养老金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所以 每年都变更缴费档次完全没有那个必要,无论怎样变更都跑不出个人账户养老金这个圈子。变更一次提出申请一次,纯属于瞎耽误时间

是这样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比较多,最低一两百块钱,最高有几千块钱,大家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档次,也可以在每一年去调整缴费档次,这是没有问题的。而养老金的计算,不会根据某一年的缴费档次来的,而是看你累计的养老保险账户金额有多少。

大家知道,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来组成的,其中基础养老金部分是由财政补贴,跟个人的缴费档次没有关系,这部分钱大家是一样的,只有个人账户养老金才跟个人的养老保险账户金额多少有关系。因此,你的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越高,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里的金额越多,那么你拿到的养老金也会越多一些。

此外,选择的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越高,一般来说政府补贴也会多一些,这样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金额也会更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缴费方式是比较划算的。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楼主你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个档次,每年选择缴的档次,如果不一样的话会有影响吗?这个当然是有影响的。因为我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它仅仅只建立个人基础养老金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账户,你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取决于你每年缴费的金额来决定,当你的缴费金额越高,那么实际上自己所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才会更高。反之自己所享受到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就会变低,所以说你的缴费水平去确实会决定自己今后养老金的待遇。

那么我们每一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这个缴费确实有很多的选择,每年的最低水平大多数地区都是200元,有很很少地区应该是100元。然后最高标准有些地区可能是5000元,有些地区甚至是8000元,所以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你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是不同的,但是流入到个人养老金账户当中的余额也是有所不同,所以说缴费越高,那么自己所享受到的待遇水平也相对来说会更高一些。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说你每年按着200元来交费,基本养老保险15年以后,个人账户是3000元的总额,那么除以所对应的计发月数139个月,大概你能够获得21块5毛钱左右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但如果说你每年按照2000元来交费,在15年以后个人账户就会达到3万块钱的总额,然后再除以对应的计发月数,139个月就可以获得215元左右的个人养老金总额,所以相对而言你按着2000元每年交费,至少你最终的养老金待遇每个月要多200块钱,这就是形成了一个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因为居民社保与职工社保的区别最主要是没有社保统筹基金账户,它的保费和财政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那么缴费档次的变动直接影响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多少?而既然各地制定了十多个档次,一般是从100元到3000元,有的地方上限5000元或8000元,甚至于像青岛可以交到12000元,目的就是让参保人根据自己的实际去选择缴费档次。

此外,参加居民社保的人,多数经济收入不稳定,那么规定档次较多的目的也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经济情况的变化更改所交档次。至于说以前交过了的档次,能不能重新更改补缴?那就要看各地的政策。这也是面临退休人员的一个实际问题,有的省份可以,有的省份不可以,又因为我国是以各省市区为统筹单位,所以要按当地政策执行。

但也必须指出:你也不能以此而频繁变动缴费档次,因为居民社保缴费是以年度为标准,而且一年只交一次,那么如果你初始选择了一个缴费档次,下一年度想要更改的话,必须在当年缴费时提出书面申请填表办手续,经批准后方可更改,而且同时财政也要办理更改补贴标准。

换句话讲,绝大多数地方在15年的缴费期内,都允许更改不同档次缴费,但必须提前一年度申请办理审批手续,且也不能年年变动,一般三年左右为一个调整周期就可以。再说你怎么调整也只影响你自己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于基础养老金是财政全额补贴并没有任何影响。

换句话讲,职工社保的基础养老金是以统筹账户为主导,居民社保的基础养老金是各地财政补贴。你在一个地方参保缴费,你交200元一年的保费和交5000元的保费,基础养老金都是一样。

总之,居民社保十多个档次,自由选择可以变更,变更对你个人养老金肯定有影响,因为多缴多得,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个人账户储存额的累加除上139个计发月数,交的档次越高,自然就越多。但是如果你想变更缴费档次,必须在前一年度缴费时提出书面申请办理手续,获得批准后方能变更,因为财政补贴也会随之变更。此外,各地规定不同,不建议你频繁变更,要按各地规定执行。

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不是文学贡献哈,我只是指为民生的贡献)我需要一个公正而且详细的答案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改革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远有商鞅,今有朱镕基。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改革,虽败尤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了!

佩服这份胆略和胆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三言二拍》中对王安石的描述:

开话已毕,未入正文,且说唐诗四句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此

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第一

句说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

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

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

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侯。有庶兄管叔、蔡叔将

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

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

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

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匮之文未开,成王

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却不把好人当做恶人?第二句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汉平帝之舅,为人奸诈。自恃椒房

宠势,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节谦恭,

尊礼贤士,假行公道,虚张功业,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共四

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归己,乃鸩平帝,迁太后,

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

被诛。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名全节一个贤宰相,

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

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有诗为证: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如今说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

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

终。假若有名誉的时节,一个瞌睡死去了不醒,人还千惜万惜,

道国家没福,恁般一个好人,未能大用,不尽其才,却到也留

名于后世。及至万口唾骂时,就死也迟了。这到是多活了几年

的不是!那位宰相是谁?在那一个朝代?这朝代不近不远,是

北宋神宗皇帝年间,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

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名臣文彦博、欧阳修、曾巩、韩维等,

无不奇其才而称之。方及二旬,一举成名。初任浙江庆元府鄞

县知县,兴利除害,大有能声。转任扬州佥判,每读书达旦不

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时扬州太守,乃

韩魏公,名琦者,见安石头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饮,劝

以勤学。安石谢教,绝不分辨。后韩魏公察听他彻夜读书,心甚异之,更夸其美。升江宁府知府,贤声愈著,直达帝聪。正

是:

只因前段好,误了后来人。

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天

子问为治何法,安石以尧舜之道为对,天子大悦。不二年,拜

为首相,封荆国公,举朝以为皋夔复出,伊周再生,同声相庆。

惟李承之见安石双眼多白,谓是奸邪之相,他日必乱天下。苏

老泉见安石衣服垢敝,经月不洗面,以为不近人情,作《辨奸

论》以刺之。此两个人是独得之见,谁人肯信?不在话下。

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

法来。那几件新法?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

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免行法。专听一个小

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诖,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

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

之说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因他

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

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

万民失业。

一日,爱子王诖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

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其日,

第四十九日斋醮已完,漏下四鼓,荆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于

拜毡之上,左右呼唤不醒。到五更,如梦初觉,口中道 :“诧

异!诧异!” 左右扶进中门。吴国夫人命丫鬟接入内寝,问其缘故。荆公眼中垂泪道 :“适才昏愦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

处,如大官府之状,府门尚闭。见吾儿王诖荷巨枷约重百斤,

力殊不胜,蓬首垢面,流血满体,立于门外,对我哭诉其苦,

道 :‘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

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儿不幸阳禄先尽,受罪极重,

非斋醮可解。父亲宜及蚤回头,休得贪恋富贵,?’说犹未

毕,府中开门吆喝,惊醒回来。” 夫人道 :“宁可信其有,不

可信其无。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相公何不急流勇

退?早去一日,也省了一日的咒詈。” 荆公从夫人之言,一连

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

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

故宋时,凡宰相解位,都要带个外任的的职衔,到那地方

资禄养老,不必管事。荆公想江宁乃金陵古迹之地,六朝帝王

之都,江山秀丽,人物繁华,足可安居,甚是得意。夫人临行,

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庵院

寺观打醮焚香,以资亡儿王诖冥福。择日辞朝起身,百官设饯

送行,荆公托病,都不相见。府中有一亲吏,姓江名居,甚会

答应,荆公只带此一人,与僮仆随家眷同行。

东京至金陵都有水路,荆公不用官船,微服而行,驾一小

艇,由黄河溯流而下。将次开船,荆公唤江居及众僮仆分付:

“我虽宰相,今已挂冠而归。凡一路马头歇船之处,有问我何

姓何名何官何职,汝等但言过往游客,切莫对他说实话,恐惊

动所在官府,前来迎送,或起夫防护,骚扰居民不便。若或泄

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吾若知之,必皆

重责。” 众人都道 :“谨领钧旨。” 江居禀道 :“相公白龙鱼

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 荆公道 :“常言: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从来人言不足

恤。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只当耳边风

过去便了,切莫揽事。” 江居领命,并晓谕水手知悉。自此水

路无话。

不觉二十馀日,已到锺离地方。荆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

舟多日,情怀抑郁,火症复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

少舒愁绪,分付管家道 :“此去金陵不远,你可小心伏侍夫人

家眷,从水路,由瓜步淮扬过江。我从陆路而来,约到金陵江

口相会。” 安石打发家眷开船,自己只带两个僮仆,并亲吏江

居,主仆共是四人登岸。

只因水陆舟车扰,断送南来北往人。江居禀道 :“相公陆

行,必用脚力。还是拿钧帖到县驿取讨,还是自家用钱雇赁?”

荆公道 :“ 我分付在前,不许惊动官府,只自家雇赁便了。”

江居道 :“ 若自家雇赁,须要投个主家。” 当下僮仆携了包

裹,江居引荆公到一个经纪人家来。主人迎接上坐, 问道 :

“客官要往那里去?”荆公道 :“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

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 主人道 :“如今不比当初,忙不

得哩!” 荆公道 :“为何?”主人道 :“一言难尽!自从拗相

公当权,创立新法,伤财害民,户口逃散,虽留下几户穷民,

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雇?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餐不饱,

没闲钱去养马骡,就有几头,也不勾差使。客官坐稳,我替你

抓寻去。寻得下莫喜,寻不来莫怪。只是比往常一倍钱要两倍

哩!”江居问道 :“你说那拗相公是谁?”主人道:“叫做王安

石。闻说一双白眼睛,恶人自有恶相。” 荆公垂下眼皮,叫江

居莫管别人家闲事。主人去了多时,来回复道 :“轿夫只许你

两个,要三个也不能勾,没有替换,却要把四个人的夫钱雇他。马是没有,止寻得一头骡,一个叫驴。明日五鼓到我店里。客

官将就去得时,可付些银子与他。” 荆公听了前番许多恶话,

不耐烦,巴不得走路,想道 :“就是两个夫子,缓缓而行也罢。

只是少一个头口,没奈何,把一匹与江居坐,那一匹,教他两

个轮流坐罢。” 分付江居,但凭主人定价,不要与他计较。江

居把银子称付主人。

日光尚早,荆公在主人家闷不过,唤童儿跟随,走出街市

闲行。果然市井萧条,店房稀少,荆公暗暗伤感。步到一个茶

坊,到也洁净。荆公走进茶坊,正欲唤茶,只见壁间题一绝句

云:“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馀黎乐太平。白眼无端偏固执,

纷纷变乱拂人情。” 后款云 :“无名子慨世之作。” 荆公默然

无语,连茶也没兴吃了,慌忙出门。又走了数百步,见一所道

院。荆公道 :“且去随喜一回,消遣则个。” 走进大门,就是

三间庙宇。荆公正欲瞻礼,尚未跨进殿楹,只见朱壁外面粘着

一幅黄纸,纸上有诗句 :“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

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

法误苍生。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识天津杜宇声。” 先前英宗皇

帝时,有一高士,姓邵名雍,别号尧夫,精于数学,通天彻地,

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常与客游洛阳天津桥上,闻杜宇之声,叹

道:“天下从此乱矣!” 客问其故 ,尧夫答道 :“天下将治,

地气自

北而南;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洛阳旧无杜宇,今忽有之,

乃地气自南而北之征。不久天子必用南人为相,变乱祖宗法度,

终宋世不得太平。” 这个兆,正应在王安石身上。荆公默诵此

诗一遍,问香火道人 :“此诗何人所作?没有落款?”道人道:

“数日前,有一道侣到此索纸题诗 ,粘于壁上 ,说是骂什么拗相公的。” 荆公将诗纸揭下,藏于袖中,默然而出。回到主

人家,闷闷的过了一夜。五鼓鸡鸣,两名夫和一个赶脚的牵着

一头骡、一个叫驴都到了。荆公素性不十分梳洗,上了肩舆。

江居乘了驴子,让那骡子与僮仆两个更换骑坐。约行四十馀里,

日光将午,到一村镇。江居下了驴,走上一步,禀道 :“相公,

该打中火了。” 荆公因痰火病发,随身扶手带得有清肺干糕及

丸药茶饼等物。分付手下 :“只取沸汤一瓯来,你们自去吃饭。”

荆公将沸汤调茶,用了点心,众人吃饭,兀自未了。荆公见屋

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手纸,走去登东。只见坑厕土墙上,白石

灰画诗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苏老《辨

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

祸基。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荆公登了东,

觑个空,就左脚脱下一只方舄,将舄底向土墙上抹得字迹糊涂,

方才罢手。众人中火已毕。

荆公复上肩舆而行,又三十里,遇一驿舍 。江居禀道 :

“这官舍宽敞,可以止宿。” 荆公道 :“昨日叮咛汝辈是甚言

语?今宿于驿亭,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

宿,方为安稳。” 又行五里许,天色将晚。到一村家,竹篱茅

舍,柴扉半掩。荆公叫江居上前借宿,江居推扉而入。内一老

叟扶杖走出,问其来由。江居道 :“某等游客,欲暂宿尊居一

宵,房钱依例奉纳。” 老叟道 :“但随官人们尊便。” 江居引

荆公

进门,与主人相见。老叟延荆公上坐,见江居等三人侍立,知

有名分,请到侧屋里另坐。老叟安排茶饭去了,荆公看新粉壁

上,有大书律诗一首,诗云:

“文章谩说自天成,曲学偏邪识者轻。强辨鹑刑非正道,误餐鱼饵岂真情。

奸谋已遂生前志,执拗空遗死后名。

亲见亡儿阴受梏,始知天理报分明。”

荆公阅毕,惨然不乐。须臾,老叟搬出饭来 ,从人都饱餐,

荆公也略用了些。问老叟道 :“壁上诗何人写作?”老叟道:

“往来游客所书,不知名姓。” 公俯首寻思 :“我曾辨帛勒为

鹑刑及误餐鱼饵,二事人颇晓得。只亡儿阴府受梏事,我单对

夫人说,并没第二人得知,如何此诗言及?好怪,好怪!”

荆公因此诗末句刺着他痛心之处,狐疑不已,因问老叟:

“高寿几何?”老叟道 :“年七十八了。” 荆公又问 :“有几

位贤郎?”老叟扑簌簌泪下,告道 :“有四子,都死了,与老

妻独居于此。” 荆公道 :“四子何为俱夭?”老叟道 :“十年

以来,苦为新法所害。诸子应门,或殁于官,或丧于途。老汉

幸年高,得以苟延残喘,倘若少壮,也不在人世了。” 荆公惊

问:“ 新法有何不便,乃至于此?”老叟道 :“官人只看壁间

诗可知矣。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

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始设青苗法以虐农民,继立保甲、

助役、保马、均输等法,纷纭不一。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棰

掠为事。吏卒夜呼于门,百姓不得安寝。弃产业,携妻子,逃

于深山者,日有数十。此村百有馀家,今所存八九家矣。寒家

男女共一十六口,今只有四口仅存耳!” 说罢,泪如雨下,荆

公亦觉悲酸。又问道 :“有人说新法便民,老丈今言不便,愿

闻其详。” 老叟道 :“王安石执拗,民间称为拗相公。若言不

便,便加怒贬;说便,便加升擢。凡说新法便民者,都是谄佞

辈所为,其实害民非浅。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

阅于场,又以一丁朝夕供送。虽说五日一教,那做保正的,日聚于教场中,受贿方释。如没贿赂,只说武艺不熟,拘之不放,

以致农时俱废,往往冻馁而死。” 言毕,问道 :“如今那拗相

公何在?”荆公哄他道 :“见在朝中辅相天子。” 老叟唾地大

骂道 :“这等奸邪,不行诛戮,还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为

何不相了韩琦、富弼、司马光、吕诲、苏轼诸君子,而偏用此

小人乎!” 江居等听得客坐中喧嚷之声,走来看时,见老叟说

话太狠 ,咤叱道:“老人家不可乱言,倘王丞相闻知此语,获

罪非轻了。” 老叟矍然怒起道 :“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

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刳其心肝而食之。虽赴鼎镬刀锯,亦

无恨矣!” 众人皆吐舌缩项。荆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起立

庭中,对江居说道:“月明如昼,还宜赶路。” 江居会意 ,去

还了老叟饭钱,安排轿马。荆公举手与老叟分别,老叟笑道:

“老拙自骂奸贼王安石,与官人何干,乃怫然而去?莫非官与

王安石有甚亲故么?”荆公连声答道 :“没有,没有!” 荆公

登舆,分付快走,从者跟随,踏月而行。

又走了十馀里,到树林之下,只有茅屋三间,并无邻比。荆

公道:“此颇幽寂,可以息劳。” 命 江居叩门。内有老妪启扉,

江居亦告以游客贪路,错过邸店,特来借宿,来早奉谢。老妪

指中一间屋道 :“此处空在,但宿何妨。只是草房窄狭,放不

下轿马。” 江居道 :“不妨,我有道理。” 荆公降舆入室。江

居分付将轿子置于檐下,骡驴放在树林之中。荆公坐于室内,

看那老妪时,衣衫蓝缕,鬓发蓬松,草舍泥墙,颇为洁净。老

妪取灯火,安置荆公,自去睡了。

荆公见窗间有字,携灯看时,亦是律诗八句。诗云:

“生已沽名?气豪,死犹虚伪惑儿曹。

既无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辞诳叶涛。

四野逃亡空白屋,千年嗔恨说青苗。

想因过此来亲睹,一夜愁添雪鬓毛。”

荆公阅之,如万箭攒心,好生不乐。想道 :“一路来,茶坊道

院, 以至村镇人家, 处处有诗讥诮。 这老妪独居, 谁人到

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那第二联说‘吴国’,

乃吾之夫人也。 叶涛, 是吾故友。 此二句诗意犹不可解。”

欲唤老妪问之,闻隔壁打鼾之声,江居等马上辛苦,俱已睡去。

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想道 :“吾只信福建子

之言,道民间甚便新法,故吾违众而行之,焉知天下怨恨至此?

此皆福建子误我也!” 吕惠卿是闽人,故荆公呼为福建子。是

夜,荆公长吁短叹,和衣偃卧,不能成寐,吞声暗泣,两袖皆

沾湿了。

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

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于木盆之中, 口中呼 :

“罗,罗,罗,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

“谀,谀,谀,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江居和众人看见,无

不惊讶。荆公心愈不乐,因问老妪道 :“老人家何为呼鸡豕之

名如此?”老妪道 :“官人难道不知王安石即当今之丞相,拗

相公是他的浑名?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以扰民。老妾二

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妇女二口,也要出免役、

助役等钱。钱既出了,差役如故。老妾以桑麻为业,蚕未成眠,

便预借丝钱用去。麻未上机,又借布钱用了。桑麻失利,只得

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

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豕,

都呼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当做畜生。今世没奈何他,

后世得他变为异类,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耳!” 荆公暗暗垂泪,不敢开言,左右惊讶,荆公容颜改变,索镜自照,只见

须发俱白,两目皆肿,心下凄惨。自己忧恚所致,思想“一夜

愁添雪鬓毛”之句,岂非数乎!命江居取钱谢了老妪,收拾起

身。

江居走到舆前,禀道 :“相公施美政于天下,愚民无知,

反以为怨。今宵不可再宿村舍,还是驿亭官舍 ,省些闲气。”

荆公口虽不答,点头道是。上路多时,到一邮亭,江居先下驴,

扶荆公出轿升亭而坐,安排蚤饭。荆公看亭子壁间,亦有绝句

二首,第一首云 :“富韩司马总孤忠,恳谏良言过耳风。只把

惠卿心腹待,不知杀羿是逢蒙!” 第二首云 :“高谈道德口悬

河,变法谁知有许多。他日命衰时败后,人非鬼责奈愁何?”

荆公看罢,艴然大怒,唤驿卒问道 :“何物狂夫,敢毁谤

朝政如此!” 有一老卒应道 :“不但此驿有诗,是处皆有留题

也。” 荆公问道 :“此诗为何而作?”老卒道 :“因王安石立

新法以害民,所以民恨入骨。近闻得安石辞了相位,判江宁府,

必从此路经过,蚤晚常有村农数百在此左近,伺候他来。” 荆

公道:“伺他来,要拜谒他么?”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

谒之有!众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时,打杀了他,分而啖之耳。”

荆公大骇,不等饭熟,趋出邮亭上轿,江居唤众人随行。

一路只买干粮充饥,荆公更不出轿,分付兼程赶路,直至金陵,

与吴国夫人相见。羞入江宁城市,乃卜居于钟山之半,名其堂

曰半山。

荆公只在半山堂中,看经念佛,冀消罪愆。他原是过目成

诵极聪明的人,一路所见之诗,无字不记,私自写出与吴国夫

人看之,方信亡儿王诖阴府受罪,非偶然也。以此终日忧愤,

痰火大发,兼以气膈,不能饮食。延及岁馀,奄奄待尽,骨瘦如柴,支枕而坐。吴国夫人在旁堕泪问道 :“相公有甚好言语

分付?”荆公道 :“夫妇之情,偶合耳,我死,更不须挂念。

只是散尽家财,广修善事便了?”言未已,忽报故人叶涛特

来问疾,夫人回避。 荆公请叶涛床头相见,执其手,嘱道 :

“君聪明过人,宜多读佛书,莫作没要紧文字,徒劳无益。王

某一生枉费精力,欲以文章胜人,今将死之时,悔之无及。”

叶涛安慰道:“ 相公福寿正远,何出此言?”荆公叹道 :“生

死无常,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发言,故今日为君叙及此也。”

叶涛辞去。 荆公忽然想起老妪草舍中诗句第二联道 :“既无

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词诳叶涛。” 今日正应其语。不觉抚髀长

叹道 :“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

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安能久于人世乎!”

不几日,疾革,发谵语,将手批颊,自骂道 :“王某上负

天子,下负百姓,罪不容诛,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

乎?”一连骂了三日,呕血数升而死。那唐子方名介,乃是宋

朝一个直臣,苦谏新法不便,安石不听,也是呕血而死的。一

般样死,比王安石死得有名声。至今山间人家,尚有呼猪为拗

相公者。

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有诗为证:

熙宁新法谏书多,执拗行私奈尔何!

不是此番元气耗,虏军岂得流黄河?

又有诗惜荆公之才:

好个聪明介甫翁,高才历任有清风。

可怜覆阡因高位,只合终身翰苑中。

我们无意对于王安石进行评价,但我们相信历史会给出最好的评判的。

王安石改革不能成功,但我看问题不是出在王安石身上,而是出在中国本身。

1991年民政部在农村进行的试点工作是A.养老保险B.医疗保险C.生育保险D.社会救济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在已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西方国家(如德国),从事独立经营的农民与具有雇佣关系的工人和职员一样,能够享受到所有社会保险的保护。而在我国,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限制,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社会保障相比,不仅建立得比较晚,而且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重视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且对于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介绍,进一步论证我国农民是否应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在我国健全和完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构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以此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作出些许努力。

一、中国农民社会保障的产生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国目前的农民社会保障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个方面。

1、农民养老保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但是当时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农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列,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出于迅速建立工业化国家的考虑,有意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实行倾斜政策,即对有工资收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营企业的职工,大中小学的教师等实行国家保障,对没有工资收入的城市贫民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当时国家没有充足的国力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提供保障。这种把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的制度延续了43年。

1983年中国农村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把过去由农民共同经营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耕种,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和内地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由于兴办乡镇企业和实行科学种田,农村和农民很快富裕起来。据1990年的统计,年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的县有184个,在800元以上的有431个,[1]而人均年收入700-800元的农民就具备了投保条件。而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以后,他们的收入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外还有剩余,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养老保障愿望。同时,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这又加快了人口老龄化。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7285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8.2%,并且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2]人口学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3]在中国农村,老人与子女住在一起的比例虽然高达88.7%,但是收入来源和生活料理依靠老人自己的比例分别是50.7%和82.2%,[4]可见目前在农村,家庭养老已不占绝对主导地位,很大一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保障。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在不断上涨,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速了农村的人口老化。所有这些情况都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负责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民政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1年6月开始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取得了很大成效。当时的实践证明,“方案”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是可行的。1992年1月3日民政部正式颁发“方案”,使农村养老保险在“方案”的引导下逐步在全国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推开。《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只有7条,是中国政府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制定的、引导广大农民自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规范性文件,它虽然由于不具有强制性,因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法律规范,但是它的颁布和实施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就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农民的老年保障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养儿防老”就是农民对自己老年生活依靠的一个生动写照。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于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二、在国际上尚无大范围解决无固定收入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的成熟经验以及中国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农民的责任和关心,这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方案颁布之前,中国农民依靠或者希望依靠家庭养老,根本没有社会保险的意识。方案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使农民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意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保障意识,这对于促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方案”虽然只具有引导功能,但是它的制定和颁布实现了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在中国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资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农村农、工、商等各类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由点到面,逐步发展。

“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农民养老保险不是商业保险,而是有集体与国家参与其中的、以确实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为目的的政府行为;2、对于农民个人来说,是否参加养老保险,选择何种交费标准,由农民自己决定,不强制,不搞“一刀切”。对于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县来说,也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决定统筹范围,能搞多大规模就搞多大规模,也不搞强制。这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展策略,非常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被广大农民接受,有发展前途和成功希望;3、“集体给予补助,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体现了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又不至于使集体和国家背上沉重的包袱,这将更有利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长远发展。总之,由于“方案”从中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出发,因而是一个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视,几年来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积累初具规模。到2000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94个地区,2052个县(市、区),32610个乡镇,428889个村,101691个乡镇企业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国参保人数为6172.3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为195.5亿元。2000年当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97.81万人。[5]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群众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基层组织健全的地区,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就可以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国内和国际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因此在这一制度建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第一、一部分干部对在我国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干部认为,农民应该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有条件的农民可以搞商业保险,不必搞社会养老保险;有的认为,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农民负担,不应推行而应制止;有的认为,农民养老是农民个人的事情,政府不应过问,由农民自己计划和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第二、基金管理存在着比较棘手的问题。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基金只能存银行、买国债,难以使基金的增殖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同步,难以回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基金由县级管理,使得基金分散、运营层次低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县级财政普遍吃紧,有些地方用养老保险基金发工资或弥补财政赤字。

所有这些问题,尤其是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在有关文件中指出的“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将其过渡为商业保险”,[6]给农村养老保险带来较大震动,造成消极影响,使农保业务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具体表现在:1、由于一些基层单位退保,使得已开展农保工作的基层单位比上年减少,县级单位有所减少,但主要是乡镇单位从去年的33806个减少到32610个;2、由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地方各级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数量有所减少,其中乡镇机构减少4569个,人员减少2338个;3、由于一些农民怕政策变化而不再续保,有些农民干脆退保,使得参保人数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参保人数下降到6172.34万人,比上年下降了287.65万人;4、由于退保人数增加,尤其是由于根据国务院对农村社会保险整顿规范指示精神,不再接受新的业务,造成参保人数下降,因而保险费收缴额下降,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为195.5亿元,虽比上年增加12亿元,但增幅比上年下降了4%;5、2000年提取的管理费为4173.3万元,而各地实际支出为6958.33万元,缺口为2785万元。管理费严重不足,使得动用调剂金成为普遍现象,部分省市甚至动用责任金发工资;6、由于农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存入银行和买国债,而目前银行存款的不安全性有明显的表现,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基金也有违规经营的情况,这就使得农民养老保险基金潜在很大风险。[7]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在经历了几年的蓬勃发展之后,进入到目前的这种立法没有进展、实践在倒退的局面。

2、农村合作医疗

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追溯到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医疗合作社。在群众积极参与和政府的支持下,医疗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46年达到43个。[8]1955年全国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一些省份(例如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的农村出现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通过由农民出保健费,由农业社从公益金中提取适当补助的办法来筹集资金,以解决本社农民的防病治病问题。可以看出,这是将我们中华民族的合作互助、同舟共济精神应用于农民防病治病领域的一种尝试。1965年湖北省麻城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合作医疗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和《麻城县合作医疗暂行管理办法》,这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合作医疗制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毛泽东批发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并称赞“合作医疗好”,之后农村合作医疗迅速发展和普及起来。1979年卫生部在总结合作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与农业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到1980年,全国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

1982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集体的公益金积累明显减少,由此也使以公益金为一部分资金来源的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政府没有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到1985年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下降到5%.[9]近几年,虽然有些地方政府对合作医疗给予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总的情况仍不尽如人意,1996年实行合作医疗的村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7.7%,农村人口覆盖面仅为10.1%.[10]

实践证明,重建合作医疗有相当大的困难。主要问题是:第一、从政府官员到农村基层干部以至于到一部分农民对合作医疗不重视甚至有不正确的看法,是影响合作医疗进一步发展的思想障碍。许多政府官员认为合作医疗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农民可以加入商业保险,政府不必过问,因而对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和领导不力;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合作医疗问题上有畏难情绪,认为合作医疗资金难筹措、难管理,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意见,因而对办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精神;有些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互助互济的性质认识不清,生怕自己因不生病而吃亏,生怕干部生病吃好药、自己生病吃次药,所以也不积极参加合作医疗。第二、资金筹措有困难是最主要的问题。应该说,国家在农村合作医疗上承担着一定的责任,然而实际情况是,近年来政府财政对合作医疗投资在逐年减少。例如,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11]目前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合作医疗事业;在以个人集资为主的筹资原则下,由于多数农民并不富裕,加之思想上有各种顾虑,对集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即使逐户收缴也比较困难,成为农村合作医疗难以向前推进的主要问题。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是农村合作医疗不能持续、稳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原因。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稳定性,不仅使法律所规定的参加合作医疗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和履行,而且可以避免人为的想搞就搞,不想搞就散的随意性。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一直以来是在用政策进行指导,不是用法律进行规范,这就决定了农村合作医疗不能健康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5年以前,在我国农村只对五保户和困难人口提供救济。1995年,民政部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以此改革以往的农村社会救济事业,保障真正困难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的县区市有1935个,占全国2126个县的91%,占农村人口的3.4%.保障资金由国家和集体筹集。例如1999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北京为295万元,其中国家支出229万元,占78%,集体支出66万元,占22%;上海为1031万元,其中国家支出434万元,占42%,集体支出597万元,占58%;广东为10218万元,其中国家支出8628万元,占84%,集体支出1590万元,占16%;陕西为11024万元,其中国家支出1852万元,占17%,集体支出9172万元,占83%;新疆为17万元,全部由国家支出。1999年全国共投入资金62240.6万元,其中国家支出32483.8万元。对于保障对象的确定,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作了具体规定。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316.1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0.34%,全国共投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2240.6万元,其中国家预算安排32483.8万元。农村五保户政策得到较好贯彻,集体为195.4万人提供资金17.9万元,国家提供了1.55亿元。[12]

农村社会救济存在的问题与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基本相同,这就是:第一、社会救济资金严重不足。1999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只规定五保户的供养资金列入农业税附加,而没有规定对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由于税费改革使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靠县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不能保证为所有特困户提供救济,有些经费紧张的地方,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第二、覆盖范围小、待遇标准低。由于经费短缺,需要救济的人多(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共有社会救济对象4750.4万人,国家临时救济贫困人口1659.8万人次),所以只能按照低标准提供待遇,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贯彻。

二、中国农民有权利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

中国城乡和工农的巨大差别,使得民间有“跳龙(农)门”之说。人们向往城市,希望改变农民身份,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城市人一生的生活有保障。据统计,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03亿元,其中城市社会保障支出977亿元,占支出总数的886%,农村仅支出126亿元,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这其中包括农村特困户救济和优抚军烈属等),相差将近30倍。[13]造成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其中政策方面的原因不能不说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举步维艰的一个主要原因。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例,1995年至1998年间是农村养老保险搞得最火热的几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到了2000年参保人数急剧下降,这其中除了农保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管理、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保工作不够重视等因素外,主要是因为1999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目前尚不具备普遍推广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的文件,导致农村社保工作大幅度下滑。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农民和农民利益的忽视和轻视。

也有人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历程来说明,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状况是符合社会保障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他们指出,工业化一般经过以农养工阶段、工农自养阶段和以工养农阶段。只有当工业化水平处于第三阶段,经济水平总体较高时(人均GDP2000美元以上),才有条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不发达地区处于以农养工阶段向工农自养阶段过渡时期,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还不够成熟。[14]诚然,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建立象发达国家那样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我们现在首先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中国,农民有没有权利获得社会保障的保护?我们能不能基于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中期阶段,而放弃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保护?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给予论证,对于澄清人们在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重视并进而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获得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农民的一项权利。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显然,这里所说的公民也包括农民在内,农民也应该象城市居民一样,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15]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反过来说,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那些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提供物质帮助。如果过去我们把这段话理解为在农民处于困境时由国家或者社会向他们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救济的话,那么在我国民主和法治建设有了极大推进、人权实践也有了较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农民作为人,与城市居民一样,也能够或者可能遇到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这些一般生活风险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就应该向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保护。至于社会保障待遇标准的确定,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必须将农民社会保障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哪怕给予最低限度的待遇。这样,我们就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了人口的绝大部分。

第二、我国农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无论是送子送夫参军,还是用小米养育革命军队,用小推车运送前线物资,用乳汁拯救受伤的人民战士,都是希望在***的领导下,推翻剥削压迫劳苦大众的反动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广大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农民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权利分享社会发展、文明和进步的成果。这种分享,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城乡差别还比较大的情况下,不是让农民以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而首先是当他们处于不利地位时(例如,年老、疾病、残疾时),国家应承担起为他们提供物质帮助的责任,也就是为农民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这些最基本保障项目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于他们付出的贡献和牺牲所给予的回报,增加对于国家的亲和力。

第三、我国农民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可观的积累。工业化是符合农民长远利益的,因此从50年代工业化初期到现在,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金积累。1952年至1990年,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的剩余积累额总计11594.14亿元,平均每年300亿元,其中13.2%来自税收,75.1%来自剪刀差,11.7%来自储蓄。1978年至1984年,农民上缴国家农业税为211.2亿元,乡镇企业缴纳税金为350.2亿元,两项合计561.4亿元;1985年至1994年农民上缴农业税为979.2亿元,乡镇企业缴纳税金5475.9亿元,两项合计为6455.1亿元。虽然国家也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农业,1952年至1990年约为1900亿元,1978年至1984年为979.9亿元,1985年至1994年为3973.8亿元,然而农业的贡献仍高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到90年代初这种贡献仍占国民收入的20%以上。[16]然而,工业化带来的收益几乎为城市居民所垄断,即使农业投资用于水利方面,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还是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问题。[

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乙级)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几千年来,我国基层社会始终延续着一种控制性管理的?编户齐民?制度,北宋后称?保甲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取保甲制度而代之的,叫做?居委会?。1949年10月23日,杭州市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

 1989年修改的《城市居民组织法》中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不仅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还要?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2000年11月根据《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在原有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基础上进行规模调整和重新划分为社区,并将城市居民委员会统一改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开篇即强调,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明确表示: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

 2.61岁的陈立昌,是百步亭社区的专业协调员。社区里,只要有纠纷,他都会出面协调,一些纠纷闹上法庭,也被他成功?拦截?。

 初次见面,陈立昌就比预约时间晚出现2小时。?临时去了趟法院,想在开庭前尝试协调一个纠纷。一名业主拒交物业费,时间拖太长,可能被告上法庭。?陈立昌说,这是他今年接的第8起类似纠纷,之前7起都已庭下和解。

 翻了翻法院领回来的纠纷材料,陈立昌一眼就看出了症结,业主不满停车位分配。

 陈立昌的解决办法是,安定业主情绪,去物业解决停车位问题,劝说业主缴纳物业费。之前几起纠纷,陈立昌也是这样,两边做工作,一周就搞定了。

 陈立昌碰到最多的,是居民间的琐事。

 一小伙要和妻子离婚,说:?婆婆买来的早点,媳妇不喜欢,说了两句,气得婆婆心脏病发作。?陈立昌知道,买早点只是导火线,事发后,小伙骂妻子,被丈母娘听到,于是,矛盾越来越大。

 陈立昌花了3个月,在两家中间来回跑,先劝女方父母,女孩年龄大,又带孩子,离婚会有社会压力。再找到男方家中,用小孙子来打动婆婆。最后,丈夫亲自接媳妇回家,媳妇主动给婆婆道歉,一场矛盾就化解了。

 《今日说法》是陈立昌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之一,有时遇上邻里纠纷,就得用法律说话。

 前两年,一位婆婆和楼上邻居闹得不可开交,因为楼上邻居在花园中种了一棵桑树,正对一楼婆婆家门口,婆婆觉得不吉利。陈立昌从物权法相邻权入手,用法律知识讲道理,双方一致同意将桑树移栽。?不能强迫改变婆婆的观念,也不能砍掉桑树苗。?陈立昌说,邻里纠纷要讲究平衡,不能破坏任何一方的利益。

 百步亭办公室的张主任说,?陈立昌处理纠纷很公正,现在,居民有事都找他,他从来不推辞。?搞社区协调没有任何报酬,他却一连干了10年,化解各类纠纷600余起。

 3.为进一步转变社区居委会工作作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三顺店社区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进百家门,认百家人?主题活动。

 此次入户共走访了65户低保和困难家庭,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耐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并且多渠道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低保户刘金柱刚刚做了癌症手术,使原本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社区了解情况后为其申请大病救助,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

 入户过程中社区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爱心出行卡?,建立了家庭跟踪提醒档案,为每一位老人测血压,发放日常药品和健康杂志。老党员李梅刚做完心脏手术,子女都在外地,老伴瘫痪在床,工作人员定期入户帮扶老人,为其申请大病救助,李梅激动地说:?社区犹如我的亲人,总是为我的家庭解决困难。?

 通过开展?进百家门,认百家人?主题活动,居委会掌握了居民的实际情况,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为知民情、解民惑、为民办实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在朝阳路某小区,记者遇到了在该小区居住了近30年的市民王先生。当记者向他打听?社区居委会在哪里?时,王先生先是一愣,然后摇头说?抱歉?。?说实话,我真不知道我们社区的居委会在哪里,20多年来我从没去过,也不知道居委会都干些啥。?王先生说。

 记者分别在十堰市10个居民小区对近百位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其中近25%的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有哪些职能,这些人中,年轻的上班族占了绝大多数。

 记者来到十堰市某社区居委会一站式办事大厅,组织建设、计划生育、城建卫生、劳动保障等7块醒目的牌子依次排开,负责相应工作的工作人员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碌。

 陈敏坐在劳动保障的牌子前,不停地接听和拨打电话,因为社区将跟一家劳务公司联合举办一次招聘会,重点解决辖区内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刚将招聘会的事敲定,一家广告公司又来找陈敏联系在小区放置?文明宣传牌?的事。

 记者在该居委会办公室墙上看到,写在陈敏名字后面的工作内容有7项:劳动保障、居民医疗保险、经贸统计、武装民兵、安全生产、企业服务、共青团。在另外几名工作人员的名字后面,也都写着至少5项工作内容。

 ?这些只是写出来的,还有很多工作无法一一写出来,但实际上我们也都在做。?该社区的李书记一边趴在电脑前写?上面要的报告?,一边对记者说,人口普查的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他们又开始忙起了年终党建工作。

 ?各种政务性工作,还有低保、环卫、劳动保障、文化、养老等等,都是我们的任务。?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现在,很大一部分行政机构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最后也都沉淀到了居委会。?在不少居民不了解甚至抱怨社区居委会的同时,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却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为大家眼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操心劳累。

 5.在北京二环路的西南角有一片曾经显赫的住宅区?汽南社区。它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第一个?城市新社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装甲兵学院院务部原部长、师职离休干部王士良就在这个小小的社区里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从治保主任到居委会主任、社区党委书记。2008年,〖=2〗他又开始担任?非政府机构?汽南社区建设协会的会长。

 汽南社区是个?招贼?的小区。一来小区没有围墙,四通八达;二来住户高干多,家境相对富裕。小区每年都有好几起溜门撬锁案,居民上班提心吊胆。

 因为这事情,这儿的片警年年考核落后。他也想组织个巡逻队,但是没人响应。后来这事情就落在小区居委会身上。

 居民是支持居委会的。居委会上门征求大家意见时,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居委会建议的是原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李本。他对王士良说:?早就应该这么办,老王你发一个执勤的红袖章给我。?33人组成的?高干巡逻队?很快就上岗了,现在,?高干巡逻队?已经扩编为一支由192名离退休的高中级领导干部、科技专家和一般干部组成的?汽南党员干部治安巡逻队?。从那以后,小区的社会治安明显好了起来,大家上班安心了,那个片警考核成绩也上来了,调到了公安分局工作。

 6.早上7点多,居民就在鹤翔社区的空地上晨练。

 ?我们鹤翔里(鹤翔社区的旧称)各方面都很不错。?记者到荔湾区白鹤洞街道鹤翔社区采访时,在社区内健身散步的街坊们纷纷?叮嘱?记者。对于他们来说,在鹤翔社区生活,能享受到近2000平方米的社区绿化、周边市场配套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物价消费、高效热情的居委会、提供优质服务且每平方米仅收0.45元物管费?更让街坊们感到幸福的是,社区里超过六成都是广钢集团的员工或退休人员及亲属等,?邻里左右都是工友,社区里也有很多熟人,就像在一个超级大家庭里,很热闹很温馨?,一位住在这里的广钢退休工人告诉记者。

 据居委会邝主任介绍,近年鹤翔社区在努力创建广东省绿色社区,在市、区、街的支持下将社区内的闲置空地分别打造成6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的绿化休闲广场,目前区内的绿化面积已达到1830平方米,绿地率为45%。?绿化一直是社区大力发展的方面,希望能让居民得到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区里种了不少桂花,小区里洋溢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味,另外还有许多十多米高的大树,即使正午时分也能给居民送上一份阴凉。据了解,社区的绿化建设以?加强升级?为重点,在原有的绿化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较少进行大拆大建,较好地保证了各种树木的生长。在社区内,记者还见到一棵大榕树,在树下乘凉的老街坊告诉记者,这棵树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夏天时大家都喜欢在树下乘凉聊天,保存着羊城独有的?榕树头?文化。

 记者到鹤翔社区采访时,遇上了几十位正在绿化广场跳舞的街坊,她们告诉记者说,居委会经常组织她们外出参加各项活动,去年亚运期间,她们就到了中大北门参加集体跳交谊舞的表演,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心情愉快,也锻炼了身体,还能了解更多的国家的发展变化。

 7.广州市黄花岗街道社区居委会一次寻常的换届选举,却因广东工业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新这名正厅级干部的参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更多的则是惊诧?这是否有点?屈尊?了?

 在人们的印象里,居委会就是一群大爷大妈,处理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儿。近几年,虽然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加入到社区管理队伍中,但总体上,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一向是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地方,与政府机关干部、大学教授鲜有交集,更不用说?正厅级?的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了。有选民就说,以前总觉得居委会委员说话不够分量,如今有正厅级干部当委员,希望?实力派?社区干部能多为街坊办实事。黄花岗街道党工委其实也有此意,在他们看来,辖区内有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教育厅等大型单位,发动这些单位?有号召力、有资源,也有想法?的领导或老领导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效果是原来的大爷大妈无法实现的?。

 8.一位在居委会实习的大学生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认识:

 社区居委会的性质:

 (1)社区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居委会是维稳的前沿,千千万万个和谐社区构成和谐社会。

 (2)社区居委会是现行体制内最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工作。

 (3)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都是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调节辖区内居民之间、居民家庭内部的矛盾。

 (4)居民自治突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民主理念;政府行为突出了权力的强制性、政务的统一性和实效性。居民自治与政府行为是一对矛盾关系。

 社区居委会的现状:

 (1)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民政、社区治安、民事调解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随着社区组织结构的健全、职能的完善,将为社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一直以来,虽然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和活动经费都被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但标准比较低。

 (3)现在居委会成员均由退休人员组成,人员年龄偏大,管理水平较低。

 (4)居委会工作量大、内容繁杂,有时还不被人理解。

 社区居委会的未来:

 (1)随着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需求的不断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自我服务职能逐渐弱化。这就要求社区专职工作者不断提高素质及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2)居委会法人身份的落实,为搞好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发挥特有功能,在各种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9.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其实,作为居民自治机构的居委会由政府补助,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已成惯例。比如在北京,从2006年起凡在居委会工作满一届的人员享受每人每月150元以上的津贴,每增加一届,津贴也相应增加。而在天津,2009年起将社区居委会成员生活补贴标准下限由每月820元提高到1200元。

 不过,《意见》第一次将这笔开支变得?名正言顺?。

 三、申论要求

 得分评卷人1.通过对给定资料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资料8中某实习生的观点,指出其中不正确的观点并分别说明其不正确的理由。(30分)

 要求:判断正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400字左右。

 得分评卷人2.给定资料2中百步亭社区专业协调员陈立昌的工作方法很有代表性,请谈谈这件事给你的启示。(3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400字左右。

 得分评卷人3.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实际,以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内容,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40分)

 要求:主题鲜明、集中,内容充分,结构清晰严谨,语言准确流畅,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201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乙级试卷

 1.答案提示

 关于社区居委会的性质,不正确的观点有:

 第二点。社区居委会并非政府职能部门,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负责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而不是对社区居民的管理工作。

 第三点。社区居委会的职能涵盖组织建设、计划生育、城建卫生、劳动保障、低保、文化、养老等一系列内容,都是关系居民更好生活的大事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调解居民纠纷也只是这些工作内容的一部分。

 第四点。居民自治与政府行为并非是一对矛盾关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一切行为的宗旨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其强制性、统一性和实效性也是服务于这一宗旨的。

 关于社区居委会的现状,不正确的观点有:

 第二点。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和活动经费自2010年11月才下发文件明确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在此之前,大部分城市均是由政府对其予以一定程度的补助。

 第三点。当前居委会成员并非均由退休人员构成,近几年已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进入居委会,甚至还有政府机关干部和大学教授进入社区,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关于社区居委会的未来,不正确的观点有:

 第一点。居委会的行政职能不会进一步加强,自我服务职能更不会弱化。根据中央文件指示,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将在城市发展中承担更加繁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任务。

 2.答案提示

 社区专业协调员陈立昌专门负责调解社区的各种矛盾纠纷,他调解纠纷时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公正处理,从而成功调解了数百起纠纷,为社区和谐和家庭和睦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从陈立昌的工作中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不论调解何种纠纷,何种矛盾,最根本的原则是要坚持公平、公正,同时对于居民的大小问题要做到切实关心、积极解决,而不能推辞或搪塞、敷衍。

 第二,要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原则,尤其是在处理比较严重的纠纷时,一定要避免其进一步严重化,争取纠纷双方达成庭下和解而不要闹上法庭。

 第三,在调解纠纷时不能采用强迫的手段,不能损坏任何一方的利益,要讲究利益平衡,找出双方一致同意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调解纠纷时首先要了解纠纷发生的前因后果,找出症结,设身处地地替双方着想,用双方各自最在意的问题说话,两边做工作,分头劝说,该说理时说理,该讲情时讲情,使双方认识自身的问题,承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促成和解。

 第五,平时要注意法律知识的积累,在调解中运用法律知识讲道理。

 3.参考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社会不可或缺的社区居委会

 几千年来,我国基层社会始终延续着一种控制性管理制度编户齐民?制度(北宋前)、?保甲制?(北宋后),新中国成立后,取其而代之的是一脉相承的、每100?700户居民设立一个的?居委会?,其肩负着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2000年,中共中央在原有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辖区基础上进行规模调整和重新划分为社区,并将城市居民委员会统一改名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虽非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但在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的今天,其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将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将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其作用更不能等闲视之。

 那么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机构的社区居委会到底能为居民做哪些事情?估计很多人都不甚明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社会工作人员平时的工作中窥出一二。社区工作人员努力调解社区里的各种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种利益纠纷的和解和家庭矛盾的解决;不辞辛苦地走访低保和困难家庭,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医疗救助;引导社区居民成立治安巡逻队,使社区的治安明显好转;积极开展绿化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组织社区的退休居民参加各种活动等。不论是调解居民纠纷、为困难家庭办理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还是维护社区治安、大力建设社区绿化环境、组织居民活动都是与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的顺利解决无疑为社区居民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区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突出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民主理念,他们基于民主理念引导和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建设和自我服务等切合居民实际情况,易于为居民所接受,从而有利于将矛盾纠纷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有利于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质、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进而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前沿和基础作用。

 正是由于社区居委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从而促使国家不断采取政策促使社区居委会组织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水平日渐提高。中共中央不仅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工作开展的经济支撑问题,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众多大学毕业生进入社区队伍,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管理水平。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区居委会这一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政府的鼓励下,在基层民众的踊跃支持下,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进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潘亚中的采访记录

记者:我们知道您有一本书稿《中华千秋大业--强国之梦--填海造路统一台湾论证方案》即将出版,书中提出了一个在台海之间修路架桥以完成祖国统一的宏伟方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方案的具体构想?

潘亚中:从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之间,平均水深40米至60米,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以及工程地质学家们不仅作了严格、缜密的论证,而且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1604年到2004年的400年间,这里没有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这表明,从平潭到新竹实施填海修路架桥建设通道是完全可行的。

从平潭到新竹,浅水地段填海造路,深水地段架桥过去,这就可以保证维持海水畅流,航运畅通,既不影响台湾海峡的生态平衡,也不影响交通航运问题。这条大道建成后,福建平潭会发展成为一个一千万人口的特大新兴城市。挖山填海之后所形成的平地直接规划成生活小区和养老中心,台湾20到30年后,将面临全社会老龄化问题。台湾老人到福建来安度晚年。如果有紧急事情,交通非常方便,30分钟左右就可以回到新竹,使两岸人民感受到和平统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实施“填海造路统一台湾”这一千秋工程,将中国国防陆地作战战略纵深直接向太平洋推进200海里,将两岸彻底永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这项工程总投资预计9千亿人民币,建设工期大约在15年到20年之间,使之成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中国和平统一大道”。

记者: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其巨额经费的来源,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您有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潘亚中:别看这个移山填海工程如此宏伟、辉煌,但它并不需要国家拿出多少钱来投资,而是需要国家运用政府行为来启动这个工程。这笔巨大的经济账,我是这么算的:中国有13亿人,每人每月捐一元钱,一年下来就有156亿多元。如果每人每年捐出1个义务工作日,每天将可拥有35万人同时工作。先期投资不会用得太多,而且资金的运用是可持续性的滚动式发展,形成“循环经济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比如说,用移山的土方填海,把山夷为平地后,平地上可以开发房地产,建设居住小区和配套设施,靠开发房地产等周边产业所获得的巨大利润,再用来支持填海工程建设,使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经济链。这项宏伟的移山填海造路计划,必须由政府来启动,建立起一个融资管理公司或类似于“基金会”之类的组织。一是融资,二是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三是保证基金的良性循环。

记者: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构想?

潘亚中:在台湾海峡修建大桥,这个想法最早并不是来源于我。有一位叫方晓阳的著名教授,他现在任教于费城的理海大学。这位老先生早在1948年就倡导在台湾海峡修建大桥。除方晓阳教授外,还有彭阜南教授和郭履灿教授等人。他们都曾倡导在台湾修建大桥,并为此付出过很多心血,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具体操作阶段。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统一祖国的构想,在这本书里就借鉴了他们的成就与经验。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作为我们海外的华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祖国实现完全统一,只有祖国统一了才能强大。我是搞经济的,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的也是管理科学。我到美国后,就提倡工、商、侨、学各界人士联合起来,建立“世界华人经济共同体”。

我最初的想法是,首先在经济上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经济一体化,把大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和海外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联合起来,把中国建成世界经济的加工厂。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愈来愈深切地感觉到,海峡两岸不统一,许多事情都无从着手。我这样就想到了修建台海大桥。

建设这个比三峡工程还要大一倍的建筑,有两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一是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这是政治目标,另一个经济目标也相当可观、相当宏伟。这条海上通途建成以后,它将成为两条“世界经济交通大动脉”,将台湾的交通并入中国大陆交通网。穿越欧亚大陆桥,直接将整个东南亚的货物,通过台湾和中国大陆东西走向的两条道路双向运行,进入欧洲、非洲及美洲大陆,大大节约了货运时间和运输成本。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光算政治账肯定是不行的,必然还要算经济账。

若干年后,海上通途真的修成了,这个建筑有可能成为后人凭吊前人功绩的一个好去处。这条经济大动脉修通后,国家统一、政通人和,社会效益自不必说,仅就经济效益而言,也是不可估量的,它将给沿线居民提供一千多万个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使GDP每年增长一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在30-35年的时间,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最繁荣的经济中心,实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的梦想。

记者:那么这次您回国来,是不是就是为了这件事情呢?

潘亚中:这次回到祖国,主要是和中国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郭履灿、魏富胜、房明山和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主任吴之明教授以及该中心顾问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彭阜南教授等进一步探讨、研究填海造路的技术问题。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把这个方案的构图印在了年历上,在国内印刷了21万份。在国内留下1万份,我委托全国政协委员、文史专员潘君密先生把这些年历送给全国人大每一位代表、全国政协每一位委员,让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我们有一种怎样的设想,正在努力从事着一种多么艰巨的事业。我们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是,把我们的填海造路计划尽快报到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希望尽快得到国家的批准。

记者:从和您的交谈中,我感觉到您胸中跳动的一颗赤子之心。我知道您在美国期间,一直以推动华人之间的精诚团结为已任。您为什么对华人团结、祖国统一倾注了这么多心血?

潘亚中:我离开祖国已经十几年了,可是我永远记着我是一个中华子孙。其实很多在海外的华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虽然远离祖国,但这里有他们的根,永远也断不掉。

在海外多年,今年我是第一次回国。祖国的变化之大,确实让我非常吃惊。北京的变化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与我12年前离开时可真的大不一样了。祖国正在变强大,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可是,祖国的分裂又让我们感到痛心。

现在,台湾成了西方对付中国的一个棋子。自己的领土主权掌握在西方人手里,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永远的痛。如果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西方人放下这个棋子或者说把这个棋子从西方人手里夺回来,让它回归自己疆土的棋盘,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

两岸一直在讨论海峡“三通”,我认为,台湾海峡填海铺路架桥是台海两岸中国人最好的“三通”。现在进行台湾海峡铺路架桥,正如仿效拆除“柏林墙”的人为障碍物一样,使东德和西德得到了稳定和平统一,德国人民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战争岁月,更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的经济发展;同样,台湾海峡铺路架桥自然而然地连接起两岸的中国人民,大家共同努力向着和平统一共同富裕的理想奋斗,将要成为继万里长城之后,炎黄子孙进行的又一伟大工程,使得海峡两岸永远不会分离。

记者:据我的了解,您的这本著作已经引起了美国华文媒体的关注,在美国华人中也引起了广泛的反响。那么您回到美国之后打算如何推进这件事情呢?

潘亚中:回到美国后,我将在纽约着手建立一个“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基金会”,来处理未来针对该工程筹款的各项事宜。我打算在春节前把这个机构成立起来。配合这本《中华千秋大业》书籍的出版,再作一次力度更大的宣传。有我们这么悠久历史的民族、这么强大的国家作后盾,我完全有理由乐观地相信,我们的“中华千秋大业”一定会实现的。

--------------------------------------------------------------------------------------------------------------------------------------------

特大跨国诈骗犯潘亚中

《方方文集》

潘亚中究竟何许人物?他的“世界华人经济共同体主席”的头衔是什么东西呢?他有什么能耐得到中国如此多艺术家信任?他举办的“世界和平统一杯”国际大展赛是一场什么样的闹剧?他是通过什么样的伎俩骗到数额巨大的钱财?

走南闯北虽无大成 江湖骗术学了几手

1963年6月28日,潘亚中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初中辍学,在家闲呆几年后,他离家出外闯荡江湖。八十年代末期,他从四川流落到北京,蹲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陋室中,初中都未毕业的潘亚中居然独自一人办起了一所高等学府——“智能学院”,并自封副院长。他每日闭门造车,向全国各地邮寄函授招生简章和东抄西摘拼凑而成的教材,于是各地一些求学心切的学子们为圆“大学梦”纷纷上当,报名费、学费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流进他的口袋。大捞一把之后,潘逃之夭夭。这一次他尝到了行大骗的甜头。

当然,为配合自己文质彬彬的外貌,潘亚中于是在1989年自费到一所名牌大学圆他自己的“大学梦”。但他根本跟不上学习进度,只续了一年,他便放弃了这个“理想”。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年“大学生活”中,他认识了对他一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个人,那就是他现已与之离婚的妻子。

潘亚中的女朋友小巧而美丽,相互认识时,她正读大四,准备考托福出国留学。正感到在中国混不下去的潘亚中认识她后心里也亮堂了起来,他把发财梦寄托到了海外。

各怀鬼胎假结婚 留美梦破始行骗

然而,潘亚中那位读了四年大学的女友也非愚蠢之辈,相处渐久,便看清了潘的底细。只是打算去美国留学的她正缺乏坚实的后盾,而潘这方面正有所“长”。于是她与潘亚中私下达成协议:两人办理结婚手续,潘亚中以陪读身分签证去美国,

但出国的费用和她留学的费用由潘亚中全部承担。

随后两人结婚。1992年潘亚中办理了护照,并拿到了陪读签证F2进入美国(按美国法律,持此证者不能在美国工作)。

揣着签证,潘亚中怀着美梦来到美国,谁知他在美国费城留学的妻子迎头给他一盆冷水。美国法院同意了潘亚中妻子的离婚要求。

既不懂英语也无才无能的潘亚中同年流浪到马里兰州。在这里,他只花了较少的钱就注册了一个“BestGroop”集团公司,自任总裁;随后又注册了一个“世界华人经济共同体”,自任主席。他把骗人的伎俩施展在自己的同胞身上。

1994年4月,潘亚中认识了来自台湾的华侨作家但仁老先生。但仁办有刊物杂志,拥有一家小型的印刷厂。潘亚中了解到但仁非常爱国,便大表爱国之情,很快赢得了但仁的信任。潘亚中见时机成熟,随即提议与但仁先生共同筹划一次艺术大展赛。

为能够打动但仁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大展赛,潘亚中提出了大展赛的口号——“和平统一”,“通过艺术大展,达到华人的相互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

但仁先生果然为之心动。

报纸虽早逝 “大展”却开头

但仁先生出于一颗老华侨的爱国之心,同意与潘亚中一起办一张报纸,名为《华人经济报》。

《华人经济报》虽然只出了二期,但在这个短暂的舞台上潘亚中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并且在第二期《华人经济报》上声称:“本次大赛将有获奖者近一万名,凡参加者将获得‘世界和平统一’国际大展赛纪念品。由于本次大赛作品覆盖面广,欢迎捐款,有意赞助者,请与主办此次大赛的‘华人经济共同体’主席潘亚中先生联系。”

扯大旗,打名人牌是潘亚中的拿手好戏。他在征稿启事中声称,此次大赛由知名人士陈香梅、祖炳民、王季适担任总评审,并大开“国际玩笑”,明确标明展览地点为“联合国大厦大厅”。

其实,真正最具诱惑力的恐怕还在邀请函中的一条注明:缴纳15000美元,可以办理特殊人才专业绿卡。

纵然千夫所指

难阻万人上当

潘亚中搞的这次国际艺术大展赛既然如此声势浩大,约的新闻界自然十分关注。被潘亚中推出担任“总顾问”的陈香梅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明:“我不认识潘亚中,更不了解其人,收到他的聘书,因没有时间精力去参加,所以没有答允。”

而其他“总顾问”、“总评审”也都众口否认担任了该大赛的职务。

6月,一批在美国的华人知名人士联合发函,要求中国驻纽约领事馆迅速查明此次大展的真实情况。

中国文化部门在悉知大展赛一事后,也通过各种途径劝告国内艺术家慎重行事,防止上当受骗。可是明白真相的实在太少了,而且在同时,潘亚中也加快动作,向国内外艺术家发出获奖喜报和邀请函,声称:你的作品经“评审”已经获奖,请寄来奖品费、纪念品费398美元;邀请你赴美参加大展赛开幕式,请寄来食宿、交通及旅游费3400美元;或需办理特殊人才专业绿卡,请寄费用15000美元。

1996年4月,准备参加艺术大展赛的一位中国画家抵达纽约,在离开中国前,他已经如数汇给潘各种费用,包括15000美元的移民费用。

晚上,潘亚中为这位画家的到来举办“欢迎会”,两个人去一家中档餐馆花8美元吃了晚餐。随后带画家去住宿,潘亚中把他带进一幢又脏又乱的大楼,上至顶楼,指着一间8平方米左右的“鸽子笼”房间说:“您就住这儿吧!”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之外什么都没有,画家当即表示不满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难道就住这种地方?”潘亚中摊摊手,说:“这是在美国,有这样的地方住已经很不错的啦!”

这位画家只好自认倒霉,囫囵睡了一觉,不料次日一早,房东竟找上门来收房租。他顿感大事不妙,忙跑去找潘亚中,一进潘亚中的“办公厅”,潘亚中便将其轰走,说什么随意闯入他人房间在美国是犯法的,随时可以叫警察来抓他,吓得这位画家忙不迭退出“办公厅”,潘亚中随即关了门,这位画家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门外等“潘主席”。

可怜这一位画家,在国内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何曾想到会在美国如此狼狈。他一筹莫展,只好白天流落街头,有时候蹲在中央公园卖自己的画,晚上住进潘亚中找的“鸽子笼”,还得自己给房租。

到了5月份,基本生存都已成了问题,他终于鼓足勇气走进了中国德阳律师事务所驻纽约的办事处,找到了一位叫江峰的中国律师。

这时,陆续抵达纽约参加“开幕式”的艺术家不过30名,而潘亚中却收到了近400名中国艺术家来美出席“开幕式”和办个人画展的预付款,其余的艺术家还在家中静候“邀请函”的到来,翘首盼望踏上去纽约的“幸运之途”。

此外,每人交389美元换来的大展赛奖杯竟是一个价值几十美元的塑料杯,纪念品则是一件仅值2美元的T恤衫。而且,只有来到美国的艺术家才有如此“荣幸”,对其他也交了钱而未来美的,潘亚中则一概不管,一些艺术家打电话联系潘亚中的

律师,询问最关心的办理绿卡一事,律师回话:办什么绿卡?不过就是将你们的护照办理延期6个月手续,费用还要自付。

至此,潘亚中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赴美的艺术家大呼上当!

正在这时候,江峰通过与潘亚中的巧妙周旋,掌握了潘亚中假艺术大展赛之名行诈骗之实的部分情况。他将这些情况通报给中国驻纽约领事馆、美国一些律师事务所以及纽约的部分华人社团。1996年6月,由远东国际法律事务所常遇律师、德阳

涉外法律事务所驻纽约办事处江峰律师等人发起四川同乡会、美国教科文基金会麦瑞律师事务所等12家社团、构共同成立了“保护艺术家权益联盟”,并在报上发出重要启事,称该联盟旨在“协助各受害人,伸张正义,追索钱财及艺术作品,保障

正当权益”。

与此同时,潘亚中正把目标对准赴美参展艺术家带来的一批珍贵作品,其中有位来自湖北的青年画家邓荣,带来的一幅长达百米的巨作《土家风情》,价值近500万美元。这幅画成为潘亚中的头号目标,他要求邓荣将这一巨作献给“共同体”参

加展出,从而据为己有。“保护艺术家权益联盟”立即与警方以及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取得联系,6月30日将邓荣和这幅巨作安全护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

“大展赛”匆匆收场

潘亚中终于归案

6月28日终于来临了。“开幕式”在喜来登饭店一会议厅召开。上午11点,衣冠楚楚的潘亚中心事重重走进展厅,迎接他的不是庆祝大展举行的鲜花和掌声,而是新闻记者提出的一连串尖锐问题。

大展赛开幕式草草收场的次日,“华人经济共同体办公厅”大门紧闭,潘主席不见踪影。但“办公厅”大门上有潘主席亲书的“重要启事”:由于遭民族败类的破坏,本次大展不得不另择日举行;本主席身心受扰,身体欠安,医生称需休息数周……前来找潘亚中算帐的艺术家们大为愤慨,当即另书一启事张贴一旁:本人因残害来自国内的艺术家,用心险恶,手段残忍,自觉做多了亏心事,而遭天谴生病。

此时的潘亚中急于转换自己在美国的身分。他对众多艺术家声称能办理绿卡,实际上他自己都没有绿卡,仍然是中国公民。他听说《华美日报》可以解决3个绿卡身份,于是拿出6万美元购买该报,但是由于该报出卖时并未征得董事长同意,该报

董事长委托律师对此提起诉讼。通过(华美日报》办绿卡已无可能了。纽约警方在接到潘亚中行骗的大量投诉后,以何姓男女的报案为突破口,于10月4日逮捕了潘亚中。

你支持独生子女父母退休金上调吗?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油漆工班组长陈雪萍建议,提高独生子女年老父母的养老补助,鼓励兴办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院,在政策规定的退休金的基础上,独生子女父母退休金上浮10-20%。并允许已达到退休年龄的独生子女父母投靠异地工作生活的独生子女。

真是良心建议啊。一个提议道出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几代人的心声,这个提议无疑是关心鼓舞的。这几个年代的人们基本已经退休或者面临着退休,他们正在慢慢的老去,儿女成家工作繁忙,而他们面临着孤独、空巢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生病了看到忙碌的儿女,不忍心拖累他们。而不高的退休金又难以找雇工。所以,不能因为现在鼓励提倡多生的大环境,而忽视曾经为独生子女政策做出牺牲奉献的父母。

根据之前的一份媒体调查,在调查对象有60%是非独子女的情况下,74.1%的人感觉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需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在不同城市无法互通。

? 非独生子女家庭都况且如此,如果是独生子女家庭,以上的数字可想而知。

?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确实很难,一方面要面对现实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用细说,光是高额的房贷就压着喘不过气来,照顾小家庭的同时,还要腾出时间探视和照顾双方父母,精神疲惫,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硬生生把自己累成狗。却还要咬着牙坚持,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焦虑抑郁。如果提高父母退休养老金,经济上得到缓解,就可以找保姆照顾父母,生病住院的医疗费也能让子女也缓解一下压力。

提高独生子女父母退休金,不但惠及父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独生子女减缓一下养老压力,尤其像双独婚姻家庭,他们可能面临四个老人,再加上自己养育的,其负担可想而知。提高独生子女退休金,实质上有利于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

还有那些没有领退休金的,是否也得考虑予以照顾。这既是对他们当年积极响应政策的一种回馈,也是对他们做出牺牲奉献的一种感恩感谢,尤其现在提倡多生育的情况下,更不能忘记他们当初的奉献。

社会保障的提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建设,大家庭的和谐美好离不开小家庭的支持。希望我们的生活保障越来越健全,希望独生子女父母的那几代人有幸福的晚年。

辩论赛:是否应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正方: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居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特别是421家庭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为此社会应当提供多元化的养老选择,而送老人进养老院就是指政府或者子女依据老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可见养老院是在养老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让老人老有所养的一个新途径。

我方赞同送老人进养老院,理由有三:

第一:对于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或者由于种种原因子女无力赡养的困窘老人,政府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手段。

第二:在经济来源确定的情况下,养老院在生活照料方面更为专业,面对通常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养老院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更好的护理,而在精神慰藉方面,子女的孝心不会因为父母居所的变化而减少,同时在养老院里老人们同龄相聚、同生同息,增加了社会交往,扩大了社会联系,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欢笑,可见养老院的出现给老人们在晚年多了一个养老的选择,让老人们自己自由的决定,给老人的夕阳之光添一抹新的色彩。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承认和接受养老院体现了养老院社会化的趋势,反映了新的孝文化观念。从伦理的角度讲,孝的观念要继承和传扬,那那么孝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一切为了老人,让老人健康安宁的这个精神内核不能改变,昨天老人们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而今天当他们老去步入人生黄昏的时候,年青一代有责任对他们竭尽所能的赡养,这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更是年青一代对上一代人普遍的社会责任,事实上个人对孝的观念只能体现个人的德行和修养,而社会整体普遍对孝的认识则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谢谢

反方:

谢谢,对养老问题对方一辩已经不知不觉中,偷偷给我们预设了两个概念:

第一:现代人已经忙到无暇照顾老人了,所以说就送老人去养老院。

第二:养老院可以展望的像天堂一样好,因此他方赞成。

您方那么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角度是老人的角度,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预设真的合理吗:

首先,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吗?同意去的老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觉得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自己,而百分之三十其实害怕自己连累了子女,我们可以想象老人心里有多矛盾,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家里,另一方面不愿意麻烦儿女,老人辛辛苦苦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可儿女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送出去了吗?难道豪宅、名车、存款地位就真的比我们唯一的父母更重要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根本只是借口和日后徒增悔恨的原因而已。

其次,再来看看养老院,无论它条件多好,但它始终不是家,因为心理学证明老人心灵的慰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是家人,第二是人家关系网,这两点正是养老院所天生缺失的,那里没有儿女直接的关怀,没有孙辈天真的笑脸,它再怎么好又真的是老人想要的吗?

再去看看养老院,会破坏老人固有的人际网,老人在他原来居住的地方会建立一大群朋友关系,而去养老院无异于要对这些朋友说再见了,这对于体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老人来说有多重的负担呢?举个例子来说,这就好比把冬天里的一株古树从它原来根深蒂固的地方拔起来移到新的地方,即便这个新的地方再好,我们也说这是对树的一种伤害,因为你已经割断了他的根茎,更因为冬天就根本不适合移植树木。

同时,在一个随时有可能老人离世的地方,脆弱易波动的老年心里多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居家老人有儿孙的绕膝、邻居的寒暄,更容易感到生活的阳光和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调查显示养老院老人抑郁症的得病率比居家老人高了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在。

再次,其实我方也提倡社会养老和家居养老结合,但是养老院的模式却万万不可做为首选,现在北京大力发展的社区家居养老模式很值得借鉴,各种工人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分担儿女的压力了,而且老年沙龙等社区的机构更鼓励老人开展社会活动,到处走走下棋聊天,回家还可以享受天伦之乐,这不更是颐养天年吗?

所以我们告诉在座各位,只要您多用点心考虑老人的心理需求您就会发现养老院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谢谢大家。

正方:谢谢,诚如对方同学所言,换一个环境对老人有影响,但是不是像对方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呢。请问您了,城里的儿子该如何奉养乡下的老人呢?

反方:对方辩友说了,要看老人自己想不想,那我就问了,对于养老院养老和家居养老,哪一个更给老人家的感觉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对于孝顺的儿女养老院就是家,家就是养老院,但是对于不孝的子女呢,养老院是家,但家就是牢笼,您说哪个更好呢?

反方:养老院怎么可能是家呢?家,不仅是有亲人的地方,更是有周围三朋四友左邻右里的地方,对方辩友您的养老院有吗?

正方:什么是家?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牵挂在哪里,这就是家。这是哪个留守的父母不愿意看到儿女来赡养自己,哪一个在外打工的农民兄弟不愿意回家侍奉父母,但是生活总是无奈的。我们今天要不要现实的解决问题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您现在在央视,您父母的心在央视,所以央视就是您和您父母的家吗?对方辩友我觉得央视台长可能不会同意您这个看法呀。我还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杭州经过调查有95%的老人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请问您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可是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要换了一个环境,这个老人必然不适应,按照您方的说法,只能得出结论:那就是我们城里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奉养乡下的老人啊。

反方:对方辩友还是请回答一下我们的问题吧,杭州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这个时候你硬把他送去养老院,您究竟是孝还是不孝呢?老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原因很多,北京玉渊潭养老院院长说,其实很多老人还是愿意来的,但是他们就怕面子挂不住,这是不是对方同学不赞同的观点惹的祸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刚反复提到乡下,我想请问您,乡下哪儿有养老院呀?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您不知道吗?中国农村大量农民工到城里务工,现在农村养老可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不要解决呢?

反方:我们要解决,所以请问了,农村的那些老人送到哪里的养老院呢?

正方:对方辩友,给您举一个例子吧,现在天津市正在大力兴建农村养老院,再请教您这样一个问题了,有的老人操劳一生,但是膝下无儿无女,请问您不把他送到养老院,难道要看到他们晚年凄凉吗?

反方:对于这种根本没有选择,只能去养老院的选择,您认为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吗?对方辩友,还是回答我方辩友的问题,为什么杭州有那么多老人不愿意去呢?

正方:不愿意去的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对方辩友的逻辑很奇怪,有子女的就叫老人,没有子女的难道就不叫老人了吗?其实郑州市给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他们斥资1500万修建养老院颐养天年,您为什么就不赞同呢?

反方:我们从来没有说养老院没有存在的必要,就是因为他们无儿无女无牵无挂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我们政府才负起了这个责,可是对于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你们觉得他们愿意待在家里,还是愿意待在养老院呢?请正面回答吧。

正方:那要看我们父母自己的选择了,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今天有的父母很想去养老院,但是您就不让他去呢?

反方:正如我方一辩所说的,这时候父母真的是真心愿意的吗?他是在考虑您呀,对方辩友,您就接着他这个不真心的愿意,就把他送到养老院,对方辩友您于心何忍呢?

正方:好,我们也来看看父母的意愿好不好呢?我们知道有些军人要保家卫国,请问您这个时候考虑父母的意愿,究竟是把他送到养老院,还是带着老人一起去保家卫国呢?

反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共同奉养保家卫国的妈妈,所以请问了,中国科学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养老院的老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要差于居家的老人,请问您对此如何解决呢?

正方:对方二辩说得好,我们要家人和社会共同奉养呀,现在养老院分担了一部分养老职能,这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养老院就代表社会养老体系了吗?请您给我论述一下可以吗?

正方:对方同学,不是代替而是多了一种途径,所以说军功章有他们的一半,也有我们社会的一半。你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提到军人的例子,请问军人的父母在家乡有没有亲人,有没有朋友,他们难道不能帮忙照顾老人吗,您就一定要把他和原来的环境分开,把他硬生生塞到养老院呢?

正方:所以多种途径并存嘛,现在我们政府也愿意帮他们分担一部分,您为什么就是不要呢?

反方:我方已经承认多种途径并存,可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一种途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方辩友请正面回答。

正方:好,您说不能换环境,我们现在就有一种新型的养老院,直接把养老院建在在社区里面,环境没有换,您赞不赞成送进去呢?

第四阶段:

反方:对方辩友,您刚才一直在强调一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例子,那我想正面请您回答了,如果您和您的父母就住在同一个城里,您会不会愿意把您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呢?

正方:我来的时候我父亲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他老了之后他要去养老院,那是我父亲的选择,我当然支持了。

反方:我们都跟你说了,你父亲为什么要去,因为他不想麻烦你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照着你父亲的话把他送进养老院吗?其实说不定他希望你说一句:不,爸爸,我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对方辩友您是不是有点不太明白您的父亲呢?

正方:对方同学,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进了养老院,他有更专业的护理,我方一辩当然可以和父亲待在一起,但他父亲腰疼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他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管狭窄,应用更专业的护理不好吗?

反方:对方辩友,老人腰疼的时候他真的是最需要专业的护理吗?他最需要的是他心爱的儿子在他身边跟他说:父亲没关系,我来帮你揉揉;对方辩友您把这个抛弃了吗?

正方: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腰疼究竟是什么原因,万一揉错了怎么办呢?

反方:所以我们说,我们社区要有一些人可以专门上门帮你父亲揉,他帮你父亲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你父亲敲敲腿,父亲不是更开心吗?

正方:对于孝顺的儿女,无论父母在哪里他都会经常去联系,但是对于不孝顺的儿女,您不送养老院在家里面他不管不问,这就是您要的吗?

反方:所以对方辩友的孝顺就是和父母离得很远的时候,心里想父母一下,但是不顾父母的真实需求,对方辩友,这样的孝顺,大家能同意吗?

正方:孝顺是不论我父母在哪里,我都爱他,这才是孝顺。

反方:可是您这样的孝顺,父母感受得到吗?

正方:那我父母在家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叫联系父母;难道他在养老院里,我给他打个电话就不叫联系父母了吗?

反方:所以为什么不能够他在家里,您又可以给他打电话又可以亲自侍奉他更好呢?

正方:对方同学,所以说其实两种途径都是可以的,看老人怎么选择。我们再来来看具体例子好不好呢?其实心脏病、脑血栓都是老人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果说不及时抢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送进养老院时刻有人陪护,您说好不好呢?

反方:对方辩友,当然不如在家里既有专业的护工,又有学习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儿女一同照顾,这样既有心的关怀又有身体的关怀,难道这不比送到养老院更好吗?

正方:我送进养老院就不能给父母心的关怀了吗?

反方:那您家里不是可以更关怀吗?对方辩友您更奇怪了,您说让老人自己选择,可是这个时候我问你我的姥姥送不送,你说送也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到底怎么办呢?(反方时间到)

正方:对方同学说要请专业护工,是不是请一个医师一个厨师一个保姆还有一个菲佣呢?

正方:所以多元化的选择,我们要让这种多元化存在,让老人自由选择不好吗?

正方:南京一家养老院的两位老人最近喜结良缘。。。。。。谢谢(正方时间到)

总结陈词:

正方:

谢谢,对方同学和主持人刚才都提到了《常回家看看》,我想如果是一个孝顺的儿女的话,无论父母在家里面还是在养老院里,我们都可以做到常和父母见见,但是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在养老院里得到更好的照顾,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样一种途径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讲居家养老才是真的好,才是真的做对了,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了呢?那我们为什么还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呢?

对方同学今天反复和我们谈家,然而什么是家呢?家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房子吗?不是。家是对老人一种真心的牵挂,那么老人在哪里我们的牵挂自然就在哪里。

对方同学,今天还反复和我们谈孝,但是孝很显然显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对老人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轻易地否定了这样一种养老的模式呢?

如果空间真的能够冲淡亲情的话,我们为什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血浓于水呢?

反过来我们看到张爱玲女士,她在家里面死亡六七天才被发现,一代才女死的如此凄凉啊。养儿为防老,但总有子女不孝,那么在这些不孝的家里,老人已经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了,对方同学为什么还要封杀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更加无助呢?

相反我们看到,有些子女确实很孝顺,但总也不能做到时刻陪伴在父母左右吧,那么匆忙的一别,有可能父母得了突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这一次分别就变成了永别。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方同学也提到了,这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吗?

而我们这个社会上,总还有一些流浪老人,总还有一些留守老人,对于他们而言晚景凄凉,对方同学还要关闭养老院的大门,那么先哲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何时才能够实现呢?

正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以上的种种,即便是一个旁观者我们也会追悔莫及,而对于步入夕阳的老人而言,又有哪一个不是心惊胆战心有余悸呢?

当中国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对方同学却告诉我们不能送进养老院,那我想请问了:当我们的子女想要父母得到更科学更细心地照料时,由于怕别人的非议而不敢开口,而我们的父母想要更踏实的享受夕阳的美好的时候,由于怕给子女担上不孝的恶名也不敢轻易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正是因为有对方同学那样错误的认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是抛弃不孝的观念,才人为地造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障碍,人为地为我们的养老难上加难。

而我们的政府和众多的有识之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呼吁加强养老院的建设,让它来分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重任。(时间到)谢谢。

反方: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说实在的,在自由辩论进行的过程当中真是有点狡猾,因为他刻意地为我们模糊了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他说今天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对方辩友我方承认,对整个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二者的确是优势互补的,因为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群他们不得不接受养老院,于是养老院对他们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考虑到我们自己的例子、考虑到我们自己的情况的时候、当考虑到我们要怎么来赡养我们的老人的时候,难道这二者真的能做到优势互补吗?

往往我们的选择只有一次,我们只能在一个时间点内将我们的老人放在家里,由我们自己的心来赡养或者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在这点上来讲,二者正是具有排他性,因此对方辩友您的优势互补可能不是那么完全。

对方辩友模糊的第二个例子是:他们今天一直在跟我们讲的老人是哪些老人呢?

那些无儿无女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比如说军人,比如说出去打工的人,对方辩友,如果今天的辩题真是主要讨论这部分人的话,我想实在是辜负了我们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这样一个主旨,因为这些无儿无女的的老人,政府本来就有相当的义务去赡养他们,把他们很好地照顾起来,讨论这部分话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真正应该讨论的是:子女就在身边,而老人的意愿如此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对着我们的心做出何种选择,这才是今天真正辩论的焦点。可惜我刚才问了对方辩友好几次,对方辩友就是不敢在这个问题上回答我,反而在往一些边缘的例子上靠。对方辩友刚才提到了农村,对方辩友您知不知道在农村的礼数是很讲究地缘和亲缘的,一个家前面可以是自己的大奶奶,后面可以是自己的二姑,这些人之间就形成了很好的相互照顾的网络,这个就可以达到很好的照顾关系,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他从这个农村的亲缘关系中赶出来放到养老院,以形成您的孝心。对方辩友,您这是真的孝心吗?

对方辩友,您模糊的第三个概念就是孝,您刚才告诉我什么是孝:只要你的心在老人那里,您就是孝了。

对方辩友,我最多承认您这是小孝,因为这是按照您自己的标准,在判断父母在想什么,在判断父母需要什么样的孝。

什么是大孝呢?就是我的心跟父母在一起,我的人也跟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需要我的时候,我能贡献出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大脑和精力去照顾他。

不错,我们缺少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我们可以学呀,我们自己也许做不了一些事情,我们可以请护工来做,护工做的时候我们学,我们学着跟护工一起做,对方辩友,这个过程难道不正可以加深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让她享受到家的关怀吗?

对方辩友,如果把这三个您模糊的概念去掉的话,对方辩友我真不清楚您方的立论是怎么赞成起来的?

其实今天这个辩题就我们来讲,有一个更深层的话题,很可惜我们没有能够跟对方辩友好好思考一下,今天这个辩题的一个预设前提就是我们都很忙忙到了无暇照顾父母的阶段,可是我们这么忙真的是应该也真的是必要这么忙的吗?

我们在为了明天的名车、明天的存款、明天的豪宅,把我们的父母送去养老院,这个真的是我们要获取的目的吗?谢谢(时间到)

摘自网络!

我国社会分层状况是什么啊?(王安石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不是文学贡献哈,我只是指为民生的贡献)我需要一个公正而且详细的答案)

好了,今天关于“ldquo 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rdquo 这个口号是什么年代,由谁提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ldquo 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 rdquo 这个口号是什么年代,由谁提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