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解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解析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跪求2010年湖南和重庆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和答案?
1、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题
赏析陆游《好事近》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2010年重庆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2013湖南高考文言文
1. 求2013湖南高考语文试题,要文字版的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精校版)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A.惬意qiè 静谧bì 伊甸园diàn 惊鸿一瞥piěB.乘势chng 戏谑xuè 可塑性suò 跬步千里kuǐC.佳肴yáo 苋菜xiàn 瞭望哨liào 独辟蹊径xīD.篆刻zhuàn 黝黑yǒu 口头禅chán 力能扛鼎ká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A.扮靓 商贾 关怀倍至 余音绕梁B.辐员 魁梧 天花乱坠 彪炳千秋C.联袂 眈误 沧海一粟 插科打诨D.寒暄 遴选 克勤克俭 针锋相对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B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代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
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
"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
"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
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
《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
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
写校始讫,谨封上呈。(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A . 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 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C. 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 B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
2.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古诗文默写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考试古诗文默写篇目 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 《战国策》 氓 《诗经》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对酒当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渊明 兰亭集序 王羲之 赤壁赋 苏轼 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蜀道难 李白 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杜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杜甫 登高 杜甫 琵琶行 白居易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过秦论(及至始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腾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陈情表 李密 湘夫人 屈原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 鲍照 蜀相 杜甫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登岳阳楼 杜甫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阁夜 杜甫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阿房宫赋 杜牧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李白。
3. 湖南13年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找不到最后一段的,互相抄袭原文原文: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译文:
我之前接受了陛下的诏书,命我搜集三国时期多方面的史料,来注释陈寿的《三国志》,陈寿的书权衡轻重得当,史实大多精审而正确,实在是像一座适宜游览观赏的园林,是近代的一部难得的史书。然而此书的缺点在于太过简略,常常有遗漏的地方。我奉旨寻求历史的详情,致力于完备周全。上溯历史搜寻过去的见闻,旁征博引遗事逸闻。我考察三国时代虽然经历的年代并不久远,但它的历史却关涉到汉晋。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相差有一百年。这期间记载注释的史料纷乱错杂,经常有许多相互抵触的地方。对于那些陈寿没有记载,但却应该记录的史料,我就全部选取,来弥补他的缺漏。或者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言辞却背离交错的,或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本来就说法不一,存疑不能下论断的,我就一并记录在书中来保存不同的说法。如果是错误非常明显的,言辞不符合常理的,就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来警戒他的荒诞。对他记录的时事不知恰当与否应该存疑之处和陈寿有小的失误的地方,就多按我自己的意思来做分析。自从我编辑完成此书,至今已经将近一月。写作校勘刚刚完成,恭敬地封合好呈给陛下。
4. 2013年湖南高考语文145分过来人分享:高考理科状元揭密高考语文145分的方法来源:恒谦教育 2013-02-04 [标签:高考 理科 状元 语文] 滕少华简介: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毕业学校:西安交大附中;2003年高考语文145分。
最终考进清华大学。 还在读小学,滕少华就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挑战。
他原本在钢厂子弟校读书,当时的西安交大附小,想从各学校抽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吸收到实验班,幸运的他竟然考上了,但是,考上的兴奋还没有过去,挑战就接踵而至。 西安交大附小的教学要求很高,开设了一些别的学校不设置的课程,比如英语,由于原来就读的学校没有英语课,对于插班生小少华来说英语就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刚进交大附小的前半年小少华的成绩只能排在中等,第一名的炫目光环从他头上消逝,在新的学习环境下他仅仅是一个跟进速度缓慢的中等生。看到他这种状况,班主任老师非常失望,一个劲儿地叹息:“完了,跟不上了!” 不曾想老师这句感叹的话却激发起小少华的斗志,不服输的倔脾气让他鼓足了勇气,他觉得自己一定能行!他把英语这个难题作为突破口,为了尽快提高英语水平,他请来作英语翻译的姑姑当帮手,在老师和姑姑的指导下,他背单词、记短语、做习题,上课时专心致志听讲,课后认真预习复习,他主动放弃了许多休息娱乐的时间,埋头在ABC的世界里,甚至连做梦都在背单词。
勤奋,让小少华闯过了英语这道难关,半年后,他的英语成绩有了惊人的进步,其他成绩也是节节攀升。看到自己的名字重回第一名的位置,这个不服输的倔孩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 状元支招 把系统化知识调制成为高分催化剂 我高考语文得了145分,基础知识只错了一道题,作文丢了2分,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一分没有丢。
我始终认为自己语文能够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是因为对文学的喜爱,我两岁半开始读唐诗,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在成长中一直对文学是情有独钟。另一方面是得益于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
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我特别重视总结,可以说145分的高分就建立在扎实、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 在高三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做总结。
高三的复习一般在强调积累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知识总体的系统化把握。总体复习时要注意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视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是注意阅读,第三个阶段是专攻模拟卷子。
在做模拟卷子的时候带动前面的两个阶段,在做完卷子后还要把重点的东西重新再去看一遍。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需认真做好总结,比如语音是一个系统,复习时候要密切关注所有学过的字词的读音,像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容易误读字的读音等,将诸如此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便于记忆掌握。
紧追常用知识,不与生僻内容亲密接触 在高三复习阶段,复习资料成山成海,许多同学错误地认为,高考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于是就把教材抛在一边,一味去追捧复习资料。的确,今天高考题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课外,完全出自教材的题目看来相对很少,但是,这个并不说明教材就没有用。
我认真分析过历年的高考试题,很惊奇地发现课本中所蕴涵的知识完全可以用来解决考试中的问题。在基础知识这一块,课本中详细地讲解了词语的用法、句式的特定、文学常识等,这些知识点在高考中很常见,如果不熟悉教材,就无法正确回答问题。
因此,我把复习的着眼点集中在课本上,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作淡化处理。 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常常抱着几大本记着生僻字词的本子硬背,其实那样做很容易走偏。
一旦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去收集生僻的字词,往往就会忽略了常用的字词。我在高三复习语文的时候常常把历年高考的卷子找出来研究,专门看都考些什么样的字词,结果发现高考所考查的字词基本上是常用的!找到这个结果后,复习字词的方向就会豁然开朗,因此我不会投入太多的功夫在生僻的字词上,我相信平常见不到的字词不可能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复习的重心应该落实到常用的字词上,要特别注意保证常用的字词的复习时间。
我是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精力去背记生僻字词的,反观今年的考题,基本体现了考查常用字词这一思路,所设题目并不是很偏。 梳理错误类型,火眼金睛辨病句 许多同学一碰到改错题就手足无措,看一道题目,好像到处都是错,又好像哪里都没有错,常常找不准真正的错误。
其实改错题并不难,而且这个知识点通过练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加之又是考试中常出现的类型,因此,在复习时我特别注意辨错、改错的训练。改错的题我做得比较多,做完题我会认真思考,把常见的病句的错误罗列出来。
病句可以分成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基本上每年的考试中都会出现改错题,2003年考题的4题、5题就考到了重复、残缺等几种。
掌握基础知识是做好辨析病句题的前提,我在高三复习中曾把初中课本上句子成分划分方面的内容进行一番认真仔细的梳理,主、谓、宾、定、状、补的功能都弄得清清楚楚,做到对句子成分的功能心中有数,因此面对错题时更得心应手。另外,。
5. 今年湖南语文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全国卷1的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哥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8湖南高考语文答案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湖南卷)语文科参考答案
1.D 2.A 3.C 4.D 5.B 6.D 7.B 8.C 9.A 10.C 11.C 12.B
13.(1)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
(2)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①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②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颖有意同他保质了距离。③欧阳颖升迁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而不是丁晋公的提携。
15.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16.(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7.①感知到对象。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③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
18.你的心界愈空灵,对物界的感受愈敏锐,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物界对心界的影响愈小,心灵愈能领略趣味,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19.①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②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 到的另一种景象。③都能从中看出诗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
20.感受 静趣 裨益
21.(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本文的主旨是关于静的修养。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
②赏析就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A.主题在全文构思中的作用。“静”是全文的中心一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内容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段落层次也围绕着主题来安排。B.主题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静”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忙里可“偷闲”,闲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企图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C.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谈主题在文中的
展开方式。全文先谈“感受”,再从“心灵”所获得的“静趣”,引出“静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结论。D.从表现技巧的保外就医谈主题在文中的展开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动范例(自然现象、社会场景)的精选、俳句、诗句的引用等对于阐释主题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启发的读者对静的审美理解的艺术享受。
(2)从说理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①抓住话题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静趣”,再到静修的好处,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阐述为基础,说理层层递进。
②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而范例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以及人们熟悉的文学作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容易理解。
③书信的形式和谈话的方式,以及亲切平和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亲和力,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2009年高考语文答案(湖南卷)
湖南卷的答案可以进这个看看:/sxwwl001@126/blog/static/32492199200962475242731/
1-11:C D B C A B B D A C C
12.(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13.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14.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15.古诗文默写。(6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 。(司马迁《屈原列传(节选)》)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 , 。 ,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② , 。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1)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2)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3)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4)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作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5)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选自《沈从文随笔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6.“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严肃的样子; 总括并领起全文。(4分)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第(1)问:原句在第一段。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一般是将其本义与文中所指内容融为一体:参考答案中“庄重或严肃的样子”就是其本义;“觉悟到……”则是文中主要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的概括。
(第(2)问:难度不大,据开头的作用,考生一般能正确作答。
思路点拨考生作现代文阅读一定要整体关照,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内容、情感、主题等等),然后再来据中心(文章的中心就是文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魂)作答。
17、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就在“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后面,照抄即可)
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
解析据文章主旨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不大。
思路点拨考生首先据题干找到信息源在末段。前后勾连,据标志词“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中的“目的”一词,那既是艺术家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目的”。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
答案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考点考查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技巧。
解析信息源在第(2)段和第(3)段。第一问实际上考查文章的思路(谋篇布局),考生只要看看上下文的内容不难概括出来。
思路点拨第一问:文章在第二段写了各地的云的地方性,实际上是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的人们的性格、生活迥异,显然其用意是“由云→人”的一个过渡,其作用便有下一自然段集中写云南的云所蕴含的特定历史意义(抗战)张本。
第二问:回答出表现手法,三五个并不难,考生要注意多角度思考。
19.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5分)
答案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云南的“云”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解析第一问不难,据第三段第一句话即可
第二问:象征意义要根据全文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
思路点拨考生要有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把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的特征,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重点词语勾画出来,并对它们加以整合。
六、文章赏析(14分)
20. 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300字左右。(14分)
答案(1)根据题意,须紧扣“看”字,赏析文章主题的表达。
要求意思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300字左右。
(2)既可作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方面或特点作具体深入的赏析。
(3)赏析要点如下:
①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人们看云的不同结果比照叙述,寄望人们从“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意义中等到教育和启发,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
A.提纲挈领的概括式赏析:“看”一字是全文的主脉,通过看云,看地方的人事,看卢先生的云物的摄影,在比照中,“深思”自燃与艺术之“云”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而“向远景凝眸”,“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将文章主题逐渐“看”出来,眼中之景之事与心中之思之虑之望相间相隔,臻于一体。
B以点带面的对比式赏析:a从“许多人”看云的实用和自利(“得到一点晴雨知识”“把一个颈脖昂起酸”而“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的得失的忧心罢了”)与艺术家看云的感兴和热情(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B从看到“云”的美丽景象与看到“人事”的庸俗(“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糊口混日子了事”)的比照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C从“向远景凝眸”与“只顾眼前”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考点考查对文章的综合赏析。
解析自主命题以来,湖南省已经连续几年考查了这一题型。应该说,尽管难度较大,但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盏明灯。文章阅读本来和个性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作为高考试题,即使是这种开放性试题也必须有评分标准。这就是考生平素训练时要积累的。
思路点拨题干中“紧扣‘看’字”和“主题的表达”便是评分的重要依据(即可从这两点判断考生是否跑题)。
七、写作(60分)
21.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湖南2009年高考语文成语题答案详解
答案B
考点考查正确选用成语
解析B项,挥:指挥笔。形容才思敏捷,写字、写文章、画画非常快。这里属于用错对象。
思路点拨成语往往有适用的范围、对象,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前者用于天然的,后者用于人工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用于夫妻;“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前者只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
谁有湖南省2010年的语文的高考试卷及答案啊?知道的请告诉我!非常感谢!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
目录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祥瑞xiáng 馥郁fù 窈窕yǎo 螭宫折桂chán
B.聪颖yǐng 仰慕mò 芳謦xīn 龙驹凤雏chú
C.幽婉wǎn 荣膺yīng 醇美shún 岁稔年丰rěn
D.涟漪yī 富庶shù 澄澈chéng 万擎争流huò
答案A
解析本题一改往年考“多音误读”和 “望形生音”,直接考查生“方言误读”, 仰慕的“慕”,方言极易念作“mò”,醇美的“醇”,方言就是念作“shún”或“xún”; 万壑争流的“壑” ,方言中就是念“hu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听到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却是不正确的读音,分别读“mù”“chún”“hè”。这样一来,题目的难度没有变,考点却更加贴近生活。
2.下列各句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湖南地处内陆而不能被内陆意识束缚,位居中部而不能甘居中游,这是毋庸置疑的。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恢弘气势和精彩表演,强烈地震撼了观众。
C.素有“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誉的景德镇瓷器,备受消费者青睐。
D.候鸟们凭着体内孕藏的惊人能量,一路搏击风雨,书写了万里迁徙的生命奇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运用中实际意义的了解。事实上,高考语文试卷上是不会有错字,只会有别字。出现别字的考核意义在于同一个读音却是两个不同的字,那么其表达的意义就不一样。所以,考生只要在平常的复习中留意过同音不同义的的字就不会出错。例如“蕴藏”的“蕴”在试卷中写成了“孕”,前者是“包含事物或道理”,是“物质”这一方面的含义;后者是“怀着孩子”,是“生命延续”这一方面的意义,所以很明显就能发现这个“孕”字错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B.大力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政府责无旁贷。
C.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D.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
答案C
解析本题C选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很明显“津津乐道”已经包含了“说”这一动作,所以放在这里后面接着“谈论着”是不恰当的,改为“兴致勃勃”比较好。所以,第三题考的还是一个“理解词语实际意义”这个考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
B.有氧运动是以增强有氧代谢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运动,它可以有效地锻炼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吸收、输送氧气。
C.许多水果都有药用功效,如柠檬中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答案D
解析本题是选择没有语病的一项,事实上选项中的三个错误例句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口语很容易犯的错误。A项是缺少主语,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不清楚;B项是搭配不当,在“输送氧气”补上“的能力”; C项是句式杂糅,在“柠檬中含有”后面加“的”。病句考查归根结底还是考查一个考生对句子意义的理解。例如,缺少主语,那么这个句子是说什么我们就不清楚;搭配不当,那么整个句子就会产生歧义。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就是缩句,只要缩句之后还有主谓宾的形式,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
5.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诗句填写题,较之去年的对联填写是异曲同工之妙。这种类型题考的就是考生对诗句的理解、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对逻辑思维的把握三部分,只要读懂了句子所描绘的“早春雪景空巷无人”的意义,那么就很容易选择“树梢听得黄鹂语”这一句 填补空白。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诸葛孔明
陈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邦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这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共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够通过义译发现把“敌”翻译成“敌人”就会造成整个句子没有实义动词作谓语,而其余选项句子中的加点词都能通过给出的解释把整个句子完整地翻译出来, “敌”——“能够敌(名词作动词)”,就这么简单。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且、也、之”,出题项是找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实根据课堂上总结的18大虚词的运用规律,很容易发现,尽管自己很难翻译出各个虚词的准确意义,但是只要根据句子的结构特征,不看原文都能做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陈述后半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放在相同结构的两个半句之间,这是明显的“顺承”标志,于是A项错误。C项第一句的“也”字放在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末尾,这是明显的“语意结束”标志;第二句的“也”字放在什么样的人的末尾,这是明显的“判断”标志,于是C项不对。D项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明显的“结构助词”标志;第二个“之”放在否定的倒装句中,明显的“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于是D项也不对。ACD三项都不对,那就只有B项是对的。从这一点来看,就算文章没有看懂,我们只要通过各个句子的结构,同样也能把这道题搞定。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但是放在选做题中,还是彰显了出题者慈悲为怀的良苦用心——既要考查学生平常在文言文方面对陌生句子意义的理解能力,又不让考生在前十道题就花太多的时间耽误后面做题的时间。这道题从前两个断句就能看出“无大”“无小”对应,于是排出两项,再根据“以……做什么”的结构判断“以佚道使人”的B选项是对的。
9.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邦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文章的细节。对于细节题其实就是要找出选项中与文章本意相出入的地方。我们发现,这篇文章通篇是对比司马懿评价诸葛亮的,而这道题的C项却出现了“后人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这一论断,在定位到最后一段李靖的句子,发现李靖其实是“述孔明兵制之妙”,这又怎么可能是“难以读懂诸葛亮的内心”呢?显然前后矛盾。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译文: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译文: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
译文:
答案(1)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和虚词,例如“偏方”“特” “尔”“易” “与” “耳”“引” “济”“垒”等,但关键在于只要读懂了全文褒孔明而贬仲达的态度,再结合自身对古代战争的了解(例如《曹刿论战》之类的文言文)就很容易翻译了。
2009湖南文言文
1. 2009高考语文湖南卷诗词鉴赏答案
2009高考语文湖南卷诗词鉴赏答案: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⑴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诗之情趣
⑵《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2分)
解析
(1)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答案
⑴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诗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⑵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赏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元好问《点绛唇》词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
2. 09年湖南高考语文答案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湖南卷语文卷
答 案
1-5 CDBCA 6?8 BBD 9-11 ACC
12.①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②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③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13.引用重耵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14.①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②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15.⑴ 推此志也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
⑵ ①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②早岁哪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16.(“许多人”看“云”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庄肃的样子
17.让云物的美丽景象陶冶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
18.①将“云”与“人事”勾连起来,为写云南的云给人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铺垫张本。
②运用了对举、铺陈、比拟、夸张等艺术手法。
19.主要特点:素朴、单纯、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与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20.赏析提示
(1)根据题意,须紧扣“看”字,赏析文章主题的责达。要求意思完整、语句通顺、书写规范,300字左右。
(2)既可作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方面或特点作具体深入的赏析。
赏析要点如下:
①本文的主题是通过对人们看云的不同结果比照叙述,寄望人们从“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意义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②赏析应当紧扣文本进行,角度可以多样。例如:
A.提纲挈领的概括式赏析:“看”一字是全文的主脉,通过看云、看地方的人事、看卢先生的云物的摄影,在比熙中“深思”自然与艺术之“云”的现实教育意义,进而“向远景凝眸”,“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将文章主题逐渐“看”出,眼中之景之物之事与心中之思之虑之望相间相融,臻于一体。
B.以点带面的对比式赏析:
a.从“许多人”看云的实用和自利(“得到一点晴雨知识”“把一个颈脖昂酸”而“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与艺术家看云的感兴和热情(“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b.从看到“云”的美丽景象与看到“人事”的庸俗(“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糊口混日子了事”)的比照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C.从“向远景凝眸”与“只顾艰前”的对比中赏析主题的表达。
七、写作(60分)21.作文例文略
3. 求09湖南高考语文卷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的译文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译文
《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变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蒹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桷杙、车轮、輹輗,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就有快乐了。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佑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4. 求湖南常德05至09年中考文言文题目05年 文言文阅读(11分)为 学(节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2分) (1)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 (2)越明年 明年: 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蜀之鄙/有二僧 b.子/何恃而往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译文: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11.上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06年 《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 ②东面而行,不见水端 端: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各项,它是( )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野语有之曰 C.少仲尼之闻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②道闻百,以为莫己若。 26.以下是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的原有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在河伯的感叹里,河伯觉得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7.也许你能从这则寓言中受到不少启发,请谈谈自己最深的感受。
08年 09年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因匿主家 (2)流血被面 (2)使宣叩头谢主 (4)年七十四,卒于官 18.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 1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0.“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5. 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什么我知道啊,我刚考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一点意思,整个作文题目就一句话.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没了,也不要求你从哪角度入手,天南海北随你写哦. 2009年高考湖南省作文:踮起脚尖(范文) 人人都有过踮起脚尖的体验。
譬如潘长江夹在人堆里看赵本山的小品,如果不踮起脚尖,也许只能听到高秀敏那爽朗的笑声;挂在路边果树上红得小姑娘脸蛋的苹果,如果你不踮起脚尖,恐怕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儿;一个充满诱惑的目标就悬在你的头上,如果你不踮起脚尖,那么这诱人的目标将永远只是目标。 于是我们想起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我们要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欣赏眼前的迷人的风景,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就要不畏艰险,就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安于现状,夹在人堆里跟着他人瞎鼓掌瞎起哄,连“踮起脚尖”的欲望、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无法认识眼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也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其实认识一个事物,欣赏一个美景,就因为你站得高度不够,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往往就会错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 于是我们想起了“不行春风,难得秋雨”的谚语。人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去采摘树上的苹果,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于“踮起脚尖”。
其实有很多场合,我们往往缺乏的是勇气与自信,有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物,只要你愿意“踮起脚尖”去争取,去尝试,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你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人们常常羡慕人家的硕果累累,羡慕人家的鲜花掌声,而总是忽略人家在创造奇迹的艰难过程。我们现在正处于“耕耘”的季节,只要不吝啬力气与汗水,必将迎接五谷丰登的金秋! 于是我们想起了一句特别令人自信的广告语: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人生在世要脚踏实地,要知足常乐,但绝不能成为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遁辞。人的客观条件是存在差别,我们确定目标也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充分利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确定一个及实事求是又富有挑战性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远大一些,“踮起脚尖”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我们提倡“尽力而为”,但是更鼓励“全力以赴”,实现人生的最大值!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特别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往往过于谨慎过于理性过于实际,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的太低,连超越他人的勇气都没有,从而严重限制他们潜能的发挥。其实人只要有了一个“踮起脚尖”意即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将人生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一往无前矢志不渝,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为了喝彩! *** 总理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论述: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
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踮起脚尖”,就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遥望星空,用扎扎实实的劳动,去追求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让我们踮起脚抬起头,脚踏实地往前走,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6. 2009年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什么我知道啊,我刚考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没一点意思,整个作文题目就一句话.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没了,也不要求你从哪角度入手,天南海北随你写哦.
2009年高考湖南省作文:踮起脚尖(范文)
人人都有过踮起脚尖的体验。譬如潘长江夹在人堆里看赵本山的小品,如果不踮起脚尖,也许只能听到高秀敏那爽朗的笑声;挂在路边果树上红得小姑娘脸蛋的苹果,如果你不踮起脚尖,恐怕就只有咽口水的份儿;一个充满诱惑的目标就悬在你的头上,如果你不踮起脚尖,那么这诱人的目标将永远只是目标。
于是我们想起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我们要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欣赏眼前的迷人的风景,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就要不畏艰险,就因为“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安于现状,夹在人堆里跟着他人瞎鼓掌瞎起哄,连“踮起脚尖”的欲望、勇气都没有,那么你就无法认识眼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当然也就没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其实认识一个事物,欣赏一个美景,就因为你站得高度不够,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往往就会错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
于是我们想起了“不行春风,难得秋雨”的谚语。人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去采摘树上的苹果,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其实有很多场合,我们往往缺乏的是勇气与自信,有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事物,只要你愿意“踮起脚尖”去争取,去尝试,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你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人们常常羡慕人家的硕果累累,羡慕人家的鲜花掌声,而总是忽略人家在创造奇迹的艰难过程。我们现在正处于“耕耘”的季节,只要不吝啬力气与汗水,必将迎接五谷丰登的金秋!
于是我们想起了一句特别令人自信的广告语: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为你让路。人生在世要脚踏实地,要知足常乐,但绝不能成为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遁辞。人的客观条件是存在差别,我们确定目标也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客观条件,而是要充分利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确定一个及实事求是又富有挑战性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尽可能远大一些,“踮起脚尖”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提倡“尽力而为”,但是更鼓励“全力以赴”,实现人生的最大值!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特别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往往过于谨慎过于理性过于实际,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的太低,连超越他人的勇气都没有,从而严重限制他们潜能的发挥。其实人只要有了一个“踮起脚尖”意即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将人生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朝着这个目标一往无前矢志不渝,那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为了喝彩!
*** 总理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精彩论述:我经常在思考,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不仅要有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更要有人遥望星空,坚守精神家园。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踮起脚尖”,就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遥望星空,用扎扎实实的劳动,去追求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让我们踮起脚抬起头,脚踏实地往前走,去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好了,关于“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解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湖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解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