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的话题。
如何理解充要条件
如果命题p能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就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说p的充要条件是q,那么充分性就是要证q是p充分条件这一方面即q到p这一方向,反之必要向就是指p的必要条件是q,即p到q这一方向。
假设A是条件,B是结论:
(1)由A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要条件(A=B)
(2)由A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A?B)
(3)由A不可以推出B,由B可以推出A,则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B?A)
(4)由A不可以推出B,由B不可以推出A,则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B且B¢A)
扩展资料:
简单地说,不满足A,必然不满足B(即,满足A,未必满足B),则A是B的必要条件。例如:
1. A=“地面潮湿”;B=“下雨了”。
2. A=“认识26个字母”;B=“能看懂英文”。
3. A=“听过京剧”;B=“能体会到京剧的美”。
例子中A都是B的必要条件,确切地说,A是B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其一、A是B发生必需的;其二,A不必然导致B。在例子中,地面潮湿不一定就是下雨了;认识了26个字母不一定就能看懂英文;听过京剧未必能体会到京剧的美,这说明A不必然导致B。
百度百科——必要条件
百度百科——充分条件
怎么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判断方法如下:
一、定义
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其中A为B的子集,即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二、生活中常用“如果……,那么……”、“若……,则……”和“只要……,就……”来表示充分条件。例如:
1.如果这场比赛踢平,那么中国男足就能出线。
2.总参命令:若飞机不能降落则直接伞降汶川。
不过生活中使用这些关联词语时人们往往并不考虑必要性。也就是说,满足A,必然B成立时,我们就说,如果A,那么B,或者说只要A,就B。这样就表达了条件的充分性,至于条件A是不是结果B必需的我们没有考虑。例如:只要活着,我就要写作。
从客观上看,不满足“活着”,必然“不能写作”。所以“活着”是“我要写作”的充分条件。但是实际上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他只想表达满足“我活着”时必然“我要写作”。至于“不活着就不能写作”的情况虽然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生活中这些关联词语只是表达条件是充足的、充分的这个意思,而没有考虑必要性,这和逻辑学的严格定义是不同的。
充要条件的证明
1)证明p是q的充要条件时,既要证明命题“p推出q”为真,又要证明“q推出p”为真,前者证明的是充分性,后者证明的是必要性。
2)证明充要条件也可以利用等价转化法,即把条件和结论进行等价转化,注意转化过程中必须保证前后是能互相推出的。
充要条件的判断
充要条件是逻辑学在研究假言命题及假言推理时引出的。
陈述某一事物情况是另一件事物情况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叫做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符号为:p→q(读作“p蕴涵于q”)。例如“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叫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充要条件假言推理,就是以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为大前提,通过肯定前件或否定后件而得出结论的推理。这种推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和结论是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组成的判断。
在数学上,有命题p、q,如果p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p推出q且q推出p,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例如:x=y推出x^2=y^2,则x=y是x^2=y^2的充分条件,x^2=y^2是x=y的必要条件。
a、b一正一负推出ab<0,ab<0推出a、b一正一负,则a、b一正一负和ab<0互为充要条件。
如果p推出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举例如下
若没有Q成立,则P也不成立
Q是P的必要条件
如:
P: x=1 Q: x^2=1
P是Q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没有x=1,当x=-1,x^2=1)
Q是P的必要条件,没有x^2=1,就没有x=1
常用逻辑用语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充分不必要条件 必要不充分条件 如何巧判断?
1.充分条件:由条件a推出条件b,但是条件b并不一定能推出条件a,
天下雨了,地面一定湿,但是地面湿不一定是下雨造成的。
2.必要条件:由后一个条件推出前一个条件,但是前一个条件并一定能推出后一个条件。
我们把前面一个例子倒过来:地面湿了,天下雨了。
3.充要条件:两个条件可以相互推导。
例如:条件a他考试得了100分: 条件b他每道题都做对了
4.充分不必要条件,在充分条件举例中,地面湿了并不一定能推出天下雨了,所以我们就说,“天下雨是地面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5.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必要条件中,前一个推不出后一个,后一个能推出前一个,我们可以说“地面湿了是天下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总结:记得给分。
高中充分必要条件判断技巧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是各类考试常考查题型,是高考中的“座上客”,因此在复习中掌握常用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结合例题,给大家介绍三种常用的判断方法.
一.定义法
利用定义判断:直接判断“若p,则q”“若q,则p”的真假.即设“若p,则q”为原命题,则有:① 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时,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时,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当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真时,p是q的充要条件;④当原命题与逆命题都为假时,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2017届黑龙江虎林一中高三月考)“sinα=1/2”是“cos2α=1/2”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若sinα=1/2,则cos2α=1-2sin2α=1-2×1/2=1/2,充分性成立;
反之,若cos2α=1/2,则有1-2sin2α=1/2,得sin2α=1/4,sinα=±1/2,必要性不成立.
因此,“sinα=1/2”是“cos2α=1/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二.集合法
从集合的观点看,建立命题p,q相应的集合,p:A={x|p(x)成立},q:B={x|q(x)成立},则有: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②若A?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或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④若A
B,且B
A,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2(1)设x∈R,则“|x-2|<>”是“x2+x-2>0”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2017届贵州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三联考)“x>1”是“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1)由|x-2|<>,解得1x<>;由x2+x-2>0,解得x-2或x>1.
由于(1,3)
(-∞,-2)∪(1,+∞),
所以“|x-2|<>是“x2+x-2>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者如何区分
充分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其中A为B的子集,即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记作B→A,读作“B蕴涵于A”。数学上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由结果B能推导出条件A,我们就说A是B的必要条件。
充要条件:如果有事物情况A,则必然有事物情况B;如果有事物情况B,则必然有事物情况A,那么B就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 简称:充要条件 ),反之亦然 。
:三种命题反映出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结合实际问题,理解其关系(尤其是两种等价关系)的产生过程,关于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也可以叙述为:
(1)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命题的逆命题;
(2)同时否定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来的否命题;
(3)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新命题就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由于“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三种命题的关系的深化,他们之间存在这密切的联系,故在判断命题的条件的充要性时,可考虑“正难则反”的原则,即在正面判断较难时,可转化为应用该命题的逆否命题进行判断。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