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当之无愧的“羽球之都”。

但是正如林丹的退役让中国羽球运动后继乏力态势尽显一样,随着举办大型赛事的减少、领军人物的缺乏,广州这座“羽球之都”的名片也显现出褪色的迹象,让人惋惜,也引人深思。

2013年广州世锦赛上的“林李大战”上林丹关切李宗伟

“冠军传统”

广州人很早就与羽毛球结缘。

1861年“租借”沙面的法国殖民者把羽毛球带到广州,但在很长时间里,羽毛球是贵族运动。解放后,羽毛球受到广州政府重视,在工厂学校里推广之余,还引进华侨羽球人才。

20世纪60年代初,一群人在华侨糖厂抢加工后剩余的废渣,人群里除了农民,还有一个清瘦的青年。他是傅汉洵,广东省羽毛球队的印尼归国华侨之一。当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他要和农民抢蔗渣,回去磨成粉做营养早餐。

但就是在常年饿着肚子训练的情况下,他和福建队的印尼归侨汤仙虎、侯加昌一起,多次击败当时的世界强队。

“1963年我们和印尼打友谊赛,当时中国队把印尼队打得一派糊涂,丹麦队也在我们这称臣。随后我们这代人又投入到了教练队伍当中,我想现在的辉煌也与40年前印尼归侨打下的基础有关。”傅汉洵2005年接受新浪体育采访时说。

70年代末退役之后,傅汉洵担任广州羽毛球队教练,还设立了中小学校园推广网络:培养一批羽毛球专项老师,派往广州内一些中小学当教练,建设羽毛球重点学校。学校校队里的优秀队员还有机会去广州旧体育馆参加专业集训。

正是傅汉洵,为广州市羽毛球的推广和冠军传统打下了坚实基础。遗憾的是,当时中国被排除在国际羽协之外,无法参加世界大赛。傅汉洵这代人一直没有机会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广州女关渭贞这一代人实现了老师傅汉洵的梦想。

1986年,24岁的关渭贞与福建队的林瑛磨合了短短4个月时间,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拿下了汉城亚运会的女子双打冠军,这是广州羽毛球出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其后,关渭贞频繁出现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世界性羽毛球比赛女双冠军的领奖台,拿下八个世界冠军。

关渭贞

这之后,广州队开始为国家队输出大量优秀运动员,其中不少都打出名堂,登顶世界羽坛:

1986、1988年,劳玉晶连获两次尤伯杯冠军;1992年,24岁的林艳芬获得尤伯杯女子团体冠军,并在同年举办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获女双铜牌;虽然广州男子羽球运动员战绩整体上不如女子,但也不乏优秀人才,1999年,“广州仔”余锦豪连拿两个世界冠军,着实为广州男子羽球争了口气。

如同当年傅汉洵“传帮带”一样,许多世界冠军退役后,又转型成为教练,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羽球王者在广州横空出世。张洁雯拿了11个女双世界冠军,杨维14次夺得女双世界冠军,男双好手傅海峰拿了18个世界冠军。职业生涯夺冠无数的谢杏芳更是在2007年一口气拿了7个国际公开赛女单冠军,排名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