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欢迎大家参与这个欢喜佛是什么意思啊?问题集合的探讨。我将以开放的心态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多样化的观点和角度,以期能够启发大家的思考。

藏教的明妃是什么意思(有关布袋和尚的诗句)

藏教的明妃是什么意思

明妃,为女性明王,在藏传佛教信仰中,通常扮演明王的伴侣。

她们是天界鬼神,以护卫佛教信仰为重心,大乘佛教相信,其中有许多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佛母、空行母也被认为是明妃的一种。在一些藏传佛教中,明妃也被视为本尊的化身,可以通过祈请得到她的加持和保护。

在无上瑜伽中与修行者共修双身法的也是空行母。空行母是一种女性的修行人。女性本尊称为佛母、空行母或明妃梵语称为荼吉尼,通常是本尊的伴侣。明王与明妃相抱,称为“本尊双运”,或欢喜佛。

空行母和明妃的区别

明妃是密宗佛教里男性高级修行人的异性修行伴侣,也就是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修行伴侣的名称,尊号。空行母,意为在空中行之人。空行母是一种女性神祗,有大力,可于空中飞行。藏传佛教的密宗中,空行母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

空行母有很多种解释,有显宗的解释,也有密宗的解释,有世间的,也有出世间的。那最究竟的解释是一个是慈悲,一个是空性,这两个结合,慈悲空性无二无别,就是空行母。空行母可以说是智慧,从最究竟的层面来讲就是智慧,空性的妈妈、母亲,是这个意思。

有关布袋和尚的诗句

1. 关于布袋和尚的诗句

关于布袋和尚的诗句 1.关于“布袋和尚”的诗词有哪些

1、传说当年契此翁,偶然来此笑春风。

忽抛布袋归何处,地下天高一阁空。——宋.陈著《应百里李天益来求作奉川十咏似之·岳林》

2、契此老翁无记性,都忘生月与生辰。

春风桃李能多事,特地年年说向人。—— 宋.释普济《弥勒大士二月八生》

3、还如在山间,契此适野情。老菊不作花,秋蝶转伶竮。

独坐玩物变,万事与心冥。远怀韦苏州,觅句非为名。——宋.张嵲《九日三首》

4、湖垠取微径,窈窕松门深。中有古佛屋,閴无人足音。

春云带飞雨,冷色来苍岑。孰知戎马盛,但见藤萝阴。

平生云卧想,正欲幽梦寻。不减避世士,契此太古心。——宋.张元干《丁未岁春过西湖宾藏寺作》

5、三尺丝桐太古音,清风明月是知心。

伯牙去后无消息,会见君家契此深。——宋.赵友直《承友携琴见访》

2.布袋和尚的诗词

布袋和尚的自题诗

我有一布袋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布袋和尚的悟道诗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待人诗

宽却肚皮须忍辱

若逢知己宜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3.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

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4.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5.谁晓得布袋和尚插秧诗的含义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据说,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曾经和一些插秧的农人在一起,为了度化他们而作。提起布袋和尚,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实际上,“弥勒菩萨”的这种塑像造型就源于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法名也叫“契此”,由于他经常背着一个装着经书、钵盂等日常用具的布袋,行脚游化民间,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在他圆寂时,人们才知道他实际上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这首诗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那么,这首诗真正所蕴含的佛理是什么呢?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我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我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低头便见水中天”中的“低头”比喻息灭所有妄想和杂念,将所有注意力全部收回来观察、觉照自己的身心;“便见水中天”意为“可以领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一望无际的虚空一样”。当一个人将全部的注意力用来悉心觉照、体验身心的真正面目时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心实际上并非通常所感觉的那样——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具有质地和重量,而是犹如虚空一般通透无碍、无有任何实性。

如果一个人在体验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悉心参究,渐渐火候到时,就会“桶底脱漏”,身心大放光明,体悟到不生不灭的心性。《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所以,构成我们身心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本性是空的、没有任何自性。

既然空是诸法的实相,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和外境实实在在地存在呢?原来在我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极其隐蔽、细微的心念,这种心念将自己的身心和外境的一切执为实有,犹如看电视的人在电视中执著有活人存在一样,这种执著显然不符合事实真相,是对诸法实相的颠倒执著或错误认取。对于凡夫来说,心中这种细微的错误执著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消失过,所以凡夫一直处在这种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中,流浪生死,不能认识诸法的实相。

“佛”是梵文“布达”的简称,“布达”的意思就是正觉者,所谓正觉即是从凡夫的这种错觉中觉悟的人。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所以,众生要想成佛,了悟如来的智慧德相,必须断除内心将诸法执为实有的错误心念。 “六根清净方为道”中“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所谓“六根清净”,从比较浅的层次上来说,就是指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时,内心无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伴随。佛经中常说凡夫“六根不净”,这并不是说凡夫的六根本身有什么不干净,而是指凡夫的六根对境时,意根中必定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生起。

犹如食物中掺杂毒物,食物就再也无法食用一般。当我们的六根对境时,如果有贪嗔痴等烦恼心念伴随,那么我们就会感受种种痛苦和衰败。

如果六根对境时,我们一方面能够做到让六根如明镜一般照了万象,一方面让自己的意根如如不动,无有分别妄想和破立,无有任何贪嗔烦恼,此即六根清净。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六根清净,就是真正的“道人”,此人一定能够渐渐趋入圣流,深刻体验心的本性。

凡夫之所以流浪生死,其根本原因即是六根不净。他们的六根对境时,将自身和外境执为实有的愚痴烦恼就会自然生起;如果外境是可意的,则会生起贪心烦恼;如果外境是不可意的,嗔心烦恼就会随之而起。

所以,一个道人应当时时“照顾”好自心,在六根对境时,应利用种种手段不让贪嗔烦恼生起,或者用觉照来消融贪嗔痴等烦恼。 “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

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6.关于和尚的诗词

1、《哭柏岩和尚》唐代: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2、《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唐代: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得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3、《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唐代:刘长卿

燃灯传七祖,杖锡为诸侯。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

青山春满目,白日夜随舟。知到梁园下,苍生赖此游。

4、《齐一和尚影堂》唐代:刘长卿

一公住世忘世纷,暂来复去谁能分。身寄虚空如过客, 心将生灭是浮云。萧散浮云往不还,凄凉遗教殁仍传。

旧地愁看双树在,空堂只是一灯悬。一灯长照恒河沙,

双树犹落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藓苍苍閟虚院。

昔余精念访禅扉,常接微言清道机。今来寂寞无所得,

唯共门人泪满衣。

5、《题令宣和尚院》唐代:贯休

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

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

6、《赠景和尚院》唐代:贯休

貌古眉如雪,看经二十霜。寻常对诗客,只劝疗心疮。

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怡然无一事,流水自汤汤。

7、《离乱后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贯休

乱后知深隐,庵应近石楼。异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诗老全抛格,心空未到头。还应嫌笑我,世路独悠悠。

萧洒复萧洒,松根独据梧。瀑冰吟次折,远烧坐来无。

老ch寒披衲,孤云静入厨。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区区。

8、《千秋岁(和尚学林寿筵节席)》宋代:刘辰翁

新篘熟也,借问谁家早。梅影里,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6531蜂儿绕。三更残月上,一夜霜天晓。溪桥小,春风有意年年到。

当年青鸟去,落叶无人扫。铜柱仄,瑶池老。残钟长乐树,坠马咸阳道。空回首,御街人卖南京枣。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逊

视春衫、箧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恨桃李、如风过尽,梦里故人成雾。临颍美人,秦川公子,晚共何人语。对人家、花草池台,回首故园咫尺,未成归去。

昨宵听、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处。飘泊情多,衰迟感易,无限堪怜许。似尊前眼底,红颜消几寒暑。年少风流,未谙春事,追与东风赋。待他年、君老巴山,共君听雨。

10、《闻大愿和尚顺世三首》唐代:贯休

王室今如毁,仍闻丧我师。古容图得否,内院去无疑。

岳鬼月中哭,松龛雪次隳。直须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邺卫松杉外,芝兰季孟间。尽希重诏出,只待六龙还。

不疾成千古,令焚动四山。感恩终有泪,遥寄水潺潺。

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苦雾埋空室,啼猿有咽声。今朝益惆怅,曾沐下床迎。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

7.关于和尚的古诗有哪些

1、《颂石头和尚草庵歌》

年代: 宋 作者: 释印肃

石头和尚草庵歌,试问参方会世麽。

千万莫将茅瓦比,离钩三寸绰清波。

2、《白云端和尚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智遇

接纳少机关,勘验无眼目。

时时膈气筑,只要煨芦菔。

3、《白云端和尚赞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少处更减,多处又添。

达磨不会,却反西天。

4、《呈中竺雪屋和尚》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重重法界华严境,烟柳满城春正深。

弹指门开相见后,善财灰尽一生心。

5、《送僧参太白痴绝和尚并石溪和尚挂牌》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前宝公兮后宝公,分身说法在玲珑。

参寻不用论宾主,十二面门元一同。

6、《布袋和尚赞恭依圣上韵》

年代: 宋 作者: 释慧远

布袋挨开,猿啼晓月。

海岳逃形,佛魔路绝。

列列挈挈,翘翘杰杰。

大机兮棒打不回闲,大用兮利剑流鲜血。

别别,出海昆仑头戴雪。

8.有关僧人的 诗句

山下留别佛光和尚(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鸟窠和尚赞(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赠鸟窠和尚诗(白居易)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赠袒肩和尚(杜荀鹤)

山衣草屐染莓苔,双眼犹慵向俗开。若比吾师居世上,

何如野客卧岩隈?才闻锡杖离三楚,又说随缘向五台。

乘醉吟诗问禅理,为谁须去为谁来?

长芦夫和尚真赞(黄庭坚)

松枯竹瘦,是其岁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干也。

取多国士,庄严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一不受也。

首出万物,渊默雷吼,寂寥者之参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则惊僧繇而走巫咸也。

哭柏岩和尚(贾岛)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笑面佛是什么意思

笑面佛是指佛教中的弥勒菩萨,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

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

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

据《弥勒下生成佛经》所说,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有情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

扩展资料:

中国的弥勒菩萨信仰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

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

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

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

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

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百度百科-弥勒菩萨

藏教的明妃是什么意思(有关布袋和尚的诗句)

好了,今天关于欢喜佛是什么意思啊?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欢喜佛是什么意思啊?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欢喜佛是什么意思啊?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