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幼儿园平行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幼儿园平行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幼儿游戏特点及环境创设(求小学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幼儿游戏特点及环境创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游戏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说来,小、中、大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表现如下:

平行游戏

3—4岁(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平行游戏,也可以说是对同伴无意识的模仿游戏。他们的行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要做什么。

联合游戏

4—5岁(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是联合游戏。他们身上已经有了共同游戏的影子,从一开始的相互间的松散关系,逐渐变得有了相同的游戏目的,只不过这种目的是随时变化的。

合作游戏

5—6岁(大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合作游戏。他们有了和同伴一起共同游戏的愿望,在游戏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会进行游戏任务的分工,追求游戏的结果,会克服困难完成游戏任务。

环境创设

在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的特点后,教师要努力探索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游戏行为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环境的设置、游戏材料的投放等方面研究幼儿积极的游戏行为产生的条件,建立游戏环境与幼儿游戏行为的高相关性,强化指导的有效性,提高幼儿的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在班级活动室规划设计活动区的原则方法有哪些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1.区域活动空间不够大。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增多,活动的内容也增加了,幼儿有了独立操作和相互合作等不同的需要,势必要求区域的空间增大和区域个数增多。但是活动室的区域空间相对固定,无法扩大和增加,为幼儿的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户外区域种类单调。有些班级将个别区域(建构区、表演区)放置在户外走廊上,让幼儿参与活动。但是往往只是把室内的区域移到了户外,在材料的准备和场地的选择上缺乏合理性和适宜性。

3.某些区域难以实现。在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不断地生成某些活动,想将这些活动创意放到区域进行,例如木工区、沙水区。但是受到了空间和材料的影响,在室内难以实现。

要解决上述问题,开辟户外区域活动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有效途径。户外区域活动是指充分利用园内室外的空间,开设成独立的区域,根据活动的需要投放本土化的材料,挖掘民间资源,让幼儿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和探索,获得各方面的能力。

 

一、拓宽空间,选择地址

 

不同的区域内容有着不同的空间要求,只有选择合适的地方,才能让区域活起来。我园户外场地开阔,走廊转角、楼梯口等处有较大的空间可利用。在观察整个园内环境的基础上,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讨论,以安全畅通为原则,对户外区域地址的选择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初步开展写生区、体育区等几个户外区域。在选择、调整地址的过程中,也听取了不少其他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并请幼儿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在一番衡量之后,最后将地址固定了下来,制作了相应的区域标志,便于幼儿识别,并鼓励孩子们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家园互动,设计环境

 

区域活动是家园共同参与的活动,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活动才能更顺利的进行,光靠幼儿园的力量有时候是很难办到的。在户外区域活动这个课题中,家长、幼儿、老师大家一起设计、调整、探索、总结。活动始终坚持体现“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想法,接受他们的建议,让幼儿感觉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空间。

1.幼儿出谋划策,决定风格

当区域活动的地址初步定下来之后,参与课题组的老师发动自己班的孩子设计某个区域的标志。在集体讨论修改的基础上,选定某一个标志作为户外区域的标志。例如民间游戏要能体现出民间的特色,于是大四班的小朋友在民间特色方面进行资料的收集、讨论,最后决定利用民间的一些蓝印花布,鱼米之乡的鱼篓等物装饰布置墙面环境。因为每个区域都是孩子们自己出谋划策,决定风格,吸引了家长和其他更多的孩子的注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个区域都有了自己的特色。通过设计和布置,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让孩子有了一种主人翁精神,学会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2.全国广泛动员,挖掘资源

区域已经固定下来,环境已经布置完成,如果不加利用,那只是一种摆设。为让每个区域都能成为孩子争着活动的小天地,我们发动全园的教师、幼儿、家长设计活动方案。家长的参与能让教师的思路更开阔。在民间活动区域,家长们共收集设计了民间游戏活动十余则,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活动方案。教师们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也设计了“青梅竹马”、“地老虎”、“控竹”等更多的民间游戏。

在材料的投放中,我们充分挖掘本地的材料资源,如木、竹等。家长、幼儿、老师、园内其他职工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收集有关自然、人文、生活等方面的资源。尤其是竹资源,企业里的竹片、竹筒、竹条等废旧材料都收集而来。经过简单的加工,成了活动的好材料。建构区、沙水区都大量运用了这些材料,作为活动的辅助材料,沙滩牌楼、沙漠里的水等主题突显而出。材料选择的原则是安全美观,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对活动充满了兴趣,在收集改进的不断进程中,区域材料更日趋丰富。

3.自定活动规则,自我管理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他律的规则的建立和幼儿的自主都很重要

室内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规则一直是幼儿自己制定的,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修改规则,用图示来暗示其他的孩子,通过孩子们之间的引导督促,规则内化为幼儿的自觉行动,使规则变成习惯。在户外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借鉴此法。在活动前,在原有室内活动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到每个班级中去宣传,让大家都具有一分责任意识。在材料的管理上,初步制定了一些有别于室内活动规则的新规则,并用图示加文字的方式,公布在区域环境中。但是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很多的孩子喜欢在放学后进去活动,结束之后没有及时地收拾和整理,造成材料的浪费和管理的难度。于是孩子和老师就这一情况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有的幼儿提出派人看守,有的幼儿提出贴上规则和注意点,在区域都配备3-5名幼儿作为区域的负责人,负责管理、整理,定期去检查,向老师汇报情况,向其他的幼儿收集材料。教师只要辅助、引导、支持就好了。小小的幼儿不但成了活动的主人,还成了管理的主人,自定规则,自我管理逐渐形成了制度。

 

三、多种策略,满足需要

 

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指导开展活动。在指导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幼儿本身的活动需要,又要充分挖掘出活动环境、材料、活动方式、内容等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考虑培养目标的整体性,考虑是否体现了幼儿的发展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摆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形成适宜的指导策略。

1.全园性开放活动,教师指导具有灵活性

每周定周四下午是全园性户外区域活动开放日,各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选择参与,为了防止某个区域出现人数过多的情况,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人数控制。活动中每个区域的指导老师都要到位。由于区域中的孩子都是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和班级,既是陌生的,又是混龄的,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活动中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相信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的指导更多的趋向于隐形,通过幼儿相互的交往、模仿学习,协商合作,达到相互指导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并不总是跟着孩子或者引领孩子,而是通过观察本次来参加活动的几个孩子处于什么水平,他们的兴趣点在哪,对材料的使用情况等,然后根据活动的进程,观察教师是否需要介入。介入之前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与材料产生积极的作用,允许幼儿出错,不急于求成。幼儿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大带小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年龄的幼儿多帮助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指导没经验的,让幼儿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2.平行班开放活动,教师指导具有针对性

每周一、二、三下午是大中小班年龄段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以平行班的方式开展。每班抽出一位教师进行户外区域的指导。在指导中,对自己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在指导中,显得具有针对性。针对大班的孩子应多用暗示性的材料或者理性的指导语,帮助他们分析思考和概括。而中班的孩子应该是带有启发性的语言或者建议性的话语。小班的孩子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童趣的材料引导他们参加。比如在民间游戏区,大班的幼儿注重指导他们的游戏的合作性,创新性。中班的幼儿注重指导他们游戏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小班的幼儿则引导他们能参加活动,对活动感兴趣。

3.班级性的开放活动,教师指导具有随机性

由于户外区域活动分布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教师不可能在每个区域逗留很长的时间,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很难做到在每个班级中都能长时间的进行观察和指导,在指导中,要借助幼儿的互相指导作用。首先是本班教师对幼儿提出明确要求,教师为每个区域选定一个区域组长,负责该区域的常规,区域组长往往是对该区域比较熟悉的人,在指导其他孩子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巩固,其他的孩子在相互的学习中,也得到了发展。幼儿从学习者边成指导者,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多询问幼儿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并提示幼儿能否自己尝试解决。

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选择场地、布置环境、收集资料、制定规则,以及多次的操作活动,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首先是协商、交往能力。在活动中,幼儿为了让活动进行的更顺利,往往需要通过不断的商量、改进,不但体现在幼儿之间,还体现在师生之间。其次在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发展方面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更趋向于动脑动手,而户外区域活动中民间游戏、体育区等区域让幼儿开展运动型的活动,发展了身体协调性,动作的灵活性。第三是解决问题能力。活动中,教师只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关的情境,而具体的活动内容则由孩子们去选择和安排,遇到了困难,鼓励他们继续尝试,继续思考,不断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能力在多次的活动中,进行了点滴的积累,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学校有几轨?是什么意思?

轨代表一个年级有几个班的意思,如果是小学的8轨48班,就代表一个年级有8个班,小学6个年级,一共是48个班;初中一般是类似6轨18个班,班级总数是轨数的三倍。

几轨就是及几个年级的意思。轨代表行进中的列车,代表跑在一轨的有多少学生,二轨有多少学生。比如某学校只有高中,那就是3轨,1轨12班,就是高一年级的有12个班的意思。如果只有小学那就是6轨多少班。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0世纪初我国的单轨学制不象美国的单轨学制,而是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

还未充分发展条件下的单轨学制。随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对有文化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单轨学制必然要走向多轨学制。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

现在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教育,下一步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求小学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

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

幼儿园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为有力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水平,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活动方案制定工作,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活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问题来了,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的教学教研活动方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学教研活动方案1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我园的特色教育。本学期教研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教研重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教师在工作之余,要坚持学习,及时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教育方式组织学习,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对待孩子。为此本学期我们通过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教科研学习活动和自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具体

 (1)积极借阅幼教刊物,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做好理论学习笔记,并且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理论与自己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积极参与本园观摩活动,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理论及授课水平。

 (2)进一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纲要》进行深入理解、积极探索、切实落到实处。积极参与教师再培训教育

 2、注重业务培养,提高保教质量

 每位教师要认真对待教育各个环节,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活动延伸,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内容有:

 (1)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本级教师共同探讨制定主题活动计划、活动目标、活动过程及教学方法。各教师认真备课,做到先教案后行课,格式统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2)观摩交流,主要观摩本园教师的公开课,借鉴别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保教手,段,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由开课老师就这堂课的有关问题作介绍,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并从中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3)开展评比活动,适时开展两操评比、教育随笔、教玩具制作等各种评比活动,激发教师教育热情,努力营造我园良好的教育氛围。

 (4)实行随机查课,“推门听课”的制度,督促教师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周4——5节)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并给予评价(记分——作为月考依据)

 3、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发挥其辐射作用

 (1)建立教研活动轮值制。轮流主持,充分创造机会让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形成教学互助,让教师既当学员,又当教员。(英语音乐(江平)珠算(李萍、何得群)美术

 (2)研讨,是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重要形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较充分的表达思想、观点的机会,让思想和观念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本学期我们采取的研讨方式有:

 a、分年级组研讨。本学期各班对各主题的教学活动要深入开展,对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相互讨论,找出解决办法,并适时做好资料积累(备查),避免以后在教学中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集中研讨。本期我园将实施半日开放日活动,每周四由我带领全体教师共同讨论开放日的实施计划、实施、实施手段,并组织大家一起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好各项记录,切实保证实施质量。

 4、进一步兴起岗位练兵活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不仅关系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是关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根据上级指示,针对我园实际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兴起岗位练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做好师资建设工作。

 (1)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主要是绘画(每月两次字画展示)、舞蹈(黄远利)、音乐(江平)、手工制作、(张雨)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课件制作(由付金红、李萍指导)、活动过程的设计等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2)不断反思,善于。反思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形式,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认真组织幼儿深入观察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分析,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做好教育心得笔记。

 (3)开展教师相互结对活动,相互听课每月不少于2节,并做好听课记录。

 (4)每月一篇、月小节,两月一篇幼儿观察日记。月末认真拟订月计划(每月28日前交)

 5、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1)继续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上创建班级特色,如绘画、舞蹈、珠算等活动,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

 (2)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在全园开展古诗背诵、礼仪教育等(每天早上7:40分由两名礼仪宝宝站在幼儿园门口用英语向来园幼儿及家长问好)

 古诗、儿歌:(每月)

 小班:3首,大班:4首

 中班:4首,学前班:4首

 (3)特色班将继续开设幼儿美术、舞蹈、珠算、音乐等特色课程,开发幼儿多元智

 6、重视家园共育,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参与各类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保留好每次活动时的幼儿作品,学期末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真实地展示幼儿的成果。

幼儿园教学教研活动方案2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园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已意识到园本教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科研兴园、科研兴教的理念,寓研于教、寓教于研,努力寻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针对这一特点,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科研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园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内容。

 二、活动目标:

 探索适合本园的教研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活动对象: 幼儿园全体教师。

 四、活动内容:

 小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课题组提出的尊敬父母、团结友爱、热爱集体、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中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开发具有特色的活动课程,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大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开展古诗词教学为切入点,让幼儿从诗词中体会韵味,品味诗词的无穷意境,从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准备阶段:二月份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王霞

 副组长:朱丽、石海霞

 成员:马莹、聂静、张静

 2、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由教研组长组织学习有关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理论文章。

 3、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与研究,对方案进行分析和研讨,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二)实施阶段:三至六月份

 大班组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本活动采取分阶段、分主题的办法逐步落实。

 第一阶段:摸索开展阶段(以诵读为主):

 1、摸索出有效的诵读方式与方法,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活动奠基。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国学经典诵读产生兴趣。

 3、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有韵律的诵读古诗。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古诗,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性情。

 5、利用部分时间,采用教师范读、优生领读、幼儿齐读、

 幼儿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坚持天天吟诵。

 第二阶段:巩固提高阶段(以班级教学为主)

 1、各班结合幼儿实际情况选择内容进行教学,运用画、唱、演等多种形式学习古诗。

 2、采取一人一课的方式教学古诗,在一起观摩交流,共同讨论最佳方案,力求教学形式多样性,灵活性,科学性,更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易于接受。

 第三阶段:活动展示阶段(以集中表演为主):

 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进行真实的情感教育。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幼儿最喜欢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幼儿的才艺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以巩固幼儿学习的成果。

 如采用古诗新唱、情景表演等方式让古诗词更具新意,让所有幼儿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妙意境。

 通过活动的开展,把古诗文融入幼儿心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不经意间给幼儿以影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班组开展快乐的“中国节”活动:这个活动共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分为四个版块:导入——讨论——实践——评价,四个主题分别是:

 第一主题:三八节的由来以及其深远的意义。

 第二主题:清明节的由来以及其深远的意义(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第三主题:中华母亲节的由来以及其深远的意义(农历四月初二)、

 第四主题: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其深远的意义(农历五月初五)、

 第一阶段

 1、组织课题组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有关节日活动课程的理论,使课题组人员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化。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2、培训全体教师,以观念转变带动行为和变化,确立节日活动的重要地位。

 3、收集有关中国特色的节日活动资料,并以传统文化中一些特色的节日活动作为研究的起点。

 4、建立多样化的活动模式:

 ——节日活动设计

 ——经典诵读

 ——节日活动创作(如绘画、文学文艺表演等)

 第二阶段

 1、行动研究法:主要解决在班级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落实到行动中,并根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再进行实践,从而保证研究的正常开展。

 2、访谈法:与班级教师和幼儿家长进行传统节日方面的访谈,了解班级教师和家长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现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主要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加以科学的分析和论证,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经验总结法:通过传统节日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的渗透,总结出传统文化促进班级精神形成的实践经验。

 第三阶段

 1.课题报告:《多彩传统节日》。

 2.论文集:参与课题的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有现实意义的论文。

 小班组开展美德教育:

 方案一:

 活动主题:利用儿歌培养幼儿礼仪交往(2——4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召开小班组教研会议,提出幼儿在礼仪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收集、创编相关儿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各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儿歌教学,及时沟通、交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2.教师在一日活动各环节选择适当儿歌让幼儿诵读,在一日教学中渗透文明礼貌教育。

 3.以班为单位举行儿歌比赛,评选出“文明小标兵”

 第四阶段:整理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优秀儿歌,创编园本教材;

 2、教师总结、反思,撰写园本教研活动总结。

 方案二:

 活动主题:利用传统美德故事渗透美德教育(5——7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召开教研会,共同确定适合小班教学的传统美德故事,商讨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以语言课的教学形式教授美德故事。要求每班充分准备一

 节课(有教案、有教具、有多媒体课件),4个班相互听课、评课,确定最佳方案并交流使用,达到资源共享。

 2.召开家长会,说明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可选择合适的传统美德小故事讲给幼儿听,实现家园共育

 3.以班为单位,举行“小小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

 4.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抓住各种时机对幼儿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和渗透。

 第三阶段:收集整理

 召开教研会,收集、整理适合幼儿的传统美德故事,各班上交一篇语言课教案及反思,形成园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七月份

 1、各组专题研讨。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园本课程教育教学。

 2、展示教育教学成果。

 3、教师撰写论文。

幼儿园教学教研活动方案3

 一、做好常态教研活动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园本教研的活动的时效性。

 1、围绕教育计划的制定组织日常教研。

 各班级在开学初分析本班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调整修订学期发展目标,使各领域教育目标符合幼儿的年龄的发展需要,再逐步分解到月、周、日中落实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在教育教学活动后的反思,确定幼儿发展评估计划,逐步完善。

 在教育计划书写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教学计划目标制定的准确性、教学指导策略的可操作性,幼儿发展的均衡性,要注意各领域内容与特色课程的均衡。

 2.围绕深入听课、日常工作的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教研。

 强化平行组的教研活动。开学初进一步学习教研制度、明确教研组长职责,确定平行组教研活动时间,(在执行计划公布后的4个工作日由教研组长、副组长制定本组的`教研活动计划),每周一次由教研组长副组长围绕园内课题及教研专题组织平行班教研活动,运用学习、观摩、研讨等形式强化教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作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促进特色课程资料的汇总完善。

 3.围绕幼儿园科研课题组织专项教研活动。

 围绕活动区、主题墙的创设进行专题研究

 重点依据教育目标、月目标及周预想活动目标及日教育活动目标的分解,创设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使活动区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延续和幼儿自主进行学习的场所,每个班级依据教师优势领域创设两个特色区域,丰富活动区的材料、主题互动墙饰,使其充分发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在创设过程中充分彰显出我园的阅读特色。充分发挥阅读区的优势,拓展与阅读区相应的表演等区域,丰富材料及环境,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发展表达能力。在其他区域融合阅读元素,体现阅读与其他领域的整合。

 4、围绕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展专项研究

 收集整理特色课程的资料,同时将已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开发阅读与各领域相结合的新内容,利用大型活动彰显特色教学成果。小班在基础阅读能力方面、中班在绘本阅读方面、大班在传统阅读及阅读与各领域整合方面进行专题教研,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实施小组的实践智慧,形成我园的课程文化,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5、围绕幼儿园环境创设开展教研

 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怎样体现我园园所特色作为专题研究,班级在3月下旬,结合本班的教育目标,主题活动进行环境创设,体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将各楼楼道的环境按班级进行划分,落实具体分工负责,调整,幼儿园大厅及一楼楼道充分体现我园的阅读特色,充分展示幼儿童书大赛的作品。调整三楼的楼道的环境,展示我园幼儿在多方面的艺术成果,使环境美化而富有特色。

 二、月工作重点:

 9月:

 1.制定教育教学执行计划

 10月:

 1.制定平行班教研工作计划(平行组教研组长)学期目标

 2.各项目组教研活动计划

 3.特色课程研讨(平行班)

 11月:

 1、阅读课题研讨开展阅读月活动(参观图书馆)

 2、科技课题活动

 3、教师个人特色活动展示

 4、户外活动质量检查,恢复晨间锻炼

 12月:

 1、保育工作研讨会

 2、学期中期工作质量分析会

 3、教师实践活动展示

 1月:

 1、三年任期工作总结

 2、教科研小结

幼儿园教学教研活动方案4

 一、工作思路:

 依据区学前科工作重点和园所自身的发展需求,以研究教学与研究幼儿一体化为基本思路;以片级联动、园级和各教研组的教研为依托;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常态教研为重点;将教研与科研、培训相结合,平行班教研与特色组教研相结合,各领域教学策略研究与特色教师的培养相结合;提高教研活动实效性,提高教师专业意识和能力,提高我园保教质量。

 二、现状分析:

 1、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大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伴互助效果明显。本学期将继续深化项目研究,在园本教研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总结经验成果。

 2、在队伍建设方面,教研组长由召集人、组织者逐步向专业引领者转化,在教研活动中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组织作用和专业引领的作用,但教研组长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但各领域的首席教师还不成熟;青年教师进步较快,创新意识强,但还需加强日常教学的各项基本功。本学期将加强研修,以评选“领域首席教师”、“艺术专长教师”等活动来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的专业成长。

 3、在教研组织形式上,将平行班与特色组教研相结合,既满足日常教学所需,又引领和支持教师进行专业研究。本学期将继续延续这一做法,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高活动实效。

 4、在教研内容上,从制定教研计划入手,以研究教学策略为抓手,将教研工作指向“真问题”,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缺乏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本学期继续将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园本教研的落脚点。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将研究教学与研究幼儿一体化,从研究教材教法走向研究幼儿的学习,在对幼儿学习的研究中获得教育智慧。

 5、在教研成果的总结与提升方面,各特色组都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意识到要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的学。有的组思路清楚,从本领域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关键经验出发总结教育策略;有的组内容丰富,从幼儿发展特点出发,总结出不同年龄班提问设计的方法。但在总结中发现,有的组虽然作了很多工作,但由于不会总结、就事论事不会提升,影响了展示的效果和成果的推广。本学期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引导大家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做好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三、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化“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项目研究。

 1、参与联片教研。

 在联片教研同课异构及同课同构中,共同研究幼儿的特点,探索教学活动组织的最佳策略,不断优化活动设计和教育行为。

 2、结合项目研究加强园本研修。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研修”,通过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来学习和提高。本学期将在教研活动前的准备环节下大功夫,加强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导大家从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来研究教法,进一步提高教师们的研究水平和教研实效。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鼓励其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相应的理论依据。

 3、总结教研组建设的成果。

 采用自学、导读、汇报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和自我反思,引导大家对每一环节的设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与此同时注重教研案例和活动案例的总结,为课题结题和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素材。

 (二)继续做好我园《建构式课程》园本化的课程实施与阶段总结

 1、完善我园课程园本化的目标体系。

 在了解各年龄班幼儿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领域关键经验要点,确定各年龄班幼儿在五大领域发展中的项目目标,力求实现教育目标的准确性、操作性、均衡性。

 2、充实我园课程园本化的活动内容。

 各平行班结合课程目标体系,找出与之相适宜的教育内容,合理分配课时,保证幼儿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

 3、提升课程组织与实施方面的有益经验。

 继续将特色组与平行班教研相结合,从研究教学策略入手,将自我建构、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相结合,总结出重点研究的活动案例课例,充实完善课程内容。

 (三)继续深化园本教研专题:《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本专题研究在帮助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和教学策略的同时,从目标制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指导策略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支持幼儿的有效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园教学质量。

 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目标意识,促使教学的有效实施(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2、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支持幼儿有效发展(环境材料的有效性)

 3、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4、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指导策略的有效性)

 具体措施:

 1、更新观念,理解研究内涵。

 组织全园教师围绕“课程设计的原则方法”和“五大领域的学科知识要点”进行学习与讨论。

 一方面教学园长结合《幼儿园课程》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全园进行导读,帮助教师了解课程设计的原则、方法,把握各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题研究和需要选择书,在特色组内开展读书交流,并结合全园的读书交流会进行汇报和导读,以此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扎实自己的理论根基,增强内功。

 2、小组研讨,确定研究专题。

 各领域特色研究小组结合研究的具体内容,组织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专题。

 每位教研组长负责一个特色小组的活动;

 在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各组结合研究的具体内容确定专题,明确目标。

 平行班的横向研究与特色组的纵向研究相结合,加强实践中的交流与研讨;

 3、积累经验,形成个人特色。

 每位教师根据个人的专长及本组研究专题制定个人研究计划,并注重在日常研究与实践。

 4、加强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每位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从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材料准备、教师指导、提问设计等方面进行思考,持续地追问自己“什么是幼儿必须掌握的或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幼儿是如何学习的?”“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以此提高日常教学的质量。

 (四)以教研为载体,加强教师队伍的梯次建设。

 1、学习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副园长的管理能力。

 深入教学实践,与教研组长和老师们共同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指导能力;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和明确园本教研的组织程序及有效策略,提高教研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

 2、搭建平台,提升教研组长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平行班教研组的横向研究与特色组的纵向研究相结合,突出了教研组长的优势研究领域和专业知识技能,也对教研组长提出了新的任务,引导其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并在教研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方面积累经验。

 3、挖掘潜能,打造领域特色教师。

 引导教师发挥其领域优势,鼓励和挖潜特色教师,培养一批有领域专长的特色教师,为幼儿园队伍建设及教师未来的发展打基础。

 各领域教学活动围绕《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进行教研,关注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探索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学期末做好教研组展示。

 采取自报加推荐的方式,确定“领域首席教师”、“平行班领衔教师”,培养一批有艺术特长的专业教师。

 结合迎区督导检查,开展观摩互学和研讨活动,吸取有益经验。

幼儿园升小学分一、二,三、四班哪个班最好

都差不多,好坏在于自身学习。

同质分班,即按能力或成绩高低分班。同质分班也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便于以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

(1)校内分组。在学校内按学生的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设年限不同、内容不同,或年限不同、内容相同,或年限相同,内容不同的几种课程。

(2)班内分组。将班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具体做法是:一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进行会诊测验,根据测验成绩好坏,依次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自学补充教材,乙组上附加课,丙、丁两组由不同教师上课,复习基础知识。

三四周后再对甲、乙组进行附加测验,对丙、丁组进行复习测验,测验后将各组合而为一回到原班进行新课教学。经过一个单元后再进行分组,如此循环至学期结束。

分班考试为何重要

1、重点班拥有着整所学校最优秀的师资团队,从管理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到每个学科的授课老师,从老师的教学水平到授课的难度,在学校里都是最顶尖的存在。而重点班级里的孩子,享受着优质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优势。

2、重点班里是学校里最为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止学习能力强,更多的是对于学习他们有一股热情,有拼劲。班级里的孩子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里,学习氛围愈渐浓厚,不只是学习,对孩子本身双商、素质以及三观的形成和培养都是有益的。

3、重点班的教学进度快于平行班,超前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孩子的接受能力变强,也可使得他们在同等年纪的孩子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未将来初中高年级,甚至高中、大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4、重点班的孩子将比平行班孩子更有机会拿到指标到校名额。指标到校,既进入重点的名额。能够有指标到校名额的高中都是省级以上的重点高中,而孩子如果提前拿到指标,可以不用参加中考,比别的孩子更早毕业,多出来的时间孩子就可以自行利用。

幼儿游戏特点及环境创设(求小学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汇总)

好了,关于“幼儿园平行班是什么意思”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平行班是什么意思”,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