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有哪些-高三网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有哪些-高三网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有哪些让理科生立刻停止吹牛的文科知识/题目?(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有哪些让理科生立刻停止吹牛的文科知识/题目?

文:“你知道俄国10月革命是哪个月发生的事吗?””

理:“这太简单了,当然是10月了。”

文,“不,其实是11月份的。”

文:“你知道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少年吗?”

理“100年喽?”

文:“不是,是117年…”

文:“你知道《北京条约》解决的是哪的事么?”

理:“北京的!”

文:“不,是天津的!”

文:“那你知道《天津条约》解决的是哪的事儿吗?”

理:“天津的?”

文:“不对,是北京的”

最后再让他看看我们文科生的课本,他就彻底崩溃了。

1943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事情

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设伪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

1月10日 为配合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伪中华**公司停止放映英美**。

1月11日 上海日本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公布限制粮食运输办法。规定非经日军许可,所有上海市区内的食米、麦类、豆类、小米等粮食及其制成品,一律不准由清乡地区运出,亦不得运入上海市封锁线内。次日伪上海市政府公告,规定13日起实行上述粮食统制新办法。

是日 《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签署。主要内容撤废英美在华治外法权,交还租界等。

1月13日 中共中央华中局取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敌区工作部,部长刘晓,领导上海、江苏的地下工作。1944年8月华中局敌区工作部改称城市工作部,部长刘长胜。

1月14日 意大利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交还在华租界和撤销治外法权。

是日 日军当局发还8家工厂。至此日军当局管理的140家在沪华商工厂,已发还104家。

1月20日 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颁发《上海第一期清乡地区实施规则》。规定设立户口清查实施委员会。至2月20日分期分区挨家挨户清查户口,凡12岁以上,60岁以下的无家属男子,一律返原籍或逮捕。

1月25日 晨,哈同花园大火,洋房付之一炬,毗连旧宅亦受重损。宅内珍宝、古玩皆焚毁。哈同家属及佣仆200余人幸免于难。

是日 据伪市政府警察局统计,全市有烟馆235家。

2月4日 伪市政府训令各局、区署,5日起国旗上方附加的**三角标识一律除去。

2月12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设各华童小学取消英文课,改教日文。中学部减少英文课时,以日文课时取代。

2月13日 日首相东条英机到达南京和上海,策划“中日两国的真正合作地带”。

2月16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封闭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新凤祥、老凤祥、方九霞、裘天宝4大银楼。

2月17日 日本占领当局决定,居留在沪的英、美等敌国侨民限令月内迁入指定的“人民集合所”居住。

2月中旬 日本占领当局集中拘禁在沪英、美、荷等国侨民,德、奥在沪难民居留地区被限于提篮桥一带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区域范围内。

2月23日 法国维希政府发表声明,“决定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并交还北京使馆区、上海等地的法国专管租界行政权”。

3月15日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在沪成立,专管军需及统制物资的收购配给。

是日 伪市政府保甲委员会成立。17日伪市政府发布《上海特别市保甲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

3月19日 日军将上海市郊经济监视哨(又称封锁线)移交汪伪市警察局管理。

是月 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城工部和联络部后,上海军地工作改由城工部领导。

是月 伪市政府对所辖区域作新的划分,分为市区和特别区两部分。

4月3日 打浦桥自1937年八一三事变封闭以来,是日开放。

4月5日 南市文庙举行春季祀孔典礼。

4月16日 上海沦陷后成立的中华、中联、上海影院3家**公司,是日合并为伪中华**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5月起,日伪“中联”**公司拍摄约50部**。春 日伪成立中日广播协会上海事务处。

5月1日 日伪在上海实行第二期清乡。清乡地区为崇明、宝山、嘉定3县,修筑封锁线长221公里。

5月8日 伪市政府发布密令,日本大使馆已决定征用吴淞、宝山狮子林炮台、月浦镇、罗店镇和大场镇,设置军用设施,占地共25万余亩。

5月29日 汪伪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改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署。

5月下旬 上海市内煤球供货短缺,煤球公会规定限量零售。

6月1日 商务印书馆、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书局联合组成中国联合出版公司。是日 汪伪中国青少年团上海地区清乡团部成立。

6月30日 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与日本重光葵在南京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条款》及《了解事项》。规定8月1日起租界行政权及公共设施资产及负债,由伪国民政府

继承。是日 汪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结束。

7月22日 汪伪政府代表夏奇峰等与法国维希政府代表在南京签署《交还上海法国专管租界实施细目条款》及《附属了解事项》。

23日汪伪政府代表褚民谊与意大利大使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实施条款》及《了解事项》。

7月24日 日军当局归还申新纺织厂等24家华商工厂。至此,被日军抢占的140家华商工厂全部交还。

7月30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区,改称第八区。

7月31日 汪伪政府决定,设在上海的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全部解散,改设两院两署制度。

7月下旬 伪市政府决定,拆除在外滩和九江路的赫德、巴夏礼两座铜像。

是日 市政当局取消前因橡胶原料短缺,实行的套鞋须在雨天购买、球鞋跑鞋须在晴天购买的规定。

是月 上海米价暴涨至每石2100元。

8月1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区,改称第一区。

是日 汪伪上海地方法院成立。汪伪高二、高三分院被撤销,成立汪伪上海高等法院。

8月9日 汪伪政府在上海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临时会议,通过《收买棉纱棉布暂行条例》及《实施纲要》。规定所有棉纱棉布由商业统制总会统买,不得拒绝或妨碍。

8月26日 伪上海市长陈公博命令第一区公署,将外滩所有铜像拆除。

是日 陈公博命令第一、第二两区分署所有该区内以外国人名作路名的马路于10月10日改名。10月8日伪市政府颁发训令,从10时起一、八两地及越界筑路路名的西文,一律改用新名。10日全市240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用以中国地名命名的新路名。

8月29日 第四十五期户口米开始发售,每人减为半升,另加杂粮半升。

9月1日 伪市政府布告,规定全市饭馆酒肆营业时间为下午5时至晚上11时,舞场营业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2时。

9月9日 伪江苏省省长、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被日军毒死。

9月14日 上海开始实行凭户口证购食盐。10月5日全市开始对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实行配给。

9月29日 陈公博致电各区公署,要求推行随田赋带征军警米。规定不论产米区和非产米区,一律以每亩征米1升5合。

10月1日 伪市保甲委员会颁发《抽查各区户口暂行办法》。

10月10日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学务处所属中小学及原法租界公营局所需学校,由第一、八区公署教育处接收,一律改为市立学校。

10月30日 汪伪商业统制审议委员会通过《棉花统买统配暂行办法》,在上海等地实行棉花统买统配。

11月8日 华商证券交易所经汪伪财政部和产业部批准复业。

11月16日 上海实行计口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20日实行计口售皂,每人每月限购一块。是月 上海煤、炭、木柴等燃料一致狂涨,激起物价全面暴涨。

12月1日 第三期清乡开始,范围为川沙、浦东南、浦东北3个区。修筑封锁线56公里。

是日 因煤炭缺乏,全市实行限量供电。

12月7日 煤球每担涨至300元。

12月16日 伪市政府公布《上海清乡地区清查户口实施规则》等。

是日 上海黑市米价由1月每石1500元涨至2600元。

年底,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改称汪伪政治保卫局上海分局。

是年 1939~1943年新开设银行118家、钱庄146家,创历史最高。

是年 全市华商工厂约倒闭2/3,剩1145家。

是年 全市有学校1019所。

高中文科班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历史

经常听到文科班学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太多记不住,或者是历史知识点也知道,但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等现象,反映出学生没有掌握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你会感觉历史是很有趣的、也是很好学的。  1、学会整理历史线索,努力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平时在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这些知识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如同散落在各处的“小珠子”,如果我们不及时用“线”把这些“小珠子”串联起来,那么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丢失。而串联这些知识的“线”便是每个章节的历史发展线索。有了点和线,我们就可以构建本阶段的历史知识整体框架。  2、学会寻找记忆的规律,努力将知识牢记在心  学习历史的同学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即内容太多不好记忆,尤其是时间和会议、条约的内容,在考试的时候经常出现混淆知识的现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必须死记硬背的,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些知识是非常好记的。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时间,都是奇数1911、3、5、7,只要记住一个事件的时间其他的也都记住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我们只要用“公开行贿”“天经地义”八个字就可掌握。  3、学会解答历史问题,努力做到史论结合  历史题大体有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类型,在解题时审题时关键,首先要审题的中心词,其次是题目的条件限定语如时间限定、地点限定等,审题后便要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明晰,一定要有层次性,不是答的越多越好的单纯史实罗列,务必做到史论结合。  4、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努力树立综合意识  随着“3+综合”高考制度的推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政治观点和地理知识来分析历史现象,努力树立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我们再遇到综合的问题解答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总之,历史学科的学习切忌单纯的死记硬背,只要我们在学习上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一定会考出优异的成绩。

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的考查角度、试题模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试题开始由基础知识为主、能力考查为辅的模式向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的模式转变。应该说,这样的转变符合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新的转变呢?俗话说“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总结试题类型,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整个高三教学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落实好基础知识呢?一 依据考纲,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新课程新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我们知道,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虽然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但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考试说明》是高考复习最重要的依据,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历史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知识落实上。按照<<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考试范围包括必修一、二、三和选修, <<考试说明>>列出了多少个一级子目、多少个二级子目、多少个三级子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条目烂熟于心,明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扎实的基础。二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新高考试题看,凸现了对历史基本概念、史实以及教材中重点部分的考查。重视“双基”,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是做好高考复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可以要求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告诉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情景图、图表、漫画等,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图讲史,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建立紧密的图文关系,而后再挖掘图中的隐性知识等,从而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夯实基础。三 架构体系,提升能力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到了高三,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坏之关键就取决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架构历史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就是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有些同学认为自我架构历史知识体系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整理知识体系虽颇费时日,但可以缩短以后每次复习的时间,而且也可以使自己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更为清晰;同时随知识网络体系在不断地深入整理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深化和加强,这实际上就是在逐步摆脱过去的那种烦琐的记忆过程,同时也达到了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双赢。可见,教师应在高三一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整个高三一年只要四个步骤培养就可以完成历史的深化复习了,即:第一步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通过整理和开发目录、章节上的标题、课本黑体字架构成简要的初步的历史知识体系,以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课本的目录、章节标题和黑体字往往是被大家都忽视的,实际上这些都是课本的“纲”(骨架),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等。第二步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第三步以历史常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答题的框架、结构,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事例充当这种模式的基本内容,这是也是对第一、二步的总结和提升。在操作时,首先应将生产力的发展做为主线来归纳历史知识,这条主线,可以说很多历史发展均与之有关,因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也正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国力强弱不同,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次,以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作为根本原因来整合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因为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再次,根据四大基础(经济、阶级、思想理论、组织基础)、经济发展七要素(制度、环境、资金、劳力、技术、资源、市场)为主线来整合历史知识。第四步分地域和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也可以根据近及年的时政热点、焦点来架构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即把历史、地理知识作为时政热点、焦点的背景或载体来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架构的知识网络体系就等于说把某一地区或时段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认识。在架构这四大知识网络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将基础知识一一落实,并要在架构不同层次知识体系中不断地操作和演练、交流中熟悉起来;同时在构建时还要激活和提升所有的思维能力,将知识体系能活用起来。如在整理中,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因为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大限度的分数,这就要学生只答要点、精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地罗列原始史料,这就需要平时的潜移默化地去训练,而架构知识网络体系本身就在训练高度概括能力。此外还有些能力也可得提升,如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能力就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而历史分析能力(即将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分析它的发展变化)、比较分析能力(即确定历史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方法,要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阶级分析能力(即对阶级社会中的人和事进行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也可以得到发展。四 科学记忆,提高效率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纷繁庞杂,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纵横交错,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巩固基础知识呢?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炼、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新课程中中国近代史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十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加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适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3、重复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断代史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决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法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高三历史求助(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2006年被确定为中俄交往的俄罗斯年。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与中国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员,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一致,高层互访频繁,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一)以俄历史分期

1、沙俄时代:①侵略中国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②康熙帝时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以后不久,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改订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霸占了大片领土。④自六十年代以来,沙俄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开办工厂、开办银行等。⑤强租大连、旅顺,把东北、新疆、长城以北等地变成其势力范围。⑥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条约》。⑦策动外蒙“自治”,肢解中国领土。

2、十月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①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宣传十月革命,从苏联引入马列主义。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创建***。③苏联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帮助创办黄埔军校,支持中国国民大革命和北伐战争。④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给予中国很大援助。⑤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

3、新中国时期的中苏关系: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②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政府还给予中国经济上较大的贷款。③“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156年个大型项目,对建立起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了骨干作用。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中苏走向严重对抗。⑤八十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⑥苏联解体后,中俄保持了正常关系,并签订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的协定。

(二)中国历史上的中俄关系

1.古代

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俄国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霸占中国东三省。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纂夺革命果实。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②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③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有哪些让理科生立刻停止吹牛的文科知识/题目?(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

好了,今天关于“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有哪些-高三网”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有哪些-高三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