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词类活用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词类活用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游褒禅山记一词多义(古文言文词类活用)

游褒禅山记一词多义

①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河山。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②而:连词,并且。卒:死,去世。之:指褒禅山麓。③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④慧空禅院:寺院名。庐(zhǒng)冢: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⑤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⑥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⑦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⑧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⑨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①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②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③问:探究,追究。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虽:即使。穷:穷尽。④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⑤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⑥怠:懈怠。且:副词,将,将要。⑦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尚:还。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⑧而:表递进的连词,并且,而且。⑨盖:表猜测的发语词,大概。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达的人。加:更,更加。⑩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⑾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明: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照明。⑿既:已经,……以后。其:助词。⒀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承或时间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责怪。其:那,那些。⒁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夫:这,那,指示代词。

①于是:对于这种情况。焉:句末语气词。②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得:心得,收获。③以:因为。求思:探求、思索。而:连词,表递进,而且。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议论的发语词。夷:平坦。以:连词,表并列,而且,并且。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⑤而:可是。观:景象,景观。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词,相当于“于此”。⑦随:跟随(别人),“随”字后面省略“之”。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⑧怠:懈怠。⑨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以:连词,表目的。相(xiàng):帮助,辅助。⑩以:相当于“而”,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焉:兼词,相当于“于此”。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⑾于人:在比如人(看来)。为:是。⑿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孰:谁。⒀得:心得,收获。

①于:对于。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悲:感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④后世:后代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以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弄错。其:指“古书”。传: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没有任何人。名:动词,说出,说明,指识其本名。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⑤何可胜道:那能说得完。胜:尽。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的固定格式,在这里表示原因。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学者:做学问的人。现在说“学者”是指学有专长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谨慎地采取。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了解许多所不知道的道理。知识的力量让你沉醉,甘愿深陷其中并发现宝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 作文 以记之( 文章 )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

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

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 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

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六、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归纳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基础知识整理

★ 高中语文知识要点总复习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词类活用最全汇总

★ 高考文言文必备知识点词类活用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 大铁椎传文言文知识点

求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实词,活用,句式!

一词多义1. 然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⑵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2.观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⑵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3. 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词类活用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⒊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⒋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⒌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⒎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⒏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⒐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⒑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⒒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⒓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⒕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⒖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4-8]固定句式⒈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⒉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⒊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4-8]省略句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⒊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⒏(余)遂与之俱出[4-8]判断句⒈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⒊此余之所得也⒋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⒌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4-8]倒装句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4-8]被动句⒈褒禅山亦谓之华山。[4-8]多义词⒈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⒉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⒊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⒋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⒌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⒍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⒎ 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欣赏)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⒏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狄公有盛名(名声) ⒐之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4-8]古今异义⒈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①数词。②中国国庆日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⒌于是余有叹焉。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⒍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古义:“悲”,感叹今义:悲伤。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今义:表提及。

古文言文词类活用

《游褒禅山记》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

15.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名词作动词必修一文言文整理

1. 求高中语文必修1,2的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总结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②目吴会于云间 (看,遥看) ③吾师道也 (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⑤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⑥朝歌夜弦 (奏乐) ⑦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⑧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⑨楚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①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②目吴会于云间 (看,遥看) ③吾师道也 (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⑤辇来于秦 (乘坐辇车) ⑥朝歌夜弦 (奏乐) ⑦鼎铛玉石 (把鼎当做;把玉当做) ⑧金块珠砾 (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⑨楚人一炬 (放火) ⑩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11以地事秦 (侍奉) 12义不赂秦 (坚守大义) 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15名之曰“褒禅” (命名)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7莫能名 (说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19微风鼓浪 (激起) 2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2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2垣墙周庭 (砌上墙) 23乳二世 (喂养) 24以旌其所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为之声义 (伸张) 2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 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 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 33道少半 (走) 34明烛天南 (照耀) 3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②俊采星驰 (像流星一样)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鸟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⑧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⑨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12雨泽下注 (向下) 13使不上漏 (从上) 14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 1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 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7莫能名 (说明白) 18函梁君臣之首 (用木匣装) 19微风鼓浪 (激起) 20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 21噌吰如钟鼓不绝 (敲钟击鼓) 22垣墙周庭 (砌上墙) 23乳二世 (喂养) 24以旌其所为 (表彰) 25去今之墓而葬焉 (修墓) 26其疾病而死 (患病) 27为之声义 (伸张) 28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 2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出任巡抚) 30然五人之当刑也 (受斩刑) 31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用匣子装) 32而为之记 (写这篇记) 33道少半 (走) 34明烛天南 (照耀) 35以绳天下之梅 (约束)(2)名词用作状语 ①雄州雾列 (像雾一样) ②俊采星驰 (像流星一样)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向北;向西) ④廊腰缦回 (像人腰) ⑤檐牙高啄 (像鸟嘴) ⑥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⑦有泉侧出 (从旁边) ⑧一夫夜呼 (在夜里) ⑨仓皇东出 (向东边) 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用船,坐船) 11事不目见耳闻 (亲眼;亲耳) 12雨泽下注 (向下) 13使不上漏 (从上) 14东犬西吠 (对着西面) 1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亲手) 16人皆得以隶使之 (像使唤仆人一样) 17汶水西流 (向西) 18山巅崖限当道者 (像门槛一样) 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①简能而任人 (有才能的人) ②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前进的道路) ③而其见愈奇 (见到的景象)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 ⑤谬其传 (流传的文字) ⑥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治罪的事情) 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大的权力) ②居域中之大 (重大的位置) ③惧谗邪 (进谗言的邪恶小人) ④择善而从之 (好的意见) ⑤宾主尽东南之美 (俊美的人,俊杰) 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的问题) ⑦是故圣益圣 (圣人) ⑧愚益愚 (愚人) ⑨问其深 (深度) ⑩常在于险远 (险远的地方) ⑧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表率)12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的人)。

13亦以明死生之大 (重大意义) 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重大贡献) 15梅以曲为美 (弯曲的) 16直则无姿 (笔直的) 17以欹为美 (倾斜的) 18正则尤景 (端正的) 19以疏为美 (稀疏的) 20⑩密则无态 (稠密的)(2)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智者尽其谋

2.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3. 语文必修一到五文言文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4. 初中语文古文中所有名词用作动词

1 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 父利其然也。

(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 会宾客大宴。

(《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 其一犬坐于前。

(《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 一狼洞其中。

(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 无丝竹之乱耳。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 无案牍之劳形。

(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 石青糁之。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 卧右膝。

(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 诎右臂支船。

(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 而竖其左膝。

(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 居右者椎髻仰面。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 故人不独亲其亲。

(《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 故外户而不闭。

(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 每至晴初霜旦。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 与余舟一芥。

(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

(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 策之不以其道。

(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

5.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 一、必修二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 (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 “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兼词,于何)⑤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4.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5.其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吾其还也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6.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递进,况且)六、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B.(晋惠公)许君焦、瑕C.敢以(之)烦执事D.夜缒(烛之武)而出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六、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

6. 谁能帮忙整理一下

齐桓晋文之事1、无以,则王乎:以 通 “已 ”,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 通“ 欤” ,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 通“ 悦 ”,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 通 型 ,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 通 矣 ,语气词,相当 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 通 盍 ,何不 ;反 通 返 ,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 通 途 ,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 通 诉 ,控诉、控告 10、无不为已:已 通 矣 ,语气词,表示感叹 11、是罔民也 :罔 通 网 ,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 通 斑 ,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 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 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接着就 三 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7、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8、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19、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0、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四 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

8.名词+“之”

例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

9.名词+名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

四、名词用作状语

有以下作用:

1.表示比喻

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

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兄事之”,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

4.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例如: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

——“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

5.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

例如: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

——“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

6.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躬”,亲身,作“耕”的状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

7.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

8.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

——“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

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特征: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例如: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

(2)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

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

(2)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司马迁《屈原列传》)

——“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词类活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作者:宋代诗人王安石

全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15)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创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那么,关于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你了解得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游褒禅山记有哪些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二)“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五、特殊句式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5、不随以止也

 6、此余之所得也!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翻译句子

 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

 1、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

 1、十分之一。

 2、不平常。

 3、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4、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5、“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四、(一)1、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代词,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人

 6、代词,他们,指古人

 7、代词,指自己

 8、代词,洞,洞壁

 9、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0、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1、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二)

 1、作介词用:因、由于。

 2、连词,来,表目的。

 3、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4、连词,表修饰。

 5、连词,因为。

 6、连词,表修饰。

 7、介词,“以之”的省略,因此,由于。

 五、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状语后置

 5、省略句

 6、判断句

 7、判断句

 六、

 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推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因而没有享受到极尽游玩的乐趣。(关键词:既、或、咎、极以及第三个“其”。)

 2、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那些古代文献没有留存,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关键词:以、谬、名、胜)

 3、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察,常常有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广泛)。(关键:往往,以、介宾短语后置。)

 《游褒禅山记》巩固练习

 词语释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

 卒葬之(最后)

 有碑仆道(仆倒)

 华山之阳(南边)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完)

 独其为文犹可识(辨认)

 其文漫灭(磨)

 瑰怪(瑰丽)

 始舍于其址(地方、旧址)

 盖音谬也(错误)

 非常之观(景观)

 何可胜道(全)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此)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非同寻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古义:求学的人)

 写出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莫能名者(代,它的.)

 既其出(代,自己)

 而予亦悔其随之(当,我)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

 其孰能讥之乎(反诘)

 而记游者甚众(因而)

 来而记之者已少(顺承,递进)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但是)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修饰)

 夫夷以近(并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介)

 不出,火且尽(将要)

 于人为可讥(在)

 余于仆碑(对于)

 写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及词义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要遥远的地方)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传说)(说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的人)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

 盖其又深()

 翻译下列语句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在此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进入,火把还足以照明。我们出来后,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随着他们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

 夫夷以近,则游者从;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如果那里距离人们)平坦又近,那么来游玩的人就多;如果险峻遥远,那么来游玩的人就少。而世上奇特雄伟、瑰丽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些险峻遥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去那儿,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够到达的。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相关课文: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散文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一词多义(古文言文词类活用)

好了,关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词类活用”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词类活用”,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