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高三网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高三网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为什么铁是核反应的临界点)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

1.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枣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XX,锯条、木头和XX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2.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

 了解核能的优点,还要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画,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核聚变、核裂变

 教学难点:核聚变、核裂变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链式反应模型、各种挂图。

 教学过程:

 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有些物质的分子就是一个原子。原子十分小,它的直径不到一个纳米。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挤在处于原子中心的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中,就像几颗豆粒挤在大广场中央一小块弹丸之地一样。

 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XX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XX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图3)。发生裂变时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时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转化为物体的内能。裂变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这好比用火柴点燃木材,木材才能燃烧,放出能量一样。假如外界的中子停止轰击,裂变也就停止。然而实验表明,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图3)。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XX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图4)。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

 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XX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生物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3.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一、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实验探究的考查,考查方式、内容呈现多样化且臻于合理、科学。经分析可知这些探究题能联系基础知识点,不随意拔高,部分题目源于教材,但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学生设计方案、数据处理、分析论证和科学表达能力,增加了评价功能。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运用,故探究题也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失分点之一,所以初三二模复习进行探究题型的专题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探究专题复习时间一般为5课时(时间分配略),本节课为电学专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题常见题型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电学探究题的一般思路,通过巩固性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对探究性习题进行训练,学生通过主体参与模式讨论、互动、释疑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学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通过几道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考探究题的几种常见题型,主要还是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命题,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种:

 (1)对科学问题提出猜想的能力。

 (2)考查学生设计和实施科学实验的能力。

 (3)考查学生解释和表达科学探究结果的能力(分析与论证)。

 (4)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四、课型特点

 专题复习课,特点是课堂容量大,例题讲解,习题训练交叉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无所不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设计优点:可以省出抄题的麻烦,节省时间完成更有意义的事情)。

 六、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电学部分的主要知识考点: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电功、电热的相关公式等等,然后由易及难分别就常见的四种探究题型进行举例训练,教法是先投影例题,学生自行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四个人)讨论,得出解题思路,将答案写到学案上,最后教师点拨并将正确答案投影,教师进行点评,然后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小步子,快节奏、多反馈、勤校正。通过多层面的反馈校正,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个知识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在练习过程中,教者的工作是高密度的,要进行巡视并及时发现暴露的问题,然后集体订正,予以评分,让学生学有收获,学有成就感,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鼓励,以备再次挑战下一题。

 (1)源于课本,不任意拔高,考查了基本知识点:电路连接,P=UI,R=U/I的应用。

 (2)探究题特征明显:对实验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实施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本题讲解结束用一条类似的中考题(淮安08中考卷)进行巩固练习,强化了教学效果。限于时间,其余例题不在一一加以说明。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再次从习题回归理论,哪道题是对应的哪种探究题型或包含哪几种探究题型,让学生从理论上把握物理知识。

 总之,这节课的安排是:通过知识点的再现(学生重视知识);例题探讨(学生巩固知识);习题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课时小结(学生升华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凝固知识)。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让学生一步步把握电学探究题的解题思路,将学生引入探究题解析的轨道,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几点反思(注意五个性)

 1、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针对性。难度要适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考试要求、认真研究08年13市中考试卷。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视器,只有认真分析命题动向才能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提高有效性。例如08南通卷、杭州卷都加大了实验探究的考查,既有课堂探究活动的考查又有课外活动小实验,既有器材的选择又有实验方法的选择,既有探究过程的考查又有对现象的分析论证等等。通过认真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今年中考探究题将重视过程考查而轻其结果考查,不会将高中的内容下放考学生,难度不会太深,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会体现适当开放的原则。

 2、注意选题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让教者的教学更具吸引力,让你的口号更富影响力,利于打破沉闷气氛,提升教者形象。

 3、注意组织的协调性。只有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务实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所以小组编排时要做到好中差搭配,要有领头雁,才能互动起来,讨论起来,只有组织协调到位,才能达到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要将探究题型的主要考查形式进行投影,让学生从整体有所感知,有所把握,否则单个习题当时可能会做,但没有整体印象,容易遗忘,甚至会有瞎子摸象,只见一斑不见全部的遗憾。

 5、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一扫传统物理课堂的沉闷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随着你转,让学生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实在的,只有这样的复习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提升质量。

4.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下面是我对本课题的设计思考,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而第一节力弹力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内容分析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二、说学生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知识点较零碎,学生对力很熟悉,并且都有亲身感受,采用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力的存在;弹力与形变、弹性势能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基础,需较强的观察和归纳思维能力,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的手段;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较简单,采用自学即可完成。

 三、说教法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通过实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的作用;分析具体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进而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的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使用方法;并观察图中的日常现象——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其他物体产生一些作用,学生体会弹性势能。

 四、说学法

 1、亲身体验:力的概念的建立。

 2、动手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约2分钟)

 讲故事:张飞与关羽比力气。三国时,刘、关、张三结义后,张对自己排第三不服气,就提出与关羽比谁的力气大,他使出力气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憋得满脸黑紫甚至头发都拔掉了一把,结果还不能使自己离地面,而关羽找了一根绳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他慢慢离开地面。

 问:张飞为什么失败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章力,帮他分析原因吧!

 新课教学(约30分钟)

 (一)力是什么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或用多媒体展示。(也可借助自己准备器材体验)完成学习引导第一部分内容。

 问: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引导分析

 力:物体作用于物体

 施力物受力物(为区分两物体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课件中的图和演示实验,完成学习引导第二部分内容。

 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吗?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弹性形变的情景,感受弹力的存在,总结弹力的概念。

 (三)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的关系。

 学生试完成学案中的第3个表格。

 请同学上台展示结果。学生观察、并交流总结出两者间的关系。

5.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

 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有关核燃料的问题

第一,核裂变反应不需要去电子

第二,第一个中子可以人工核反应制得,具体的可以参考高三物理

最后,核废料不知是铁原子核,铁原子核只是理想状态的核反应,真正的核反应还有别的有放射性的东西生成

跪求高三物理电磁学和光学所有公式,哪位前辈指点一下

请选用:(基础知识部分)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

2.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 (在介质中) {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q1、q2:两点荷的电量(C) ε:介电常数 r:两点荷间的距离(m)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 (定义式、计算式) {E :电场强度(N/C) q:检验电荷的电量(C) E是矢量}

4.真空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 r:点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 Q:点电荷的电量}

5.电场力F=qE {F:电场力(N) 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 E:电场强度(N/C)}

6.电势与电势差

7.电场力做功WAB= qUAB {W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 q:带电量(C) 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8.电势能 { ε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 :A点的电势(V)}

9.电势能的变化ΔεAB =εB- ε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0.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εAB= -WAB= -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1.电容 (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 Q:电量(C) 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2.匀强电场的场强 {U:AB两点间的电压(V) 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1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

(vo=0) W=ΔEK

14.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似于平 垂直电杨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 (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 )

抛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15.光斑在荧光屏上的竖直偏移(如图):

16.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S:两极板正对面积 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下图、[教材P124]);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 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26〕。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39〕等势面〔见下图及第二册P131〕。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 {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 {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 ,W=Q,因此W=Q=UIt=I2Rt=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IE,P出=IU, {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Rn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n I并=I1+I2+I3+……+In

电压关系 U总=U1+U2+U3+……+Un U总=U1=U2=U3

功率分配(无论串、并联均相同) P总=P1+P2+P3+ ……+Pn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如右图);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式中 为欧姆表内阻,也是表盘中央刻度值,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图甲, 电压表示数:U=UR+UA

Rx的测量值 电流表外接法:图乙,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

选用电路甲的条件Rx>>RA [或 ], 选用电路乙的条件Rx<<RV [或 ]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图甲) 分压器接法(图乙)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 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RL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RL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1kV=103V=106mA;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 ;

(6)其它相关内容: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53~157〕。

十二、磁场

1.磁感应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1T=1N/A?m

2.安培力F=BIL;(注:L⊥B) {B:磁感应强度(T),F:安培力(F),I:电流强度(A),L:导线长度(m)}

3.洛仑兹力f=qvB(注v⊥B);质谱仪〔见第二册P181〕 {f:洛仑兹力(N),q:带电粒子电量(C),v:带电粒子速度(m/s)}

4.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0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

(a)F向=f洛= ; ; ;

(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

(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圆心角(=二倍弦切角)。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

(2)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第二册P170〕;

(3)其它相关内容:地磁场/磁电式电表原理〔见第二册P177〕.回旋加速器〔见第二册P182〕.磁性材料(见第二册P184)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 (只能计算平均感应电动势){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直导线沿垂直于磁感线方向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L:有效长度(m) ,v:速度(m/s)}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 {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 (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 {ω:角速度(rad/s)}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 {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99〕;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204〕.日光灯〔见第二册P206〕。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Emsinωt 电流瞬时值i=Im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m=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 ; ;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 ;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损= ;(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224〕;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S:线圈的面积(m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215〕。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219〕。

十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1.LC振荡电路 ;f=1/T {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3.00×108m/s, {λ:电磁波的波长(m),f:电磁波频率}

注:(1)在LC振荡过程中,电容器电量最大时,振荡电流为零;电容器电量为零时,振荡电流最大;

(2)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磁)场产生磁(电)场;

(3)其它相关内容:电磁场〔见第二册P241〕.电磁波〔见第二册P242〕.无线电波的发射与接收〔见第二册P245〕.电视雷达〔见第二册P246〕。

十六、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α:入射角, β: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1〕,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十七、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见第三册P23〕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产生亮条纹的条件: ;产生暗条纹的条件: (n=0,1,2,3,……);条纹间距 {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λ/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λ/4〔见第三册P25〕

5.光的衍射:光在没有障碍物的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障碍物的尺寸比光的波长大得多的情况下,光的衍射现象不明显可认为沿直线传播,反之,就不能认为光沿直线传播〔见第三册P27〕

6.光的偏振: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见第三册P32〕

7.光的电磁说: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29〕

8.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hν {h:普朗克常量=6.63×10-34J.s,ν:光的频率}

9.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 :光电子初动能,hν:光子能量,W:金属的逸出功}

10.物质波: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为 {也叫德布罗意波。p:运动物体的动量(kg?m/s);h:普朗克常量}

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

(2)其它相关内容: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泊松亮斑/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光谱分析/原子特征谱线〔见第三册P48〕。光电效应的规律光子说〔见第三册P41〕。光电管及其应用/光的波粒二象性〔见第三册P45〕。激光〔见第三册P35〕。物质波〔见第三册P51〕。

十八、原子和原子核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衰变方程:α衰变, ,β衰变, 。

6.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是指用人为的方法(如用 去轰击其它核)而使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如上述中子和质子的发现中所发生的核反应。

质子的发现:

发现者:1919年 卢瑟福 α粒子轰击氮核

核反应方程:

中子的发现:

发现者:1932年 查德威克

1920年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

1930年用α轰击铍产生了(卢瑟福预言中的中子)不带电粒子

1932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用上述粒子从石蜡(含大量 1 1 H)中打出了质子,但他们当时不知道卢瑟福的预言,放弃了进一步研究。

核反应方程:

7.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8.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9.重核的裂变:

10.轻核的聚变:

注:(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完) 图不完整 ,见谅。

为什么铁是核反应的临界点

在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就是恒星,恒星利用核聚变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发光放热,其中氢元素巨变能量释放最多,随着原子质量的增加,聚变效率越差,而铁是一个临界点,聚变铁元素时,需要的能量与释放的能量平衡,而铁元素以后的元素聚变反而要吸收能量,这样以来恒星就灭亡了.

另外,不仅仅是放射元素会衰变,所有的元素都会衰变,只不过需要的时间你没有办法用地球上时间来估计,重元素衰变刚好相反,要放能量,元素越重,放出能量越多,而铁又是一个临界点

所以无论是聚变还是裂变,其趋向都是铁元素,铁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

关于高考薄弱科目<英语.生物>的复习问题,有经验的来

我的经验,英语: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来读课文,翻来覆去得读,读的那篇文章你几乎可以脱口而出,坚持下去,一个月之内,绝对有效果;

做一个生词本,遇到了生词写上去,每天看一遍前一天的,一周看一遍前一周的,月也如此,反正就是经常看,那些非常生僻的单词就不用往上抄了,比如什么专业用语。

生物:首先是看书,看到你能很清楚的知道某个知识点在那一页的那个位置,当然不能死看,要灵活,重点难点就要着重去看,还有每次考试你容易错的地方要反复看,任何考试都是以教材为根据的;

至于做题,你说你有四本参考书是吧?先选一本,其他三本仍在一边,我绝对相信你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做好”四本的,你把生物书看完之后,一章一章的做题,每一个小节做完之后,把错题研究透彻,找到书上相应的位置,做好标记,免得下次再错,一章做完了,再把那一章的书看一遍,当然,你做题的速度应该比老师的进度快至少三天,这样老师讲的时候你不仅心中有数,还能起到巩固的效果。

我觉得别人的经验都不一定适合你,最好的办法你去找你的英语和生物老师好好交谈一下,毕竟他们的经验比很多学生要丰富,更容易找到捷径,当然你要好好跟他们说你的困难,不然就像你说的泛泛而谈了,可能的话,你抽空就把做过的题拿去问,有些题虽然你做对了,但你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而且从他们的讲解里面你又可以获取一些不知道或者忘记的知识。

还有,第一轮总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遗漏的知识是在这时候补上的,记住遇到了不会的马上弥补,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千万不要掉队,这次复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最后一次系统查缺补漏的环节了,很多人都是在这时候变成黑马的,所以关键的是你要有毅力,周末就不要去玩了,一年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最重要的一点!!!!做了题不能就放在那儿了,每天尽量抽时间看看做错的题和记的笔记,并且每周把当周的题再温习一次,不然错题下次遇到了还是错的,多看正确答案,那么你的思维里面它就存在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还有一年时间,相信你自己!

Addition:我建议你先把书整个看一遍,因为很多题前后都有联系,参考书上的题很多也是东拼西凑从历年高考或考试抽出来的,不能确保本章的题就只涉及本章的内容,相信你也遇到过吧!并且生物这个东西也要讲求知识的连贯性和自己的联想能力,不过规定自己只能用一周的时间,不然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

太阳靠什么发光?

太阳内部有许多的可转换的氢原子,它们聚变成氦原子,在聚变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能量并通过太阳的各种活动挥发出去。(简单来说就是核聚变动) 我还看过是因为太阳中的粒子速度十分快 在太阳内部,4个氢原子发生氢核聚变缩合成一个氦原子,放出巨大能量,这能量就是光和热。 太阳是利用核聚变发光发热的,当两种很轻的原子核在高温下相遇时(比如氦和氢),会合成新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因为它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 这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受到科技研究手段的局限,虽然各种各样的有关太阳能源的猜测相继提出,却总是找不出足够的科学依据。大约一百年前,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们根据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提出太阳中的分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会向中心坍缩。在着坍缩过程中,分子的动能会变成热能。所以太阳维持着它极高的温度,辐射出光和热。 本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原子核结构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当很轻的原子核在极高的温度下非常靠近时,会发生聚变,形成新的原子核,并且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为解释太阳的巨大能源的来源提供了新的理论。 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把聚变的理论推广到太阳。他认为太阳内部高达2000万度的高温下氢原子聚变为氦原子,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据这些核聚变计算出的太阳能量释放值与观察值相当吻合。

高三物理说课稿优秀范文5篇(为什么铁是核反应的临界点)

好了,今天关于“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高三网”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核聚变和核裂变的区别 有哪些不同-高三网”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