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台风和飓风的区别及介绍-高三网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地理怎样复习?(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高三地理怎样复习?

高三复习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千米;0-30、30-60、60-90。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71、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72、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73、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7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 ②海洋生物 ③污染 ④航海

175、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6、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177、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178、世界主要渔业国中国、日本。

179、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180、海洋油、气开发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181、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182、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183、著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184、著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5、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186、海洋货物运输条件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187、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188、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9、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190、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91、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92、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9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194、领海、专属经济区12海里,200海里。

195、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196、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7、矿物的概念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8、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9、矿产的概念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00、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01、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02、常见岩石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203、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04、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5、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6、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7、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08、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09、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10、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11、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12、地质构造的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13、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14、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21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1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7、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18、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

219、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20、陆地水的分类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21、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222、静态水资源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23、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24、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5、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6、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7、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8、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9、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30、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231、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23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233、光合作用的意义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234、生物循环的作用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5、原始大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6、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物物质⑤环保

237、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8、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9、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40、土壤的肥力特征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241、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242、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43、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44、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5、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6、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

247、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8、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9、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50、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改造陆地环境

25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5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253、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54、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5、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6、地震的构造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7、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8、地震震级的大小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倍

259、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60、滑坡的成因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261、泥石流的成因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62、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6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64、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开展宣传教育

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台风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 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 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 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 狂风暴雨

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的原因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沿海重、南方重。

分布 时间分布:一年四季(7-11月最频繁);空间分布: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 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

干旱 旱灾

概念 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是一种渐发性的自然灾害

特点 (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

形成原因 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 在某些地区,即使降水丰富,但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 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动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就会酿成旱灾

影响或发生地区 影响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 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频率较高)

影响的主要地区 副热带型(副热带高压控制)、温带型(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我国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为主)、西南(一年四季均有可能,春旱、伏旱)和江淮地区(伏旱)

危害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防御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因地制宜的实行农林牧结合的农业结构,节约用水。

旱灾与涝灾的关系 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发生时间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路径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天气特征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霜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地区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危害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防御措施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4、地震(属于地质灾害)

地震

概念和形成原因 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构造地震基本概念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震级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烈度 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分布规律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世界主要地震带 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最主要最强烈)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以105oE为界),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遵循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灾情特点 (我国)东重西轻(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

因震死亡人数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抗震能力提高),经济损失加重(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5、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特点 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时空规律 时间上: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

空间上: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滑坡和泥石流重灾区。)

发生条件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气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2)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会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

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不同点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6、洪涝(属于水文灾害)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点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点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 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 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概念 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主要危害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详细见《创新讲坛》P185)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地形方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中游围湖造田、建垸 ④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

治理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保护森林,继续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库;②中游加固荆江等河段的大堤,退耕还湖,平垸行洪;③拆除占据河道建筑物,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④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监测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⑤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⑹制订救灾应急预案。

7、生物灾害:病害、虫害和鼠害☆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蝗灾

蝗灾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危害 是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鼠害

鼠害

重灾区 农田、牧场及森林

危害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中国)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虫、鼠害的特点 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防治措施 农药灭鼠、投放天敌、人工诱捕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二)

☆病害

病害

类型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

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危害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 ①小麦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

②水稻病害: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产区

③棉铃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棉花产区(黄河流域和新疆棉产区最严重)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虫害

虫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 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常见的森林虫害 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森林病虫害的危害 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特点 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我国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 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 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防治措施 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

沙尘暴

沙尘暴

概念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形成的基本原因(答题用) (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主要分布地区 华北、西北、东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较严重)

危害 明显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本健康。

防御措施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三、我国东部季风区内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问题 产生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平原

黑土

流失 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开荒 退耕还林还牧,停止开垦沼泽地

华北

平原

(气象灾害发区,参考选修5P52:“图2.36”)

春旱 总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城市密集,生活用水多;国家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修水库;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打机井

夏涝 降水集中;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水土流失、河流中下游河床抬高

修水库蓄洪;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固堤防、挖新河人海

盐碱 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旱涝不均;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上升(原理见必修3P22“阅读”) 酸性物质中和;词节和控制水盐运动,使土体脱盐;改良土壤

春季

风沙 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冬季风还很强烈;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恢复植被。

黄土高原

江南低山丘陵

水土

流失

严重

(黄土高原)夏季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不全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开矿;(江南低山丘陵)丘陵山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丘陵地区土层薄、长期的滥垦滥伐,造成植被稀疏。 (黄土高原)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植树种草、保持水土,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江南低山丘陵)发展“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因地制宜多渠道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如:用煤、省柴灶、沼气和薪炭林)。

长江中下游、

淮河流域

洪涝 地势低平;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道、湖泊;围湖造田(详细见本资料P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上游地区建设防护林保持水土;中下游加固堤防、疏浚河道;退耕还湖

水污染

人口、城市集中,大量工农业、生活污水、废水任意排放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全法规,进行综合治理

江南低山丘陵

红壤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大,营养物质淋失多

增施熟石灰、有机肥改良土壤酸性;增施沙子,降低黏度;种植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抑制土壤流失

东部沿海

台风

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沿海防护林、加强预报等

四、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防治措施

分布区域 成因 后果 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

全球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02气体;毁林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全球蒸发更加旺盛,干旱气候区面积扩大 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植树造林,绿化大地

酸雨

几乎

全球 冶金及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SO2等酸性气

体,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酸化土壤、酸化江河湖沼,破坏植物体,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回收SO2等,开发清洁能

源,倡导清洁生产

臭氧层

空洞 两极上空,青藏高原

上空

人类使用氟氯烃作制冷剂

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

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光化学

烟雾 洛杉矶等 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逆温时及盆地地形更易出现 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的眼喉,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受到损害 控制运行的汽车数量,保持道路通畅,使用清洁能源等

沙尘暴 干旱、半

干旱地区

明显 滥伐、滥垦、滥牧,使生环境恶化,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见上页“沙尘暴”) 明显地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和人体健康等

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严禁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赤潮 较封闭平静的海区,在海洋中较多见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使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在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区封闭等条件下

更易爆发 世界性海洋灾害,赤潮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控制污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使用无磷洗涤用品

水荒 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水量大;水污染、浪费严重。 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沙化 节水;修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研发抗旱作物品种,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沿海水域及主要航道沿线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油膜覆盖海水,水中缺氧,海洋生物死亡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燃烧;放任

林草减少,物种消退

全球均有分布

滥采滥用生物资源,毁林开荒,人口急剧增长,污染加剧等

物种消退、基因库存大减、生态恶化,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 严禁滥采滥用生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概念可能混淆:热带气旋和台风、干旱与旱灾、崩塌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理清“热带气旋不同部位的风向和天气情况”(风向: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东部吹偏南风;天气:台风眼“无风少云干暖”, 旋涡风雨区“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外围大风区“多云,阵性降水”。)

☆☆☆为什么我国洪涝的多发地区(东部季风区)灾情重?

洪涝的多发地区是我国农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工业、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建筑、交通道路密集,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也扩大了灾情的严重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也会增加洪水灾害的风险性,如围湖造田、建垸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滥伐森林、植被降低将使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泥沙沉积,阻塞河湖水库,蓄、泄洪能力下降;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使财产过于集中等等。

☆☆据统计,我国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要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949年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地震,其次是洪水,再次是台风、风暴潮、滑坡和泥石流。(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2万人)

造成人口受害最多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其次为热带气旋、风暴潮、雹灾、低温冷害、雪害、地震、泥石流等

受灾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关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要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造成负面影响,但不能忽略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防灾减灾成就。

☆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还可能诱发系列次生、衍生灾害,即自然灾害具有链发性。

☆ 干旱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火灾、饥荒(并发性灾害链)。其他见P选修5P17“阅读”

☆☆☆为什么我国灾害多样且灾次频发?

答:(1)我国处在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4)处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强弱、位置移动的快慢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频繁交替的旱涝灾害。

☆☆☆解题分析思路

☆☆☆如:◎从夏季风的推进和锋面雨带的推移两个方面解释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板块活动地区;

◎从地貌、气候和植被的影响方面解释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西南区;

◎从纬度与气候方面分析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从海陆位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来解释台风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

五、防灾和减灾

1、3S技术的比较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作用

遥感(RS) 实时地获取地理目标的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人的视力的延伸)

全球定位系统(GPS) 用于提供高精度的定位(三维位置: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和导航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多种来源的时空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分析(电子地图与GIS联系和区别:电子地图是GIS的一种应用产品,GIS是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而电子地图只是的GIS阶段性成果供人们查询的产品)

2、防灾和减灾(应从以下几方面答题)

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1、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做好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2、灾前防御 工程防御措施:①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②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③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非工程防御措施:建立健全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加强减灾管理和公众减灾教育。

3、救援和救助 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 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

灾中应急:维护交通(最关键)、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

灾后恢复:修复重建生命线(供水、供电和通信)和生产线(农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自救和互救 教育公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公众学会逃生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自然灾害自救和互救方法:(一定要熟悉)

见选修5

P79“阅读”

P80“阅读”

P82“阅读”

P84“阅读”

☆☆☆如何拟定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应急预案?(

地理图文题 求 高三了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近年来大西洋上生成的飓风频繁袭击美国。下图为某科研机构为研究大西洋上的飓风而绘制的大西洋部分海区年平均逐日由海洋输往大气的总热量分布图(单位:W/m2)。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海区的值可能是( )

A.230 B.180 C.110 D.90

2、导致上题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地热 B.洋流 C.太阳辐射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下列两段沿20°纬线的海陆分布图,①②之间和③④之间为陆地,其余两侧为海洋,回答3、4题。

3、8月份,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域海水温度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海域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海域冬季洋流东流B.②处海域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C.③处海域有上升流,形成渔场D. ④处沿海有荒漠景观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后回答后面5、6两道题目。

5、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洋流是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6、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悉尼的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读上图,完成7、8题。

7、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8、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沟  ③山系  ④海岭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模式图是( )

读下面等温线及地质剖面图,回答后面10、11两道题目。

10 、乙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

A.山地、背斜 B.山地、向斜C.盆地、向斜 D.盆地、背斜

11、有关岩层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先沉积、乙处后沉积B.乙处储存有丰富的地下水

C.甲处岩层受水平挤压而坚硬,地表以沉积作用为主 D.下部先沉积、上部后沉积

下面左图为2008年奥运火炬在我国境内传递的原定路线示意图,右图为奥运火炬由新疆到黑龙江传递途中的某山峰植被垂直带谱,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山峰可能位于( )

A.武夷山脉 B.祁连山脉 C.天山山脉 D.阴山山脉

13、该山峰针叶林带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 )

A.热量高于南坡 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 D.海拔低于南坡

14、关于该山峰雪线高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 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下图中甲、乙是某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读图回答15~17题。

15、b、c两地是城市选址的是良好场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 B.这里生活和生产用水方便

C.有大量人流和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D.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洁

16、在a、b、c、d四地中,最有利于发展成大城市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17、下列城市区位与b地相似的是( )

A.赣州 B.武汉 C.广州 D.大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 2 1.11

18、上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 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第19、20题。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 550 250 1000

死亡率% 0、5 0、6 2 0.93

乙 人口数 350 600 50 1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19、甲地可能出现的最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数量过多 B.人口增长过快 C.人口老龄化 D.失业人口多

20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乙组人口死亡率偏低一些,主要原因是乙组老年人口比例低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据题意回答21 -23题:

21、有关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原因B.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出生、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C.原始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D.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的结果

22、制约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的生活消费水平 D.人口政策

23、美国很多老人在退休后向南方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因素 B.家庭和婚姻因素C.矿产资源的生产发展 D.国家的政策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出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5、图中I、II、III、IV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I、II B.III、IV C.I、III D.II、IV

Ⅱ卷(主观题 50分)

26、读图14,“沿16°纬线某大洲的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A处自然带名称为 ,简述该地这种自然带的分布特征及成因。(7分)

(2)B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 ,该气候类型所对应的自然带属 地带性分布规律。简述该地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6分)

(3)目前,C、D两地地质作用以外力作用为主的是 ,E处海盆中有可能找到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是 矿。(4分)

(4)某人从A处先向南后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依次经过的自然带(除A、B处以外)如下,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写序号)(2分)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200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3.0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0.10‰;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1. 08岁;妇女总和生育率0. 95 ;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 83万人,占户籍人口20. 80%。上海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全市约少生700万人口。

下图是上海2000年和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统计图。 (1)概述图中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在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变化情况。(3分)

(2)据材料分析上海市属于哪 种人口增长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征是什么?(3分)

(3)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交通建设筹方面分析上海市大量外来常住人口迁移或积聚在中心城外围和近郊区的原因。(至少3点,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

材料一 2007年1月7日从鲁东大学等有关方面获悉,根据刚刚在北京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前瞻性研究”项目,蓬莱和旅顺之间以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相结合的形式,修建一条连接渤海南北两岸的交通运输干线,而前期旨在贯通渤海海峡南北两岸的蓬莱至长岛跨海大桥有望近期兴建。

材料二 2007年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北起浙江嘉兴海盐县,南至浙江宁波慈溪市,全长36千米,横跨整个杭州湾,工程总投资约118亿元,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千米。

(1)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提示:可以从水文、地质、气象等条件进行分析)(3分)

(2)修建跨海大桥有什么意义?(4分)

(3)跨海大桥的修建说明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区位因素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粒级 胶泥 泥 沙 砾 卵石

细 中 粗 细 粗 小 大

粒径(mm) 0.001~0.01 0.01~0.1 0 .1~0.2 0.2~0.6 0.6~2 2~6 6~20 20~60 60~200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 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4分)

(3)综合上述 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 、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3分)

(4)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2分)

A.上海港航道淤塞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B B B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D B D C D

21 22 23 24 25

B A A A D

26.(共19分)

(1)热带荒漠带(1分) 在沿海呈狭长分布(1分)。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水偏少,南北延伸很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东西分布狭窄。

(2)热带雨林气候(1分) 非地带性(1分) 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1分),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1分),降水多。

(3)D(2分) 海底锰结核(2分)

(4)②→⑤→④→③→①(2分)

27.(共9分)

(1)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或郊区外来人口数量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3分)

(2)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分)

(3)大批企业迁至郊区;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设;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延伸。(3分)

28.(共11分)

(1)有利条件:蓬莱与旅顺之间,岛屿较多,海水较浅,受台风和潮汐的影响较小。(3分)

(2)缩短了两地距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4分)

(3)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地位已经下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已上升为决定性因素。(4分)

29.(共11分)

(1)C(2分)

(2)B>A>C 中游 上游 下游(4分)

(3)侵蚀 搬运 沉积(3分)

(4)B(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C C B B B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B A C D B D C D

21 22 23 24 25

B A A A D

26.(共19分)

(1)热带荒漠带(1分) 在沿海呈狭长分布(1分)。

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水偏少,南北延伸很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东西分布狭窄。

(2)热带雨林气候(1分) 非地带性(1分) 沿岸有(巴西)暖流经过(1分),增温增湿;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1分),降水多。

(3)D(2分) 海底锰结核(2分)

(4)②→⑤→④→③→①(2分)

27.(共9分)

(1)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或郊区外来人口数量多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3分)

(2)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分)

(3)大批企业迁至郊区;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大量商品住宅的建设;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向城市外围和近郊区延伸。(3分)

28.(共11分)

(1)有利条件:蓬莱与旅顺之间,岛屿较多,海水较浅,受台风和潮汐的影响较小。(3分)

(2)缩短了两地距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4分)

(3)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地位已经下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能够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已上升为决定性因素。(4分)

29.(共11分)

(1)C(2分)

(2)B>A>C 中游 上游 下游(4分)

(3)侵蚀 搬运 沉积(3分)

(4)B(2分)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Ⅰ卷(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

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

1、“寻即降雨”的“祈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寻即降雨”中的“雨”从成因看属于( )

A.台风雨 B.对流雨 C.地形雨 D.锋面雨

不同地区间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导致人口移动,人口移动又不断改变人口分布。

3、据报道,近期沪上一些家政中介悄然引入“菲佣”(菲律宾女佣)。从人口迁移的形式看,“菲佣”属于( )

A.劳务输出 B.难民迁移 C.优秀人才移民 D.经济迁移

4、我国沿海某出口导向型企业计划将生产基地转向内陆地区。限制它转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资金 B.土地 C.劳动力 D.交通运输

下面扇形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提出的“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图”,读图后回答后面2道题目。

5、城市用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租与劳动力资源 B.市场与租金 C.市场与环境 D.地租与环境

6、高级住宅区向外延伸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 )

A.高速交通运输线 B.洁净优美的环境 C.良好的治安条件 D. 郊区廉价的地租

7、上图网格资料Ⅰ中的甲乙丙丁是四块土地的代码,网格资料Ⅱ中的M为新建的地铁站位置,网格资料Ⅲ中的数据为目前地价,如果新地价随着离地铁站的距离而变化,计算公式为:新地价=原地价ⅹ(1+1/距离)。假设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邻方格间距离为1,斜角方向相邻方格间距离为1.4,则地铁站完工后,地价最高处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完成后面2题目。

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分别代表的是( )

A.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C.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

9、限制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植被 ④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后面2道题目。

10、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11、该乡农业产业结构关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地域性原则

Ⅱ卷(主观题 共56分)

12、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读“环渤海地区略图”和相关资料,回答下面问题。(27分)。

(1)图中有①②两大工业 基地,试比较两者在工业结构上的差异。(6分)

(2) 分析环渤海地区内河航运不够发达的自然原因。(8分)

(3)天津是中国 水资源最紧缺的城市之 一,试分析其原因。(8分)

(4)天津海水淡化生产全国闻名,影 响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是什么?(5分)

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保护生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左下图是俄罗斯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右下图是中俄石油运输管道线路示意图。

(29分)(1)据图说明贝加尔湖的成因。(3分)

(2)中俄石油运输管道原计划为①线,几经变动最后确定为②线。与②线相比,①线对贝加尔湖区的生态环境有那些潜在的威胁?(4分)

(3)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A地有全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但是60多年来,湿地的面积锐减四分之三。你认为湿地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保护的措施是什么?(8分)

(4)上图是A地所在省四种主要农产品近十年来的变化趋势图。据图描述A地所在省的四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十年来的变化特点。根据该省自然条件分析在某些年份农产品减产的原因。(8分)

(5)2003 年,大庆原油产量在高产稳产27年后,首次调减到5000万吨以下,降至4840万吨。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占全国石油年产量50%的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只剩下30%,到2020年的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开采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作为一个经济结构单一的城市,大庆的石油产业在大庆市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6分)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A 10. B 11. C

12(1)①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结构比较单一;②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并重,高科技工业占有一定比重。

(2)河流水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河流航道易淤积,河流有封冻现象,通航里程短

(3)自然原因是地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冬春干旱,江河净流量小;人为原因是人口多,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4)临海, 海水资源丰富;科研院校众多,技术雄厚;

13、(1) 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体下降形成构造湖盆,积水成湖。

(2)①线距离贝加尔湖近,在施工过程中易造 成生态破坏;①线穿过贝加尔湖南侧的支流,一旦 石油泄漏会造成湖区污染。

(3)排干沼泽开垦湿地。制定生态保护计划,建 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停止开发荒地,有计划地退更换湿地、还林还草。

(4)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较小。纬度较高,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率大,某些年份干旱或洪涝导致农业减产。

(5)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业升级,延长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观光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进口加工俄罗斯石油。

天津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D 5. D

6. A 7. B 8. A 9. A 10. B 11. C

12(1)①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结构比较单一;②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并重,高科技工业占有一定比重。

(2)河流水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河流航道易淤积,河流有封冻现象,通航里程短

(3)自然原因是地处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冬春干旱,江河净流量小;人为原因是人口多,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4)临海, 海水资源丰富;科研院校众多,技术雄厚;

13、(1) 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两条断层之间的岩体下降形成构造湖盆,积水成湖。

(2)①线距离贝加尔湖近,在施工过程中易造 成生态破坏;①线穿过贝加尔湖南侧的支流,一旦 石油泄漏会造成湖区污染。

(3)排干沼泽开垦湿地。制定生态保护计划,建 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停止开发荒地,有计划地退更换湿地、还林还草。

(4)水稻和玉米产量增长较快,大豆和小麦产量变化较小。纬度较高,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率大,某些年份干旱或洪涝导致农业减产。

(5)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石化工业升级,延长产业链;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观光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进口加工俄罗斯石油。

高三地理怎样复习?(高中地理选修5 急急急急、)

好了,今天关于“台风和飓风的区别及介绍-高三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台风和飓风的区别及介绍-高三网”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